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足球资讯  意甲

中国工商银行“融安e信”已拦截电信诈骗汇款超39万笔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0-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工商银行“融安e信”已拦截电信诈骗汇款超39万笔——

智能防控为资产安全加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谈及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业内人士常用这句话来“自我激励”。作为身处一线的商业银行,近年来面对的压力与风险愈发突出。

风险点在何处?调查发现,一是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二是风险大数据多分散于各机构,有效整合不足,归集难;三是风险大数据重构难、应用难。

面对风险聚集,中国工商银行自主研发的“融安e信”外部欺诈风险信息系统成为降低风险的有效工具。截至目前,中国工商银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融安e信”已拦截电信诈骗汇款超39万笔,为群众避免经济损失逾97亿元,并在监管层的指导下,向200多家金融同业机构提供技术输出。此外,防范电信诈骗也需多部门形成合力,不断深化警银协作、创新风险监控机制、强化风险大数据应用,尤其要解决“实名认证”等基础性问题,有效遏制伪冒开户。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银行应在客户与不法分子之间树立一道安全屏障,最大限度保证客户资金安全,这既是建设安全银行的应有之义,更是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群众合法利益的责任担当。

收集数据科学分析

7月4日午后,工行北京复兴路支行1号窗口的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客服经理段志方急忙叫来运营主管王晓丹,一起检查电脑屏幕上的警示语,他们意识到一起电信诈骗即将发生。

此时,一位中年女士正在该行办理9900元汇款业务,当工作人员输入收款账号后,系统立刻出现以下提示:“该账号疑似电信诈骗,请仔细与汇款人核实收款信息、汇款用途等,如确认无问题可继续提交。”随后,王晓丹仔细向汇款人询问细节,最终发现不法分子正以“缴纳海外代购税费”为由,对汇款人实施诈骗。在多位工作人员的劝阻下,此笔交易最终放弃,损失得以避免。

为何反欺诈系统能在事前对问题账户发出预警?这要从“融安e信”说起。“早在2011年,工行已意识到金融风险防控的严峻形势,出于银行业务安全、客户资金安全考量,尝试归集风险大数据,建立数据库。”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安全保卫部反欺诈服务处处长马旭东说,数据库仅靠工行内部的数据远远不够,还需要外部来源。

然而,数据归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存在信息安全、共享机制等问题,外部相关合作部门起初颇为犹豫。经过1年多积极协商后,工行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后续又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等达成合作,通过“专线”方式实现风险信息的毫秒级交互更新。

记者发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银行并非单一接受方,还可协助有关部门完善数据。如果基层办案人员录入信息有误、信息更新滞后,这时银行的拦截预警就有可能出现争议。随后,争议数据会即刻反馈到相关部门纠偏。

数据归集只是基础,如何完成数据重构也十分关键。“我们需要对海量的碎片化、非结构化信息科学处理、分析、评级,使之成为银行能够落地应用的结构化、规范化数据。”马旭东说,工行目前的欺诈风险信息库风险类型已超200个、总量逾35亿条。

扩展场景全面防控

银行网点的柜面转账业务是工行反欺诈的“试验田”,此后,该技术又逐渐应用扩展至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智能终端等多种渠道。截至目前,已形成了全渠道、7×24小时的电信欺诈防控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场景布控”的探索并未止步于防范电信诈骗。为了实现风险大数据在各个业务系统的自动化布控,工行内部开展了多次业务流程梳理、风控场景调研。截至今年8月末,“融安e信”已与工行境内外26大业务部门、33个业务系统完成对接,如授信审批、运行管理、集中采购、人员招聘等,形成了风险、情报、关联、舆情、系数、报告、动态监控、监管处罚、集采风控共9条产品线。

“由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失信执行人信息已经在工行的各个业务系统实现了刚性布控,因此这些‘老赖’不可能通过工行借到一分钱。”马旭东说,在信贷审批过程中,新增的个人贷款客户如果在风险数据库名单上,系统会直接拒贷。

记者在“融安e信”后台系统看到,当输入某企业名称后,可在“情报”项下查到该企业的基本信息、经营信息、抵质押信息、评价信息等;在“风险”项下,则可看到企业的涉诉信息、失信记录、处罚信息等,每类信息又包含多条子信息。

此外,借助“关联功能”,系统可以从目标企业出发,通过社会网络分析,逐层向外梳理企业的关系族谱,做到“一点出险、全面防控”。

记者通过公安机关获悉,在打击电信诈骗专项行动中,不法分子通常大量开立、买卖银行账户,特别是企业账户网银转账限额较高,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整个银行业的风险数据库都能够及时发现、拦截可疑账户,并对其采取惩戒措施,那么将大大增加银行账户出借人的失信成本,减少银行账户买卖现象。

实名问题仍待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防范电信诈骗、防控金融风险不能仅靠“一家之力”,风险信息同业共享、多部门合作联防联控十分重要。

2015年,原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赴工行调研“融安e信”应用情况,并向银行业转发工行防范电信欺诈经验。此后,工行根据文件精神,开始向银行同业输出技术。

目前,工行已与交通银行、广发银行、乌鲁木齐银行、北京农商行、上海农商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江苏省农村信用社等达成合作,同业客户超200家。

多位监管层人士表示,由一家头部银行开展对外技术赋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减少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数据库重复建设问题,有助于构建反欺诈服务云平台和金融风险生态体系。此外,防范电信诈骗、防控金融风险也非“一夕之功”,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尤其要解决“实名认证”这一基础性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银行很多业务仍难做到“实名认证”。

“持续完善电信诈骗防控体系,其中一条措施就是探索与电信部门的大数据合作,强化客户实名认证机制。”谷澍表示,客户“实名认证”是电信诈骗源头治理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应携手工信部及有关通信运营商,在身份实名制验证、虚假电话号码、欺诈客户甄别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目前,工行正在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探索大数据应用合作,核查校验同一客户在银行和通信运营商的开户信息,加强身份识别,以求共同促进提升客户实名制水平,有效遏制伪冒开户。(经济日报· 记者 郭子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