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新《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出炉,县域医院“三级晋升”通道难
2020年尾,国家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重磅政策文件频发。12月28日先有《2020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名单》公布,后有《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印发。
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一直是国家医疗改革的核心工作任务之一,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都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升三级。就在《标准》印发的第一时间,多位县域院长均表示,“这个《标准》对县域医院来说太难了,评审形式、评定内容、评价指标都有了很大变化,具体到每个省的评级还要求‘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太难了。”
针对2020版标准发生的变化、呈现的特点以及给县域医院评审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等问题,《健康县域传媒》记者专访了新里程医院集团首席医疗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医院标准化建设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院管理品质分会理事王爱亮。
王爱亮
新里程医院集团首席医疗官、
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医院标准化建设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院管理品质分会理事
践行“三个转变、三个提高”
新标准更加体现科学、客观、精细、量化
《健康县域传媒》:相较于《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2020版有哪些突出的变化?
王爱亮:今年7月,国新办举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指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公立医院的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核心是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第一个转变,从发展方式上走向内涵建设为主,提高质量;第二个转变,从发展的内涵上、管理上走向内涵式的、集约性的、高效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效率。第三个转变,从资源配置方面逐渐转向投向人力资源发展来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待遇。
过去医院完成一次评审大概需要六步,仅第一步医院自查和准备阶段就需要长达半年之久。评审期间,医院可能会全院上下齐动员、所有人取消休假、加班加点地准备各式各样的文件,迎接突击检查。
2020版标准更加突出医院评审由以现场检查、主观定性、集中检查为主的评审形式转向以日常监测、客观指标、现场检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符合当前医院管理工作需要,对于进一步促进医院践行“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努力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变化,在国家卫健委《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解读中已经说得很明确:一是充分融入新颁政策和医改要求,体现时代性;二是由主观定性向客观定量转变,增强科学性;三是梳理整合并简化实地评审条款,提升操作性;四是注重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和经验,体现兼容性。
总体来讲,新标准更加体现科学、客观、精细、量化,整个框架搭建已经非常完善具体了。目前现场检查部分,共设24节183条,多以宏观框架为主,后期可能还会出台评价细则和标准,比如医院完成多少算合格、多少算达标、多少算优秀等,便于评审过程中参照。
评审周期数据说话,
前置条款一票否决
《健康县域传媒》传媒:2020版标准体现了哪些突出的特点?
王爱亮:在四大变化的基础上,个人总结了十大特点,以期和更多医院管理者共享。
01章节架构更加科学,更加强调医疗质量和安全
2011版标准中只进行了章节的划分,前六章是现场评审共66节354条,第七章共6节37条监测指标,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的运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的监测与追踪评价。而2020版标准则结合信息化的发展分成了三部分,然后再分章节。第一部分为前置要求部分也就是2011版中所说的“核心条款”,第二部分为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部分,也就是2011版中的“扩充和深化”;第三部分24节183条为现场评审。
02内容简洁,操作性强
2020版标准中现场检查部分共24节183条,较2011年版标准的66节354条有大幅度压缩。一方面,全面梳理整合原标准中的重复条款,另一方面可以用日常数据监测替代现场检查的条款进行了剔除或调整,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03融合各类政策文件
《标准》2020版标准在保持2011年版标准延续性的基础上,融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等近年来颁布实施的法律、条例、规章相关内容,以及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改革要求。同时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要求。
04评审周期数据说话
2011版标准中第7章“医院管理统计指标”是参考项,没有纳入到条款中。2020版标准中在第二部分将其独立出来,内容更丰富共设74节240条监测指标;数据统计周期为全评审周期,也就是4年的数据;通过官方年报、系统或病案首页提取,日常监测数据很难造假,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可追溯。评审综合得分中权重不低于60%。
05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数据说话,向日常行为、客观指标、定量评价为主的评审工作模式转变。在解读中特别提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能够推动医院评审更加科学、客观、精细、量化,应当纳入医院评审工作中。这也是继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之后,再次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06前置条款一票否决
2011版“核心条款”48项混合在前六章中,虽然也明确了只要有一条不达标就不能通过,但碍于现场评审的主观性以及地域性,有些时候没有严格落实。2020版第一部分设置了3节25条评审前置条款,相当于是准入门槛,在评审周期内发生发生一项及以上情形的,延期一年评审。延期期间原等次取消,按照“未定等”管理。医疗纠纷、医疗安全事故、骗取医保基金、职务犯罪等违法、违纪、违规的情况均涉其中。一票否决内容的强化,对推动医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要求和改革政策,可谓是一针强心剂。
07降低现场评审权重
2020版标准中明确现场评审在评审综合得分中的权重不高于40%,没有再进行A/B/C/D/E档的设置,现场达标就是达标,不达标就是不达标,超过60%比例的评审集中在日常的数据监测。
08突击迎检成为不可能
09省级标准只升不降
2020版标准是各地开展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主要依据。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特点,遵循“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的原则,对其进行适当补充后报备。
10其他医院参照使用
2011版标准用于对三级综合医院实地评审,并作为医院自我评价与改进之用。而2020版标准适用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可参照使用。
县域医院面临三大挑战,理念转变最为困难
《健康县域传媒》:2020版标准对县级医院三级评审会带来哪些影响?
