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足球

运动猝死其实可以预防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1月27日,在《遇见王沥川》中饰演王沥川的青年演员高以翔在录制真人秀节目时昏迷送医,经抢救无效去世,也让运动猝死再次引发各方关注。如今,事件过去半个月,当热度过后,痛定思痛,让我们再来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用科学为生命护航

“35岁的年轻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猝死”,只是简单的一条消息,就足够悲伤。时间已过去半个月,有关讨论却没有停止:高以翔正值壮年,如何会猝死?况且他身体素质很好,热爱健身,节目的运动强度是否合理?节目录制时间是凌晨,这又是否是一个适合运动的时间?以及最受人关注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节目组是否及时展开了完整的安全急救措施?在“黄金四分钟”内是否有所作为?

生命的警示,让猝死这一最大的运动杀手真实又残忍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据了解,高以翔从12、13岁开始健身,热爱篮球、旅游、极限运动,之前还在节目上向大家介绍健身经验和运动心得,身体素质出众,本不是会运动猝死的对象。可是生死就在一瞬间,就像马拉松比赛也时有选手猝死发生一样,运动猝死就是如此突然,可是它真的不能避免吗?

犹记得今年3月在北京东单体育馆,一名打篮球的男子在运动过程中忽然倒地,因为偶遇一群同样在此锻炼的协和医院医生,并恰好球馆内配备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医生的齐力救助下,男子转危为安。

此外,今年也有两例运动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倒地,随后被比赛配备的跟随医疗团队及时抢救成功的案例。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平时医生所强调的“黄金四分钟”至为关键,专业医疗团队的安全急救更是必不可少。正如媒体所评,“或许拥有健康的意识和及时的急救措施,也不能将他挽回,但是至少有可能保护住更多生的机会。”

时间再往前追溯,此次高以翔的运动猝死悲剧似乎也可预防。如果节目组安排了在录制前体检,让嘉宾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录制的时间能提前一些,不在疲惫寒冷的凌晨这个不适宜运动的时间;如果节目除了明星嘉宾外,还配置有科学运动观察团队,让高以翔能早一分钟停下来;如果节目根本没有设置高强度环节,毕竟之前即使是奥运冠军身体也出现了意外……可惜,这些如果都没有发生,痛心的一刻猝不及防。

这样的生命之殇我们不希望任何人再经历一次,惟有吸取教训,重视运动健康,科学健身,把一切纳入严格规范的渠道,方能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的生命负责。

加强心肺功能锻炼 降低运动猝死风险  

“运动猝死”指的是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又称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突然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死亡。一般来说,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明确有冠心病、心衰或一些遗传性心脏病的人群中。但也有一部分猝死的人,生前从未有过任何不适症状。对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研究中心冯强说:“对运动爱好者来说,从未有过不适症状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日常除了作息要规律,也要注意加强心肺功能的锻炼,降低运动猝死风险。”

“运动猝死医学上的原因很复杂,可能长期生活处在不规律的状态,随着工作、生活、家庭的压力与日俱增,并且长期有严重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长期熬夜、抽烟、喝酒等。还有很多人由于对自身身体状况缺乏了解而盲目运动,都有可能会出现运动猝死。运动猝死难以预防的地方在于这些人平时身体没出现什么问题。就像高以翔,生活中热爱运动,是大家认为身体康健的人。”冯强说,“但是如果运动前过度劳累,又突然加大了运动量,再加上平时缺乏对心肺功能的锻炼,这时突然加大的运动量就会刺激心肺血液循环系统,逼近自己的心脏临界状态,超负荷运动导致心脏缺血,从而可能出现猝死。”

而想要预防运动猝死,冯强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戒烟限酒。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和放松。有家族或者心脏方面隐患的人,建议运动前要去医院进行检查,然后再根据专业人士的专业建议,选择体育活动项目。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运动前应排查风险、定期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并且在运动前,要保证充分的热身,尽可能多地让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冬天热身的时间要适当延长。此外,冯强还强调,感冒、发烧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自身疲惫或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应剧烈运动。

“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有的人因为经常运动就会放松对运动度的掌控,建议所有的运动爱好者,不管身体素质怎么样,在增加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时都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凭着感觉去锻炼。我们推荐如果想增加训练强度训练量的话,尽量控制在10%左右。其实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有计划地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心肺系统的应激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高强度刺激对心肺功能所产生的压力,那么抗风险能力也会提高。”冯强说。

避免风险 运动适度很重要  

青年演员高以翔在录制节目过程中猝死一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值得深思的是,在日常运动和工作过程中,运动都需要适度,盲目运动不但不利于健康,还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类似高以翔事件,在当今压力倍增的社会并不罕见,当事人往往是在工作状态或者运动状态下,突然发生状况,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意外结果。这往往由于当事人不了解自己心肺健康状况,对于自身情况以及应激发应并不了解。”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中心主任郭建军认为,对自身身体状况了解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运动要适度,这不但能让人在运动中获益,取得良好的运动效果,也能保证安全。“并不是说每次运动量越大就越好,也不能一味盲目地害怕出现运动风险就不运动,或者达不到一定运动强度,如果没有效果也就失去了运动的意义。”郭建军强调。

