上海拟引进足球外教打好基座 培养中国足球塔尖
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体育专电(记者郭敬丹)当校园足球携手“洋教练”后,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今年9月起,上海市教委通过校园足球公益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优秀师资,为10个区的35所中小学引入外籍教练员,通过打好“基座”来培养中国足球的“塔尖”。在“国际范儿”的理念、方法之下,传统的体育课变得不一样。
孩子们:“我最喜欢这节课了!”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二中学的操场上,六年级2班的40名学生正在经历一节“洋教练”上的体育活动课。身穿橙色球衣的“洋教练”是31岁的弗拉达,欧足联A级教练,来自塞尔维亚,有丰富的青少年足球培训经验。
在田林二中体育教师于鸣明眼中,这位“洋教练”专业且富有激情,“从培养兴趣出发”是弗拉达上课的核心理念。
“比如课前热身,他是用分组、游戏的方法,这比传统跑圈的方式更能吸引孩子。”于鸣明说。
此外,上课内容目的性强、安排科学也让于老师感触颇深:“一堂课35分钟,热身、训练、分组对抗等依次进行,孩子们能全情投入,不会觉得累。”
于老师告诉记者一个细节,“我计算过,每次课前,我、弗拉达和他的翻译兼助教,我们3个人平均要花18分钟来摆放训练器材,弗拉达从不马虎。”守规矩一板一眼的“洋教练”,上起课来“激情满满”,带着孩子们跑、跳、欢呼,不时击掌鼓励,感染力很强。
“上课太开心了!”六年级2班的徐婕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对我们限制少,而且(上课内容)特别有趣。”徐婕是女孩子,并没有足球基础,但却在弗拉达的带领下“爱上足球课”。
在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25岁的西班牙“洋教练”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郝帅,并迅速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我更希望通过课程开发潜力,让中国的孩子体验足球运动的魅力,”郝帅说。
“洋教练”:希望用科学的方法传递足球文化
大受欢迎的“洋教练”从哪儿来?据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和上海聚运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校园足球公益项目,上海市教委予以配套支持。两家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招募优秀师资,通过前期的选拔与评审,在上海10个区的35所中小学引入外籍教练。同时,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作为项目的督导评估方,对“洋教练”上课的内容、质量、效果进行打分、评估。
欧足联Pro级(最高级别)教练可可维奇是聚运动外教团队的执行主席,有30年职业足球教练经验,其中包括10年在中国的执教经验。在可可维奇看来,中国的孩子需要的是更多地学习足球文化。
“我想中国的校园足球可能还欠缺一些科学的方法。”可可维奇介绍,在欧洲,小学的孩子有两种不同的训练,一种是和体育课相结合的活动,一种是对抗性的比赛。
“足球训练要从培养兴趣开始,继而逐级加大训练量。如果一开始就强调大量的训练,那么孩子可能对足球产生厌倦,提前‘透支’未来的潜力。”可可维奇解释道。
欧足联B级教练米洛斯在上海市闵行区吴泾第三小学带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女子足球校队,每周训练两次,每次约1个半小时。
米洛斯对记者说,“我们更希望通过授课培养她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并且以足球作为载体,培养她们的自律能力、社交能力,乃至树立更健康友好的价值观。”
校方:打好“基座”才能培养“塔尖”
“洋教练”进校园,给孩子们带来了新鲜感,也给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来了冲击。专家认为,“洋教练”的理念和方法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通过中外双方的不断交流、磨合,中国学校才能形成有自己特点的体育文化。
“我们传统的足球训练方法,量大,重视技巧,出成绩也快。”吴泾三小体育分管负责人洪斌表示,“但是我观察外籍教练的教学,他们注重的是全方位的培养,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这会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体现出价值。”
上海市静安区小学体育教研员高舒黎认为,足球是一个切入点,关键是要从课堂、训练中为孩子注入一种体育锻炼的习惯、理念,这些方面可以和外籍教练交流、学习。
今年8月13日,教育部联合6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旨在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足球有育人价值。”吴泾三小校长顾震认为,通过小学阶段的培养,可以扩大中国足球的基础人口, “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形成‘宝塔状’的人才结构,并产生一小部分优秀的‘塔尖’,为专业的足球队伍不断输送人才。”
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丁力说,传统的体育教学关注的是硬性指标,但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当中,体育应贯穿着德育、美育、智育,应该有多维度的目标。“洋教练”的到来,能使学校和学生全面深度接触国际一流水平的教学和训练模式,为推进足球在中小学校园中的普及摸索经验。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