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身开启全民健身新时代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水平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
“智慧”让健身更有温度
2020年伊始,北京迎来了新年第一场雪。从长春来北京出差的胡良平选择酒店附近的国家奥体中心跑步,踏上健身步道的瞬间,有过国内数十次马拉松赛事参赛经历的胡良平就被跑道极强的回弹性能震撼。“在我们老家,冬天哪怕是健身步道也会偏硬,因此冬天跑步我都会保护脚踝和膝盖,但这里就像踩着两层软弹的鞋底跑步。”
原来,2019年年底,国家奥体中心与优质社会资源合作,重新铺设了园区内全长2.5公里的全民健身步道。与传统步道相比,新步道采用了全新的材质和技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步道具有良好的冲击吸收性能,可以较好地保护使用者的关节,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影响使用效果。全新的健身步道也预设了芯片的接口,使用者利用穿戴设备,可以第一时间收到诸如心率、配速等在内的详细数据指标,让健身的智慧性、科技性大大提升。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分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运动健身效果综合评价,提高全民健身指导水平和全民健身设施监管效率。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重庆、陕西等七地组织开展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建设试点,探索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和管理,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
两年来,智慧健身如雨后春笋在七地以及全国各地普及开来。利用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举办的契机,更是让智慧体育、科技体育高质量服务于全民健身。去年山西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主赛场“红灯笼”体育场就与当地气象部门合作,即时更新赛场周边的温度、湿度、降雨概率等信息,让健身爱好者做到“心中有数”。武汉军运会更是“黑科技”无数,承办了军运会羽毛球比赛的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选用智能天窗系统,兼顾公共建筑自然采光、通风的使用需求,更具智能化、模块化、节能化的特点,不仅能确保空气流通,还能感应风和雨,实现采光、通风、防水、遮阳与开启一体化,是一座屋顶“会呼吸”、照明“会切换”、风速“会调节”的智慧体育馆,该场馆不但圆满完成了武汉军运会办赛任务,也为场馆后续用于体育教学、全民健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做自己健康的主人”成为了更多人的共识,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也日益增加,体育与“智慧”“科技”的结合,可以让健身更有成效,但更多的,体现的是对每一个健身爱好者的关切。
有温度的“智慧”“科技”,最暖人心。
重庆:智慧健身从一点发展到全面履盖
不花钱、不用去健身房,锻炼下来马上就知道自己燃烧了多少卡路里……2020元旦期间,记者在重庆市江津区滨江路上看到,该区首个“两江四岸”智慧健身长廊的器材正式投入使用,不少市民早已迫不及待地来到现场,尝尝体验智慧健身长廊的“鲜”。
该健身长廊作为重庆10个“两江四岸”智慧健身长廊之一,和以往健身点不同的是,该健身长廊使用的设备全部为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二代室外健身器材,包括智能大转轮、智能扭腰器、智能蹬力器、智能钟摆器等器材13件,可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市民的健身需求。 在这里,大家不仅能参与锻炼,还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智慧健身长廊内,每台器材上都有一个显示屏,可以显示锻炼者运动次数、运动时间、消耗卡路里等参数,旁边的二维码,则可以连接锻炼者的手机,用于采集和传输数据。
此外,每件健身器材上方都添加了太阳能遮阳棚,不仅能遮阳挡雨,还能及时充电,保证健身器材正常使用。所有器材顶部还配备了夜间照明设备,该健身长廊已经化身一个不受天气影响和时间影响的“室外健身馆”。
家住鼎山街道高牙社区的王平贤告诉记者,这些健身器材很“洋气”,每个设备都有二维码和显示屏,不仅可以查看自己的运动数据,还能听歌放松,“就和健身房一样,但又不一样,这是咱们社区居民的‘免费健身房’。”
其实,“两江四岸”智慧健身长廊只是重庆近年来推动智慧体育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万盛经开区建立的智慧体育平台大数据中心则是重庆在智慧体育建设方面布下的一盘大棋。