“所谓的‘适度’,就是自身的身体条件跟要从事的运动要求是相符的。适度,就是为了避免风险。风险实际上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运动本身,另一方面是人本身。保证安全运动要循序渐进,适度运动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循序渐进的前提是量化,没有量的概念,就无法做到安全。对于老百姓来说,需要对自己的体质情况、各项生理指标和平时的运动习惯都了如指掌,经常不断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变化,不要做能力以外的事,做到对自身的健康变化情况心中有数,才能防患于未然。”郭建军解释说。

美国科学家也发现,衡量运动量是否适度,可以用运动同时能否随意交谈来判断。当人们在运动时,如果能够轻松谈话,那么人体许多重要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跳等就会维持在“安全锻炼”的范围内。这样,既达到了锻炼健身的目的,又不致给身体重要器官带来超负荷的运动。

“要做到适度健身、科学健身,仅靠自我评估是不行的,更需要体育和医疗相结合,给出科学评估,因此,国民体质检测和每年的医学体检对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给全民健身运动安全上份‘双保险’,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储备力,能否坚持继续运动。”郭建军说。

得了心脏病还能参加锻炼吗?

得了心脏病,还能参加锻炼吗?对于不少心脏病患者来说,这确实是个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即使是有心脏病,比如出现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的人,在急性发作得到解决后,同样应当进行适当的锻炼。而对于有潜在心脏病的人们来说,则更需要通过适度锻炼,延缓发病时间。可以说,只要是在科学安全的情况下健身,心脏病患者同样可以参加锻炼。

宁夏体育科学技术中心研究员余小燕介绍,心脏病患者在参与锻炼的项目上,需要与健康人群有所区别。在锻炼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心脏,切记不要因为运动负荷过大,造成心跳增加,进而增加心脏负荷。

对于心脏病患者参加锻炼,余小燕给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通常应以参加有氧运动为主,如健步走、太极拳、健身气功、游泳等。第二,在锻炼时要注意项目搭配,比如第一天进行了健步走,第二天就可以练习太极拳。第三,不要空腹锻炼,也不应刚吃过饭就锻炼,这样对心脏的负荷会更大,最好饭后一小时再锻炼。第四,嘈杂环境同样不利于心脏病患者健康,心脏病患者宜在下午或傍晚,且相对安静的环境下健身。为了保障生命安全,余小燕还建议,心脏病患者在健身时应当携带急救药品,当心脏出现不适时,除了及时服药,还应立即停止锻炼,必要时及时就医。

此外,适当的运动强度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通常情况下,心脏病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参加锻炼。余小燕介绍,反映运动强度的标准之一是心率。“心率”顾名思义,就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与运动强度呈直线关系,运动时心率越高,则运动强度越大。

那么心率维持在什么范围才是合适的呢?余小燕进一步解释说:“在实际运用时,可采用最大心率百分比的方法对运动强度进行分级。其中,最大心率可按照220减去年龄来计算。比如,20岁的健康成年人,最大心率=220-20=200次/分。掌握好适合自己年龄的最大心率以后,还需要了解三个区间,即运动时心率在40%至54%最大心率范围内为小强度;在55%至69%最大心率范围为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大于70%的最大心率为大强度。心率的多少是反映运动强度比较直接且简便的方法,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们来说,只有在合理的运动强度范围内才能保证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患病程度不同,运动强度也要因人而异,且必须征求主治医师的意见。”

现在正值冬季,余小燕还特别提醒心脏病患者,冬季锻炼时应该做好保暖工作,必要时应选择室内或温暖的地方进行锻炼,以确保锻炼的安全性。

让“黄金四分钟”真正“黄金”起来

近期全国各地发生的多例心源性猝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疾病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各界对心源性猝死了解的加深,“黄金四分钟”也被屡次提及。

据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马涵英介绍,心源性猝死分为四个阶段,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4-6分钟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能都在心脏骤停发生后4-6分钟进行有效的心脏复苏抢救,被认为是能否挽救生命得到关键,而这4-6分钟就是所谓的“黄金四分钟”。

遗憾的是,很多人知道“黄金四分钟”,但并不知道如何把握这四分钟,更不要提亲身参与心脏复苏抢救了,“黄金四分钟”在具体操作层面并不“黄金”。对此,马涵英表示,如果更多人能掌握以心肺复苏为代表的重要急救常识,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黄金四分钟”,全国各地都开展过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比如日前在广西南宁举行的“黄金四分钟”南宁市全民互救培训活动,就将“黄金四分钟”急救知识进行现场科普。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主任阳世雄介绍,进行心肺复苏首先要评估环境,确保现场安全,正确的方式是让患者平卧于坚实的平(地)面上,指定一名在场人员拨打120,指定另一名在场人员拿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通过拍打双肩、耳边呼唤、触摸脉搏等方式确认患者情况,视情况进行胸外按压,成人双掌按压,双手交叉,十指紧扣,手指翘起,掌根部用力,频次至少100次/分,不超过120次/分,按压30次;儿童单手掌根按压。随后仰头抬颌开放患者气道,进行人工呼吸。 

阳世雄表示,我国社会民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普及率太低,面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绝大多数人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什么也不敢做、不会做。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54.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居全球之首。这也正是开展“黄金四分钟”普及活动的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