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明星

谷爱凌惊天逆袭夺冠在她身上还有一个更为励志的故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北京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的项目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在两连跳位居第三的情况下,第三跳做出了世界级难度的左偏轴转体 1620 动作,伴随着解说惊诧至极的声音,谷爱凌完成了从第五到第一的逆袭,拿下了该项目的历史首金。

  在大家都为谷爱凌惊人的逆袭壮举赞叹时,她的身上其实还有着一个更加逆袭的商业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则是在 2019 年以品牌代言人签下谷爱凌的安踏体育。

  时间回到 1991 年,彼时的安踏还仅仅只是福建省晋江市的一家制鞋工坊,而阿迪达斯已是享誉全球的体育品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30 年后,这个曾经的制鞋工坊,竟然能将阿迪达斯从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的位置上拽下来。

  2021 年 7 月,安踏体育以 4863 亿港元的市值超越了阿迪达斯,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 。

  上世纪 90 年代,欧美制造产业开始转移,以制鞋产业为核心的福建晋江尝到了甜头,靠着贴牌加工海外订单,晋江陆陆续续的涌现了一大批制鞋工坊,其中不乏有特步、鸿星尔克、361° 等后来声名鹊起的运动品牌。

  当时晋江鞋厂们的做法普遍都是承接海外的贴牌与代加工订单,对于国内的市场并不重视,在这种背景之下,21 岁的丁世忠从北京回到了家乡晋江。

  丁世忠回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安踏,做自己的民族品牌。为此他被诸多同乡调侃嘲笑,说他有值钱的美元不挣,跑去建什么自有品牌,家里的亲戚也不止一次劝他不要瞎折腾,但丁世忠仍然执拗的一边生产安踏牌的鞋子,一边在国内找代理分销商。

  之所以铆足了劲要建品牌,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晋江鞋和贴牌鞋的价格差异,同样是由晋江生产的鞋,贴上青岛双星就能卖 100 块,但没贴牌的却只能卖 20 块,这让丁世忠认识到了自有品牌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丁世忠对于贴牌和代加工的生意并不看好,他认为这种生意全都要仰赖于海外的订单,万一哪天订单没了,生意就黄了,实在不是长久之计。

  就这样,丁世忠顶着别人看傻子似的眼神到处寻找代理分销商,开设安踏的品牌专卖店,一直坚持到了 1997 年。

  这一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外贸订单大幅锐减,失去订单来源的诸多晋江厂商们也顺势成为了金融危机的陪葬品,而安踏则凭借着过去几年里陆续在全国各地开设的 2000 家门店,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尽管晋江本地的鞋厂倒了一大批,但在国内体育品牌的位置中,安踏其实是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

  那时,匹克是晋江的老大哥、特步的鞋子卖到 40 多个国家,而李宁则凭借着其创始人的名声,几乎成为了国产体育品牌的代名词,至于安踏,许多人对其的印象不过是街角口的一家鞋店而已。

  1999 年,为了打响安踏的知名度,丁世忠计划以 80 万的代言签下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同时拿出了 300 万元在央视打广告。

  这个决定遭到了安踏所有领导层的一致反对,彼时整个安踏半年的利润才 400 万元,并且请体育明星代言打广告的事,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

  2000 年,孔令辉在悉尼奥运会上达成大满贯成就,这也让安踏凭借着孔令辉亲口说出的那句 “我喜欢,我选择” 的广告词红遍大江南北,短短一年之内安踏营收由 2000 万飙涨至 2 亿元,成为了国产体育的一线品牌。

  吃到体育营销甜头后,安踏开始加足马力狂奔,从 2004 年开始,安踏连续签下了三年 CBA 的赞助,带来的回报也是喜人的,在 2004 年 - 2006 年期间,安踏的营收以每年 50% 的速度增长,到 2006 年利润直接突破到了 4 亿元。

  作为由奥运冠军、体操王子李宁创立的同名品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内,李宁都是国内体育用品的代名词,两者对比最为明显的就是市值,2007 年 7 月 10 日,安踏在港股发行上市,其市值为 130 亿元,而同一时期的李宁市值为 301 亿元,是安踏的 2.3 倍。

  2012 年,由于国产运动品牌的疯狂扩张,市场供给严重过剩,经销商们手里都积压了三年以上的库存,各大运动品牌纷纷爆仓,陷入库存危机。

  作为行业领军者的李宁受到了最大暴击,全年亏损超过 20 亿元,安踏尽管也因库存危机而大受影响,但丁世忠却推动安踏率先开始了以零售为导向的销售模式转型,这也让安踏先一步走出库存危机,并在 2014 年正式超过李宁,成为了中国体育用品的龙头老大。

  2015 年,安踏更是打破了体育品牌营收无法突破百亿的模式,成为了行业第一家营收超过百亿的中国企业。

  登顶中国第一之后,站在安踏上面的,就是那家成立于 1949 年,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阿迪达斯。

  当时整个国内体育用品的格局是这样的,以耐克、阿迪达斯等为主的海外品牌瓜分高端市场,李宁、特步、安踏等国产品牌瓜分低端市场。

  想要超越阿迪达斯,那就必须要打入高端市场,为此安踏在 2015 年提出了: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战略,即聚焦体育用品鞋服市场,用不同品牌组合覆盖不同的销售渠道、细分市场,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

  秉持着多品牌的战略,安踏在此后还陆续出手收购了小笑牛、迪桑特、Kolon、亚玛芬等运动品牌。而针对高端市场,丁世忠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其在 2009 年收购的国际品牌斐乐身上。

  在经过收购后的内部改革,斐乐也交出了让安踏满意的答卷,2014 年扭亏为盈,2020 年,斐乐的收益达到了 174.5 亿元,甚至超过了其主品牌安踏的业绩营收。

  凭借着多品牌策略发力的安踏体育,在去年以 4863 亿的市值,超越了 4838 亿的阿迪达斯,成为了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

  有很多随遇而安的晋江同行倒在了 1997 年,也有很多不思进取的国产品牌至今仍未从 2012 年库存危机的影响里走出,而安踏从一个乡镇鞋厂发展到国际体育巨头,可以说是其 slogan 最真切的注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