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赛事

「从零到一」一位体育赛事老兵的认知与选择丨体育留学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正因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混沌与艰辛,巨大的空间和红利才正酝酿其中。」他用审慎乐观的感慨,拉开了采访序幕。

  「和许多80/90后一样,儿时的我被NBA和《灌篮高手》种草篮球。在枯燥的初高中应试时期,正是篮球控卫的角色让我在非体育特长的学校刷到了一丝宝贵的存在感。」在谈到自己如何结缘体育时,他如是说。

  在广泛尝试了医学、保险学、经济学、数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专业后,伴随亲友们对体育这个冷门专业的质疑,最终他幸运地被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体育管理专业录取。

  「回看08奥运年,北京奥运会全球瞩目。但在彼时,成都体育产业绝对是非常冷门的行业。所有留学前的筹备,比如查学校专业、联络导师、考试面试等,都得靠自己摸黑尝试。多希望当时能像小伙伴们一样有WEsport这样的专业体育留学机构。而当时选择FSU体管专业,是理想和差异竞争思维的共同合力。」在回忆出国前的准备和最终决定,他这样说。

  佛罗里达州是美国东南部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而初来FSU的王嵩却无暇体验。他不仅要辗转高强度的课业和生活琐事,还得给美国本科生上篮球课。

  「留学是对自己过往行业认识的一次颠覆与归零。倘若把留学算作职业生涯,这是我迄今最艰难的2年。它是综合对我学术能力、语言社交和抗压力的巨大挑战。快节奏、高强度、强竞争是我对这段魔鬼训练无法磨灭的印象。平均每天睡3-4个小时不足为奇。」在回顾留学生涯时,他如是说。

  「相比国内,美国体管专业的学科体系已相当完备。精英学者们虽然探讨着最前沿的学术概念,在学科大厦上添砖加瓦,却很难产生从零到一般的颠覆性创新。反观国内体育产业才刚起步,无论高校还是企业都有借鉴美国先进经验的需要。比如对企业而言,从实证科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维度出发,用跳出纯商业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国内的体育消费也许是条思路。」他分析道。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我们必须审慎地思考自己的未来选择。我想怎么走?我又擅长怎么走?王嵩在留学期间也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面对巍峨的学术大厦,敬畏之余自己最焦虑的是仅靠努力根本无法破局,很难在国外的学术圈中找到竞争的比较优势。这迫使我不断自问:未来怎么选择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价值?」

  逐渐「切换赛道,洋为中用,创造比较优势」的念头坚定了他回国就业的选择。毕业后经短暂在美工作,他成了「北漂」。

  「留学最大的遗憾是在出国前没有人能给我系统专业的建议,帮我提前熟悉专业学术、圈子文化和就业指导,这其中有许多本可避免的大坑。相信像WEsport这样的专业体育留学机构能给未来有志留学体育的小伙伴们提供类似服务。」

  「现在回看,我认为选择回国就业是正确的。正因放弃了国外高大上就业的可能性,才有幸亲历中国体育产业这台火箭狂飙起飞的岁月。而工作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跨圈学习、不断归零。」

  经过盈方中国、中体产业、北京环奥体育等几份大型赛事相关工作的历练后,他对国内体育赛事产业的现实与项目差异有了更深的认知。

  「你最大的客户其实是直属领导。职场的生存法则远不限于做事,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用实干逐步建立信任,才可能更高维地认识项目和行业。而小伙伴们最大的坑往往是因眼高手低、不接地气导致在职场上寸步难行。」谈到职场,这是他认为毕业生最需认清的现实。

  「体育消费在美国已融入大众的生活与文化,而它在14亿国人的家庭支出占比和优先级都还很低。虽有阵阵改革春风,在如今娱乐至死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培养国民的体育消费习惯会经历极其漫长和痛苦的过程。」当问到中与美体育产业最大不同时,他给出了这样的理解。

  从项目特点上看,国内不同基因的赛事项目风格迥异,而理解这些项目差异能帮助从业者在未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此,他分享了以下案例。

  「创立像中国马拉松大满贯项目这样的国家级品牌IP赛事平台,是对创始团队宏观战略、资金实力、政府关系和粉丝运营能力等的综合考验。在微光中探索完善项目品牌、合作城市、会员服务、跑友荣誉体系、线下跑团、线上全媒体、特许衍生品等实属不易,但经过长期运营沉淀后,项目将可能具备巨大产业和社会价值。」

  「与更多国内政府背书的赛事相似,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作为国家级IP赛事,依靠其深厚的政府资源和赞助商积淀已连续举办10年,而尝试团结更多社会力量,不断完善项目运营和推广,也许是它越来越好的思路之一。」

  「而像奔驰高尔夫这样的高端商业赛项目是典型的小而美模式,非常考验项目运营方的沟通、品控和服务能力,而这有助于全面提升从业者理解品牌和运营标准的能力。」

  但即使有上述的项目经验与认知,在如今风云际会、跨行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任何个体在普世意义上的创业成功概率极低,且市面上可见的成功案例皆不可复制。

  彼得·蒂尔在《从零到一》一书中提到,未来好企业需要同时具备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但这何其艰难。

  在宏观经济可能持续低迷的今天,体育创业这近乎「自虐」的生活方式对大多数人都是最「冷门」的选择。

  「如今,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机遇可类比2000年以来的互联网行业。随着未来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和国育消费习惯的逐渐养成,一批黎明前精耕细作的好企业有机会分享行业的时代红利虽然此过程可能极其艰辛而漫长。但我期待与志同道合优秀的你一起在黎明前携手前行,在享受挑战中自我迭代,在创造价值中成就彼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