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要有针对性
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想要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变成“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仅靠过去积累的老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技能从哪儿来?农民培训是重要手段。但在不少地方,专家名头大、培训内容多,农民却觉得“不对路”“不解渴”——原因在于供需之间的矛盾。
从需求端看,因人施培,方能实用实效。农民的文化程度、接受心理、语言风格、实际需求都不一样,不能广撒“胡椒面”、下“毛毛雨”,要因人而异、注重实效。比如常山阿姨学院,根据年龄段、知识素养和服务方向的差异,通过技能鉴定,将学员在入学前分为初级“简单劳务型”、中级“知识技能型”和高级“综合管家型”,有侧重地培养学员。同时构建“常山阿姨”服务站,对没有就业意向的妇女,实行3至7天基础培训;对有就业意向但无经验的,经过21天职业化培训后,提供实地实习机会。再如常山党支部书记学院,针对党支部书记这一特殊群体,制定3天、5天等不同培训周期课程表,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问题。
从供给端看,因产施培,方能“对症下药”。有的地方“第一天养牛养猪,第二天养虾养兔,第三天种药种菜”,课程繁杂,往往“雨过地皮湿”,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专,学了用不上、不好用;更有甚者,农民培训办成任务工程、政绩工程,应付了事。常山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让农民“点菜”,按需制定培训内容,按需选好培训专家。作为“中国胡柚之乡”“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国食用菌之乡”,常山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紧跟时事热点,直播带货实践教学、农业智能化提升改造等一批热门课程教学成为常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当地农副产品不仅没有出现滞销,反而成了热销品。
实践证明,农民培训来不得半点马虎、半点应付。分析常山的劳动力培训模式,不管是农业技术、产业形势培训,还是学习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培育,都很有针对性,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农民自身需求、符合新型城镇化需求,值得借鉴推广。
( 黄 平)
- 标签:图片批量处理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一份小菜中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
夏至将至,拌菜上桌。 近日,友人在朋友圈晒出一份小拌菜:云南石屏豆皮、湖南小香芹、长白山野生木…
-
家中起火妈妈慌了!10岁娃的这波操作没想到
家中起火 大人惊慌失措 小朋友的反应 却让家长和网友都直呼内行 家中起火10岁男孩冷静扑…
- 又一地升为中风险!广州新增8例本土确诊
- 一年亏20亿元!突然,相机巨头宣布:结束日本生产!
- 6月9日财经早餐
- 隐瞒接触史!广州一确诊病例被刑拘
- 董希淼:细化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