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赛事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为各地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7-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分级诊疗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治本之策。医联体建设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次自我整合、自我优化、自我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因地制宜建立医疗联合体等协同联动的医疗服务合作机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要求,全国各地医联体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建立内部分工协作机制、细化机构功能定位、明确转诊路径和规则,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诊疗和就医格局、提高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提供有效的载体,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地依托医疗联合体构建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通过发挥体制、专业、协同作用,将一个个社区和街道打造成为严密、安全的“抗疫堡垒”,探索了一条以基层为重点,以医疗联合体为载体、全国人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新型卫生健康协同治理模式。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将各地成熟经验形成制度加以固化,明确了医联体“谁来建”“如何建”“如何联”“如何考核”等重点问题,对促进医联体规范发展,特别是针对近期在疫情防控中出现的短板,从体制机制上补漏洞,强弱项,为各地医联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一是强调政府引导,明确“谁来建”。重点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管理,强调以政府规划为主,发挥地市、县级医院以及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医院的牵头作用。统筹区域医疗资源,避免“无序竟争”、“跑马圈地”。推进肿瘤、心血管、脑血管等重大疾病,以及儿科、麻醉科、病理科、精神科等短缺医疗资源的专科联盟建设,发展面向边远、贫困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主要由国家级和省级医院牵头建设。

二是强调网格化管理,指导“如何建”。明确要求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网格化布局管理医联体。在城市,按照地缘、医疗资源、就医需求等因素,整合区域医疗资源组建紧密型医疗集团;在农村,以县级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推动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以设区的地市和县域为单位,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共体负责。由牵头医院负总责,会同公共卫生机构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公共卫生职能。行业监管,将传统的对单一医疗机构监管转变为对医联体和医共体的监管。在实践中,山东日照将所辖2区、2县划分为3个网格,交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牵头的3个医联体负责,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共享,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关系逐步形式。江苏镇江、深圳罗湖、上海崇明、浙江湖州、海南三亚、广州番禺网格化组建城市医疗集团,浙江德清、福建尤溪、江苏常熟、山东无棣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内资源共享。

三是强调一体化管理,构建“联体”模式。在网格化组建医联体基础上,推动医联体向紧密型发展,实现内部“统一”管理,医联体内实行人员岗位管理,编制“池”,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员统一调配;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基础建设、物资采购和设备配置统一管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等医疗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统一建设。如上海崇明、广州番禺医疗集团、浙江德清、福建尤溪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紧密型合作,内部统一管理,医疗资源整合共享。

四是强调完善运行机制,解决“联心”问题。进一步明确牵头医院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强化牵头医院“负总责”,发挥牵头医院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技术应用等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医联体内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医联体成为“利益共同体”,调动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积极性。强化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间双向转诊通道与平台,为患者提供连续型诊疗服务。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医联体内慢病医疗机构、以及康复、护理机构作用,逐步形成急慢分治模式。同时,医联体内医院在做好疾病诊疗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开展公共卫生工作,落实防治结合要求。实现服务模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如深圳罗湖、江苏镇江、江苏扬州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护理院等成员单位形成分工协作机制,为患者提供连续型诊疗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五是强调考核评估,保障“高质量发展”。再次明确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医联体牵头单位要加强对医联体的综合绩效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医院评审评价、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等的依据。通过考核监管推进医联体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各地医联体建设实践中,要加强平战结合的体系建设。 一是医联体建设切实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强化以医联体为平台,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发展。二是围绕“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原则,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压实对签约对象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动态掌握、及时上报等责任。加强应急防护物资储备等。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推动合理的分层、分流救治。加强康复、健康管理等功能区域的建设。三是强化信息化优势,巩固医联体网格化治理协同的成效。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和整合应用,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工具等手段,开展网格化管理、健康宣教、健康监测和跟踪服务、随访服务、传染风险评估等。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利用互联网+、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技术开展分级诊疗。切实让医联体建设成效惠及广大群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