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漫天飞絮要持续50天?如何做好防护 听专家支招
春天来临,漫扬轻舞的杨柳飞絮给姹紫嫣红的春色增添了几许浪漫气息,但在生活中,漫天飞絮粘衣服,落头发,迷眼睛,钻鼻孔,让人苦不堪言。许多人开始质疑,飞絮虽来自于绿色植物,可它究竟是不是一种污染物呢?我们的过敏是否与此相关?一起来关注。
●北京今年杨柳飞絮期将持续50天左右
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园林绿化局,在网络上发布飞絮预报。今年的预报显示,北京杨柳飞絮期会持续50天左右,第一个杨柳飞絮高发期就出现在本周。
●飞毛飞絮等植源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由植物产生的花粉过敏、飞毛飞絮等植源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环境、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事实上,每年飘絮和花粉散落的时间点大部分还都是重叠的,花粉散落的影响甚至更早。张建丽所在的北京昌平气象台,从三月份起,便开始了每日花粉数量观测。
北京市昌平区气象台工程师:张建丽:我们每天值班员在晚上的7点,把涂好凡士林的载玻片,拿到室外专用的观测架上,进行24小时的曝片采集。由第二天的观测员(晚上)7点的时候取回来。对这张片子进行染色,度数,花粉分类后记录。刚才我们看到的是4月14日的这张片子,我看出了一共有174颗花粉,主要是杨树有42颗,柏树有12颗。之所以杨树和柏树(花粉)这么多,是因为4月份是,杨树和柏树(花粉)集中出现的时期。
●花粉检测预报服务跨越春夏秋三季
在北京,这样的花粉监测点有15个。在各个点将检测样本数据回传至北京气象服务中心后,会被制作成可视化的花粉检测预报,供居民参考。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叶彩华:往年都是4月1日开始,然后市民有许多留言,就希望能早点开始这项服务工作。所以我们从2020年开始,就将我们原来的服务时间,从4月1日调到了3月1日,结束时间还是10月15日。跨越了春夏秋整个花粉季节。
●花粉飞絮双重影响 过敏患者增多
在花粉和飞絮双重污染的影响下,这段时间以来,多地医院的耳鼻喉科门诊接待了大量的花粉过敏患者。据孟娟医生介绍,她所在的科室半天内接诊的30个病人中,有半数以上都与花粉过敏有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孟娟:花粉过敏的患者,春季主要(受)一些树木的花粉(影响),在秋季主要是一些杂草的花粉(影响)。很多人会认为,这个季节因为柳絮漫天飞舞,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对柳絮过敏。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柳絮实际上不是柳树的花粉,它是柳絮的种子。柳絮因为结构是比较蓬松的,所以它会携带一些灰尘,甚至一些病菌,可能会携带一些其他致敏的花粉颗粒。所以对于柳絮来说,我们还是要加强控制。那么如果确实要外出的话,建议大家可以戴口罩,可以戴防护镜,这样可以减少一定数量的鼻腔黏膜和眼结膜花粉的沉积数量。
春天花粉浓度极高,叠加着杨柳飞絮高发,让不少人经受着打喷嚏,流鼻涕的过敏折磨。有人认为杨柳飞絮是过敏源,但实际上杨柳飞絮本身并不是过敏源,只是因为与一些植物开花时间重合,替容易导致过敏的花粉背锅了。其实,花粉过敏不仅在春季,也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我收到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求助,这个幼儿园基本上被一圈柏树所包围。有学生因为柏树(花粉)出现鼻塞,呼吸困难,很难受。这个老师自己解决不了,感觉到很无助。
●是否挪树 多位学者有不同意见
同为教育者,李迪华感念这位有爱的幼儿教师的请求:能否把眼前的圆柏挪走,但该区域的责任规划师回复,幼儿园山后有上千棵圆柏,所属园区内还有五百多棵,均于二十年前栽下,挪走几棵是杯水车薪,只能洒水减弱花粉浓度。随后,李迪华把求助谨慎发在同行交流群,不能挪动的激烈言辞,让他有些错愕。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他们认为过敏是个人问题,跟环境没有关系。你过敏,那你做好个人防护,你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就好了。这些专家,很多都是在社会上有发言权,对于城市中种下去的树,有一种执念,就是只要种下去的树,那就不能再动。只要动这个树,那就是在破坏植物,破坏环境,破坏生态。
在迫切追求绿化率的年代,杨柳、柏树等主要树种,不仅决定一座城市的植被轮廓和绿色天际线高度,还有防风固碳等重要生态价值,生态屏障的建立更是凝聚了几代城市园林设计者的心血,但诱发过敏的植株可能在多年后才被识别。
●过敏患者增多 或与居住环境被净化有关
据统计,中国成人过敏性鼻炎患者高达1.5亿,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也在逐年攀升。更久远的年代数据表明,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相较于传染病的确在快速上升,这似乎源于高速发展的国家,卫生医疗变革,居住环境被净化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免疫系统便开始频出故障,过敏率飙升,这也是部分同行反对李迪华提议挪树的原因所在。
研究园林景观的这些年,李迪华对植物的认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被绿色植物保护又被伤害的人的感受,成为他最为关心的职业拷问。他把幼儿园、养老院、居民区等场所称为敏感环境,挪移甚至伐除的,是近距离接触的个别过敏植物,而非对所有树种的大规模改造,这是一个反复讨论精准施策的过程。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北大的校园,它是一个百年的老校园了,有大量的百年古树,包括柏树。这些树都是受保护的植物。但是对于十年以前,二十年以前,三十年以前种下去的柏树,适当做一些置换,我觉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仍然要有规则,距离楼多少米以内的树,可以把它移走,把它置换。超出这个距离了,那么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花粉飘落,是有距离衰减的。这里面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些测算。
