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机构增长逾180倍 每千人拥有医师由1人增至5人
中新网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在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从1949年的61个增至2018年的11100个(其中中医类1164个,非公立5097个),增长181倍;床位数从3001张增至12.4万张,增长40倍;卫生技术人员由4218人增加到28.2万人,增长66倍;每千人拥有医师由1人增至5人。
居民健康指标不断提高
他在发布会上表示,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52.8岁增长到2018年的82.2岁,婴儿死亡率由118‰下降到2‰,户籍孕产妇死亡率由700/10万下降至10/10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2018年,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位居全国第一,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21位。
持续推进医疗改革
自1992年启动以放开专家门诊、预约挂号等内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年7月成立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对市属22家医院实行规范管理。2012年在市属五家医院开展医改试点,开辟了全国公立医院医改的先河。
2013年以医联体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分级诊疗,已建成59个综合医联体和8个专科医联体,合作医疗机构730家。2017年4月,统筹3700家医疗机构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同步调整医保和医疗救助政策,两年来,节省医药费用超过350亿元。
今年6月15日,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规范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通过改革与改善、监管、保障相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基层就诊人次连续28个月上升,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出现良性变化,以药养医、以耗养医在北京已不复存在。
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城乡建立医疗机构,通过建站、巡诊等方式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和基本待遇保障政策,2016年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政策,2019年对在乡村工作满40年的2667名村医进行慰问表扬。
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
北京还建成了2079个具有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0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2018年试点推广智慧家医,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建立了4100个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累计签约740万人。
开展中医传承
1956年北京中医医院开诊,1988年成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中医医师1.95万人,中医类床位2.49万张,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均设中医临床科室,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中医馆。开展中医传承工作,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分别有10个、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和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2个。
开展健康支援
北京对全国16个省(自治区)开展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1995年以来累计派出援藏、援疆、援青干部22批近千人,协助组建了玉树州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建成三甲医院。
此外,自1968年组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累计向几内亚、布基纳法索、利比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51批968人次,援几内亚医疗队因在西非抗击埃博拉作出杰出贡献,获得联合国南南合作奖。(完)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