王爱亮:对于县域医院来说存在挑战是肯定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理念的转变。2020版标准的四个变化十个特点为医院管理者贯彻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指明了方向,进一步促进医院践行“三个转变、三个提高”,这也是努力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思想。2020版标准也为医院管理者贯彻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指明了方向。
二是医院发展要瞄准时代要求,深刻理解医疗卫生制度和文件,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医改政策。
三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过去多少年积累的经验,医院管理者多是从宏观、抽象、框架等角度思考问题,对用数据说话、用指标考核的方式方法还不习惯。未来医院管理一定是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靠人情、托关系的评审方式将不复存在。
《健康县域传媒》:2020版标准中哪些指标给县域医院评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王爱亮:一是资源配置和运行数据指标。整个医疗运行实际上医院运营和医疗安全两个大的方面,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明确,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以监测DRGs低风险组患者住院死亡率这个指标为例,这个是需要完善信息化,完善整个的监控系统,而不是仅仅解决了手术并发症就能达标了。对县级医院来说,运营管理方面的人才是极其欠缺和匮乏的。
二是科研指标。2020版标准中,明确了新技术临床转化数和取得临床相关国家专利数量两项指标。比如一些医院建立临床转化中心,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医生会想一个县医院的临床医生,为什么要去做科研,觉得这方面的投入完全没必要,其实这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这次2020版标准明确了指标,以后县域医院在科研方面即使是负重前行,也要拼搏到底。
三是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过去大家专注于质控管理的宏观、抽象层面,哪些会扣罚个人奖金?哪些会给科室扣分,多是碎片化很初级的考核,今后需要朝着数据化、精细化管理方向努力。
四是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临床路径的高级形式。以心脏冠脉支架置入为例,过去评判全靠经验和感觉,2020版标准更加注重客观量化指标。置入支架患者是需要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患者术前的各种检查评估、患者术前颈动脉无创影像评估率、置入术手术指征符合率等这些指标都是需要日常监测的,对县域医院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总之,2020版标准更加务实、更加实事求是、更加追寻生命健康科学的客观规律。评审过程中,合规合法和质量安全是最大的前提,同时遵循循证管理。借鉴国际上部分医院评价机构的工作方法和标准,采纳了国内一些省市好的经验和做法,与国际国内评审评价管理先进理念更加契合和兼容。
本文转载自健康县域传媒,记者王营。
- 标签:三国群英传3秘籍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广州重症、危重症患者共9例!钟南山团队全程指导和参与病人救治
广州疫情已持续19天,突发疫情加高考,广州的压力与挑战可想而知。从6月4日开始,广州陆续启动了11个…
-
国家医保局:DRG和DIP付费试点城市将于2021年内实际付费
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华波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1…
- 24人落网、涉案金额170万!北京警方打掉一生产销售假药犯罪团伙
- 广东新增8例本土确诊病例,均在广州
- 节省医疗费用支出超4亿元!新疆药品集采"提质降价"
- 如何加速消除病毒性肝炎?李兰娟院士:防治结合是关键
- 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推进分级诊疗与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专家组(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