●过敏群体的意见正被城市管理者逐渐采纳
李迪华提供了一份树木移植指南,要移植可并没有过敏选项。他开玩笑说,这比在超一线城市申请建一所房子都难。但本周一,一份他关注已久、终于有了结果的移栽法国梧桐征求意见信,又让他觉得过敏群体的声音是可以被听见的。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一方面是受害者,另外一方面是城市园林的维护者,为了达成这个事情,当地政府先后组织了三次专家论证会。我希望这件事情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是一个理性社会应该更加重视舆论的言路,一定是各种观点交锋,要看到民意。就是老百姓的诉求,应该有非常畅通上达的渠道。开放的舆论环境,永远是一个健康现代社会的象征。所以在南方的这个城市发生的事情,首先让我感受到的其实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提升。
有人说既然飞絮和花粉给人带来这么多烦恼,那就替换掉这些树种呗。但杨柳树是遏制风沙天气的主要树种,我国杨柳的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一。而容易引起花粉过敏的柏树,在北京就有约700万株,其中还有5000多株树龄在300年以上,砍掉他们吗?显然不可能。那么未来该怎么办?如何解决问题呢?
●杨树林有效阻挡风沙 杨絮飘飞困扰居民
本周四下午,一场夹杂着沙尘的降雨过程袭击北京。在北京林业大学对面的街边公园里,却因为这一大片杨树林的存在,风沙被有效地阻挡,沙尘天气对校园和居民区的影响减轻了。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杨絮飘飞也困扰着周边居民。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风往这边吹,所以在飞絮的时候,靠近林子的这些住户肯定是直接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我觉得因为它直接从(树)上面飞下来的杨絮,是没有各种污染的,所以它不带任何病菌也不可能带有任何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视觉性的污染。
当然,杨絮飘飞问题也应该治理。近些年杨柳絮问题加剧的原因之一是,城市中大量被硬化的地面使得它们无处可去,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无着无落的杨柳絮找个去处。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这么蓬松的杨絮在硬化的路面上一吹它就滚走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杨絮在硬化路面上它就越卷越多,越飞越高,第二次飞絮,但是在这个草地上,泥地上它是不会发生这种现象的即便现在看到这些都没有被水吸住,但是被草挂住了所以它也不会再飞起来。所以城市里某种意义上减少硬化路面在有杨树林的地方尽量增加裸露的地面其实它飞不起来。
●北京园林绿化不再使用会飞絮的杨柳树雌株
杨柳树是北方地区公认的主要树种,不可能因为飞絮问题限制它的种植。但杨柳树的雄株不会飞絮,只有雌株才会飞絮,因此自2015年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工程中就不再使用杨柳树雌株。
●含花粉过敏源的圆柏树等被其它树种替换
针对北京市最主要的花粉过敏源圆柏树,在今年3月的《北京市主要林木目录》修订中,经过市民建议和专家论证,含圆柏属的刺柏属被其它树种替换。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园林绿化工程中,尤其是在近居民区和公园等区域,柏科植物等易过敏性树种的种植将被严格控制。然而,这一变化对于难以受到相关部门约束的小区绿化,其影响有待观察。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主要是房地产公司设计过程当中,柏(树)的用量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园林绿化部门是否可以管辖到小区的建设,对树种进行审核这样的环节,目前还是缺失的,所以要真正治愈花粉的问题确实是物业部门尤其是设计部门的设计人员,不但是要设计让小区漂亮,还要重视你所用的树种对环境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
●科学配置 绿色从源头控制植物花粉过敏
在张志翔教授看来,加强对植物花粉过敏的源头控制,应该成为各地园林绿化部门工作的方向。花粉过敏、杨柳飞絮,这些绿色的烦恼已经在提醒我们,绿色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绿色的质量也该被重视,绿色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们需要的,是更科学配置的绿色,更有利于健康的绿色。
- 标签:你不要走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广州重症、危重症患者共9例!钟南山团队全程指导和参与病人救治
广州疫情已持续19天,突发疫情加高考,广州的压力与挑战可想而知。从6月4日开始,广州陆续启动了11个…
-
国家医保局:DRG和DIP付费试点城市将于2021年内实际付费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1…
- 24人落网、涉案金额170万!北京警方打掉一生产销售假药犯罪团伙
- 广东新增8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在广州
- 节省医疗费用支出超4亿元!新疆药品集采"提质降价"
- 如何加速消除病毒性肝炎?李兰娟院士:防治结合是关键
- 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推进分级诊疗与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专家组(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