记者在万盛经开区智慧体育平台大数据中心看到,3D可视化屏幕悬挂墙上,“爱盛行智慧体育大数据平台”正在高速运转,动画、数据等实时“跳动”在大屏幕上。眼前的这些数据经过专业的存储、分析、统计后,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智慧体育体验。
“我们借助物联网,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对全区体育场馆场地、设施设备、运动人群及赛事活动采集实时数据,并通过3D建模、动画技术等手段展示。”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一方面以服务政府管理为主导,以数据为主线,突破区域限制,全面展示健康重庆、活力万盛的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市民可通过平台APP,实时了解全区公共体育健身布局、体旅精品线路、运动场馆、体育教育培训、体育产品、体育彩票等各类体育资讯,还可享受专业的运动健康服务,全面掌握自己的运动健身数据,“量身打造”更加科学的健身计划。
上海:体科结合打造智慧社区健身中心
2004年建成后的徐汇区康健社区体育场是上海市首家社区体育场,占地13000平方米,设有足球场、篮球场、健身跑道、羽毛球馆、乒乓球房、健身苑点、百姓健身房等设施,全年无休已成为社区运动的“大心脏”。
经过十五年运营,场地老旧、设施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无法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在上海市体育局与徐汇区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徐汇区体育局与康健街道打造了区内首家智慧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将原先130平米的百姓健身房升级为1000多平米的综合性健身空间。
全新升级后的市民健身中心,对街道各人群结构比例以及运动健康需求进行了调研,将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实现了老中幼全人群覆盖,突出社区体育+社区健康+社区养老+社区康复的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健身、健康服务。
据了解,中心建设了一套智慧管理系统,建立“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老年人、残障人士专属运动空间,并引入了“互联网+”智慧健身房、全息沉浸式多媒体运动教室等多个特色锻炼场所,实现以全人群、全时段、全功能、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型运动中心。
一楼的“乐活空间”专为社区老人锻炼使用,所有设备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定制,包含了心肺功能锻炼、等速肌力训练、微循环促进等专业健康设备。还可以提供健康问询、体质检测、运动锻炼等服务,体测数据会自动上传云端向会员提供查阅报告,并定制和跟踪锻炼情况,引导更科学有效地健身。
中心还特别建成了“全息运动教室”,采用沉浸式的光影教学环境、图像化的引导系统、智能交互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全方位的记录、引导、交互、反馈、可视化训练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后台大量的数据模型分析反馈训练结果的变化提供娱乐化训练体验,让运动训练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从而增强青少儿训练的乐趣,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
此外,门禁、节能、监管、灯光控制、客流量监管等方面都体现了智慧健身的元素,从安全、能耗、便捷、科技等层面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健身者的便利性与舒适性。健身中心还会统计会员锻炼时间等信息大数据,分析跟踪锻炼群体的需求与偏好等特征,适时调整优化服务内容。
近年来,上海积极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升级工作,依托“互联网+”助力形成新的服务模式,不断给市民健身带来更为智慧、便捷的健身环境。
除徐汇区外,在杨浦区、长宁区都纷纷出现了精准服务的社区市民健身(健康)中心,从市民实际需求出发,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落地社区,实现“5至10分钟健康生活圈”,提高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提升了上海体育健身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江苏:智慧健身改变雨花区市民健身生活
在江苏,说起智慧健身,不得不提到南京市雨花台区。早在去年全民健身日前夕,作为全国首批7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试点之一、江苏省唯一试点的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正式开放,让附近的众多市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高科技健身生活。
