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明星

我所喜欢的体育名人-邓亚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7-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乒乓球大满贯得主,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

  邓亚萍出生在乒乓球世家,她的父亲邓大松曾经是河南省乒乓球队选手。从邓亚萍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带着邓亚萍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邓亚萍从5岁开始就跟随父亲正式学打乒乓球了,父亲给她制定了—套不同于常规的训练方法。开始,邓亚萍拿的是直拍,由于邓亚萍个子长得慢,胳膊短,第二年起便让她改打横拍。特殊在哪呢?在两年训练中,邓亚萍所练的全部都是正手进攻。这种特殊的训练法,在所有的乒乓球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邓亚萍从小打球就特别认真。因为个头矮,省队不要她,这些情况父亲都跟邓亚萍说了,邓亚萍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别人说你不行,你就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苦练才行,所以邓亚萍从小就很乖,训练特别能吃苦,她凭着刻苦的训练,形成了横拍反面长胶,正面反胶,以“怪”和“狠”为特点的技术风格。每次上场比赛,她那犀利的眼神和快速多变的进攻球路,都有一股让对手感到心颤的“霸气”-这种“霸气”就她是充满自信的表现

  训练期间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做的拍子。 这对一个那么小的女孩子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是她从不叫苦,不喊累,不掉一滴眼泪!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都会掉眼泪!

  而后她被召入国家队,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吃饭时间,她就自己吃泡面。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在14年运动生涯拿到18个世界冠军,占据国际乒联世界女子排行榜首位置达8年之久。1992年和1996年连续两届奥运会获得女子单、双打两枚金牌,是中国第一位夺得四枚奥运金牌的人。退役后入选了国际乒联名人堂

  1988年11月,15岁的邓亚萍正式进入中国乒乓球队。同年亚洲杯赛,邓亚萍在决赛中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子单打银牌获得者李惠芬夺得女子单打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1997年5月,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获得乒乓球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后,正式的慢慢淡出国家队,并且先后进入清华大学、剑桥大学学习英语。

  1998年下半年,邓亚萍从英国回来后准备备战曼谷亚运会,由于国家队已经由新人顶上了,邓亚萍在9月正式宣布退役。

  在她挥手告别依依不舍的国家队生活之后,她选择了学习,充实自己,要让自己在往后的生活中再此腾飞。

  再一次电视访谈的节目中了解到,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对她来说又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起步

  在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她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她心理知道,这是因为语言基础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她感觉到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她就把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以后,再翻字典,再一遍一遍的看。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一般都回不了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就是抓紧时间看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和其他同学相比毕竟基础不同,她深深地认识到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通过刻苦的学习,拼搏奋斗,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由于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剑桥学成后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奥林匹克不仅是竞技,是拼搏,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博爱情怀。”邓亚萍不仅发扬了奥林匹克精神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博爱的内容。

  1992 年巴塞罗那第 25 届奥运会,她勇摘女单、女双两枚奥运金牌,在省政府为河南奥运健儿举行的庆功会上,她将 5 万元人民币交给时任河南省副省长范钦臣,成为中国奥运健儿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一人。

  访谈节目中展示了一封写给邓亚萍的信里,一位学生写到: “以前,我害怕说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工。但是现在我不害怕了。我走在马路上不再贴着墙根走,不再害怕别人看我的眼神。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努力,长大后我也会成为像您一样的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也拿去冠军!。。。”看完这封信后,邓亚萍激动的流下了眼泪,她知道这些孩子中的某一个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冠军,他们的生活很可能会因此而变得不同。

  对于邓亚萍而言,她有一个非常好的外国朋友,这人就是,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邓亚萍与萨马兰奇的友谊是在1991年的世乒赛开始的。

  1991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18岁的邓亚萍以狂扫之势荣获女子单打冠军,看台上的萨翁异常兴奋,当即走下赛场并且亲自为邓亚萍颁奖。之后,他又盛情邀请邓亚萍到洛桑国际奥委会做客。在宴会上,萨翁微笑着告诉邓亚萍,如果邓亚萍能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冠,他一定还亲自为邓亚萍颁奖。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邓亚萍顺利的将女子单打冠军收入囊中。笑容可掬的老人在上台颁奖之时,亲切的抚摸了一下邓亚萍的脸颊。在后来,又是萨翁亲自提名并任命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邓亚萍曾多次表示,没有萨马兰奇的关爱,就没有她的今天事业和发展。并且在北京申办奥运会期间,为了做好工作,邓亚萍作为申办形象大使,奔忙于世界各地。这期间,邓亚萍深得萨翁的关心和支持

  一个自身条件并不好的女孩,能够长久称霸女子乒坛,在邓亚萍身上我作为一名普通体育爱好者,看到的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邓亚萍那种非常自信心,不服输的劲头,代表了运动员拼搏精神的风貌。也完美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的运动精髓。

  最崇拜邓亚萍她永不服输的精神,任何时候都顽强拼搏的信念,最喜欢的是她那灿烂的笑容,最忘不掉的是她发球前那自信的眼神。

  虽然她没有魔鬼的身材,没有靓丽的外表,但是她的气势和博爱,乐观和韧劲是我也包括所有喜欢邓亚萍的人所喜欢的闪光点!

  说到底也就是她有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有着把劣势变为优势的智慧,再加上永不服输的韧性和拼劲,邓亚萍怎么能不成功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