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明星

体育思想与中国体育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952年6月10日,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题词充分体现了同志鲜明的体育观,体现了体育思想的核心。6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重温这个题词,倍感亲切。它不仅体现了体育的目的和本质功能,也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60年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发展方针,像一个不灭的灯塔,始终照耀和引领着中国体育发展的方向。体育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外交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群众体育进一步普及,人民体质不断增强;竞技体育成就辉煌;特别是进入后奥运时期,体育已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体育思想不仅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新时期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行动纲领。

  的一生,有深邃的体育思想,也有丰富的持之以恒的体育实践。体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其对体育的真知灼见和丰富的体育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代伟人,他一生中最早正式发表的文章是《体育之研究》,这篇85年前的不朽之作,在今天读起来,仍然能够感到它的睿智和远见卓识。

  体育思想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体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盛衰和兴亡。《体育之研究》不仅是一篇体育学的论文,也是一篇充满辩证思想的哲学论文。

  从24岁发表传世佳作《体育之研究》,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写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这些都深刻揭示了体育的性质、目的以及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体育思想的精髓和本质内容。

  1916年12月,在写给朋友黎锦熙的信中就提出了“德智体应全面发展”、“体弱可以变体强”、“身心可以并完”的辩证的体育思想;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同志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50年代初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到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充分揭示了体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1938年,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提出:“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1942年在延安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50年代他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游泳,提倡打球、跑步、爬山、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运动,并多次接见在国际赛场获得好成绩的优秀运动员,号召运动员要向为新中国夺得第一枚国际游泳比赛金牌的运动员吴传玉学习,“要超过吴传玉,要安心终生做体育工作”;同志不仅把体育与“打日本”结合起来,并且把体育与发展民众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强调体育的人民性和广泛性,同时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结合。

  从1965年为徐寅生同志《怎样打好乒乓球》批示,到1971年运筹帷幄,亲自导演“小球转动地球”的震惊世界的乒乓外交;从20多岁自创“六段运动”到73岁高龄还畅游长江30里……透过深邃丰富的内涵,我们看到,体育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文化体系,是指导中国体育不断发展的大体育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中国体育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里永远绽放的奇葩。

  1952年,是新中国体育史上值得大书的一年。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的指引下,中国体育开始揭开新的一页。6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同月,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成立;7月,新中国第一个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11月,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新中国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基本确立。60年来,在同志光辉题词的方针指引下,中国体育不断发展进步,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建立伊始,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局面和复杂的国际局势,国家推行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简称“劳卫制”,掀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群众体育热潮;1951年公布了第一套广播体操,1954年公布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广播体操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每天,从学校到幼儿园,从工厂到农村,从机关到部队,祖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百万人伴随着收音机里定时播放的乐曲,在音乐伴奏下做广播体操的巍巍壮观的场面,形成新中国一道独特风景线年,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同年,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此后中国乒乓球队荣获三连冠;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1971年,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多年中美之间僵持的坚冰,打破了国际势力的封锁;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创造了著名的奥运模式,中国体育开始走向世界。

  1984年,中国运动员获得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1990年,成功举办了北京亚运会;1991年,中国正式宣布并开始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全面开启了中国体育面向世界的大门,并且锲而不舍,历经10年,两次申奥,终于在2001年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体育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了新世纪。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标志我国体育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其空前宏大的规模、精彩纷呈的竞技、绚丽多姿的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人类奥运百年史册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中国通过举办奥运会,不仅收获了51枚闪闪发光的金牌,还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把中国体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更加深刻,体育不仅仅是一种竞技,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和一种境界。

  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有3.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2%;全国有各类体育场馆已近100万个,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0多倍;人均体育场地1.03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0多倍;60多年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奥运会金牌172枚,获得世界冠军2671个,创超世界纪录1236次。同时,在体育文化、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对外交往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60多年的中国体育,是一座极其丰富的宝藏,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些辉煌成就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历代体育工作者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指引下的辛勤工作和共同努力,也是历代党和国家领导核心始终坚持这一发展体育事业正确方针的结果。

  体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因而符合体育发展的自然规律。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60年的岁月丝毫没有磨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方针的光芒。历史已经证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仅是新中国60多年的体育方针,也是新世纪体育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思想纲领,是新时期不变的体育航标。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态度和满腔热忱;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政府工作职责;与中国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是一致的;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走向是一致的。

  体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有多方面的启示。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全球化的进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莫大益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现代文明病。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显现体育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后,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我们用世界的眼光体育,用世界的标准衡量中国体育。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凸现坚持体育思想,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方针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几代党和国家领导核心都继承发展和丰富了体育思想的宝库,延续和保证了新中国体育事业正确的前进方向。同志不仅继承了热爱体育的传统,亲身参加体育锻炼,还对体育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早在1952年,他为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题词:“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同志1996年在接见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对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1997年他为体育工作题词:“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同志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一讲话,为中国体育提出了新的目标。

  60年的辉煌不是终点,北京奥运会不是结束,而是中国体育的一个新的开始。面对新时期体育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国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们满怀信心,乘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入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切实发展体育运动,真正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国民素质,让体育带给人民群众更多的健康和快乐,真正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