2018年底,南京雨花台区永盛奥林匹克智慧公园已经开启了智慧健身的序幕:公园设有残障人士健身区、中老年保健区、驿站休憩区、儿童游乐区、张拉膜综合健身区、二代智慧器材区等6大功能区。搭载健身器材云管理系统,全面分析管理所有器材设备,第一时间对损坏器材进行巡检报修相关操作;配置环境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公园的温度、湿度、PM2.5、噪音、光照强度等数据,并将环境数据直接上传到云端,在公园屏幕上实时滚动播放,让群众及时了解当下环境是否适合运动。这里的每一件全民健身路径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群众扫描健身路径上的二维码,便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器械使用方法和相关运动知识。
该区的花神湖体育公园,则有一条“全民智道”。这条智慧健身步道主要由入口处的智慧互动大屏和沿途设置的信息采集传感器构成其核心工作模块。步道运用特有的人脸识别技术,为每一位踏入该领域健身的运动者瞬时“编码”,即刻反馈运动信息到智慧互动大屏上供个人查看。同时,借助信息采集传感器,实现动态运动数据的即时收集,健身者只需扫描互动大屏上的二维码或提前关注微信小程序,就能边运动边获取自己的实时运动状态,以此掌控健身节奏,调整健身策略,提升健身体验。“全民智道”的建设实施,创新性地融合了科技元素、体育元素以及反馈要素于一体,精准迎合了广大群众对健身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使群众身边的健身更科学、更便捷。
嘉业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的落成,则让雨花台区百姓又一次切身体会到了“大体育”“大健康”融合发展时代背景下,全民健身智慧化潮流带来的幸福体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实时洞察,健身中心的智能健身系统可以涵盖从检测、评估、出运动方案到执行的健身全流程,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运动健身的便利性与舒适性。中心内的智能交互几乎无处不在,如根据使用者能力自适应调节的力量训练设备,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尝试,让“撸铁”不再是中青年人的专利,更有效控制了运动风险,极大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再如多媒体运动区,通过增强现实(AR)、视频体感、人机互动等技术的应用,针对性解决了场地、天气、时间等限制条件对日常健身的不利影响,带来更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健身体验。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实际运营检验,“全国首批7试点之一”“江苏省唯一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入驻”等一个个耀眼光环也都确实转化为了群众的赞美和口口相传。
广州社区无人健身房 运动健身新风尚
1月2日晚上九点,三三两两的人陆续来到位于广州天河区马场路的轻健身M6门店,熟练地在门口更衣室换上运动服,扫码付费进店,开始全程无人全自助的运动健身体验。
这是一家24小时全自助连锁健身中心。和其他的健身房销售私教课、推销年卡的商业模式不一样,轻健身和社区互换资源,在小区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无人值守、方便实用、价格便宜的智能健身房,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全天候便利健身的地方。自2015年在广州创立第一家门店至今,已在上海、杭州、沈阳、武汉等全国11个城市开设门店22家,其中有10家门店位于广州。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轻健身无人健身房并不是意味着在安全和健身指导上没有保障。进门的门卡一人一间隔,防止尾随。在50-60平方米的小区域里,龙门架、跑步机、瑜伽垫等一系列包括练胸背腿的器械一应俱全,可以保障老百姓基本的健身需求。健身器械上贴有二维码,“健身小白”扫码填写身高、体重后,根据弹出的健身强度和指导,便可以开始训练并记录自己的训练数据。在轻健身APP上可以看到全国所有上线门店的位置和即时、预约的训练人数,方便在线预约和调整到店健身的计划。
轻健身创始人周承是一名喜欢健身的建筑师,在早期专业健身场地设计的实践中,一直想要建造出真正适合中国人训练健身的地方。“只要政府、社区将边角料的废地交给轻健身,轻健身便可以给老百姓带来一个舒适便捷的健身场地和配套一些基本的健身器械。用足够低廉的成本价格和生产方式,将更好的东西、更棒的健身体验带给普通的群众。”而轻健身接下来的计划就是让轻健身无人健身房进入更多的社区,为更多的邻里提供方便舒适的健身体验,让科学而有规律的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社区的轻健身,淋浴室不再是必需品。人们锻炼完后便离开了。广州其他的健身房开始打烊了,而轻健身门店还在静静地等候来健身的人们。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