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内资讯

2023全国的“体育之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3-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2023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体育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健儿们在很多国际大赛中取得不凡的成绩和突破。我们在保持乒乓球、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也不断加强网球、滑雪、登山、滑板等弱势项目和新兴项目的支持和保障。除了在竞技体育方面的努力,更是注重全民健身服务、青少年体育建设等方面积极投入,从而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改善国民体质与健康状况。

  2023年全国上,很多全国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冰雪产业等多方面建言献策,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代表、曾在东京奥运会上斩获2金2银,成为当届奥运会上斩获奖牌数最多的中国运动员张雨霏建议,建立贯通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打通体校和普通中小学、高中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拓宽青少年运动员人才选拔来源。

  通过推动优秀的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进入校园、社会和基层体校行成“冠军体育课”,更好发挥国家队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上的传帮带作用,将国家队成功经验推广到竞技体育青少年梯队建设上,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首金获得者杨扬建议,要谨防体育中考走偏、确保考试公平,同时做好科学研判,审慎决策今年体育中考及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开展事项。

  杨扬表示,随着体育中考制度在全国的落地和推进,学校体育学科的地位得到有力提升,强化了学校、家长及师生对体育的重视。但同时也陆续暴露出体育中考“应试化”倾向、测试内容单一、过于注重结果,甚至是作弊、“宽口径”等问题,影响了考试公平。

  她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家长和学校往往只关注体育考试成绩,临近体育中考时让学生超负荷突击、强化训练,不仅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没有提高,也会让学生对体育学科又增添“恐惧感”,“这种不遵循学生身体发展规律的盲目做法,对孩子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严重伤害。”

  在对体育中考现存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后,杨扬建议要提高思想认识,发挥好体育中考的导向作用。转变学生“为成绩才运动、为考试才锻炼”的观念。转变体育教师把体育课堂当成体育中考的“练兵场、训练场”的教学现象。引导家长理性认识体育中考,真正认识到强健体魄和健全人格比分数更重要。

  她还建议科学设置测试项目内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学生发展实际与健康成长规律对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尽量采用“抽考+选考+必考”的方式,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升考试的科学性。同时要改革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完善监督制度,营造公平的体育中考环境。

  杨扬认为,实施体育考试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但受新冠病毒影响,很多学生没有受到应有的系统体能训练。加上春季是流行病高发期,部分地区甲流暴发,此时进行高强度、持续性的体育训练和测试,仍具有一定风险。建议相关部门本着‘健康第一’的原则,做好科学、全面研判,慎重决策今年是否开展体育中考、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可能有风险的体育活动。

  新任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建议射击项目利用好人工智能设备(激光训练仪),在校园中普及推广,培养更多优秀后备人才。

  陶璐娜委员从自身工作以及对于射击运动的了解出发,通过充分地调研发现,激光训练仪作为一种人工智能设备,由于其不具备杀伤力十分安全,加上训练效果与接近,学生每一发动作的运动轨迹及模拟击发过程利用数据及图像的方式呈现,清晰地展示了技术动作的优劣之分及问题所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教练员的训练效率。

  她建议将激光训练仪列入体育教育器材,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设备,为体育课和体育培训服务;建议在全运会和学青会等重要赛事中设置激光训练仪射击项目,制定相关竞赛体系和标准;建议制定激光训练仪的行业标准;建议在中小学和大学普及推广激光训练仪射击课程,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打牢青少年体育根基。

  全国代表、民盟雅安市委委员、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建议在初中开设游泳课,以加快推进青少年游泳技能普及,让孩子们学会自救。

  庆明表示,初中生的认知、理解和实践能力比小学生强,在初中开设游泳课。可以减少学校的安全防护压力,还可以影响小学生对游泳的兴趣爱好和重视程度,“这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他认为,游泳属于一项求生技能,学生学会游泳后,如果掉进水里,可以进行自救,遇到水灾时也不会发生危险。“游泳锻炼心肺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减轻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劳逸结合。”

  庹庆明建议,学校应配备游泳专职教师,游泳教学要围绕“教会(学会)”“勤练”“常赛”的模式进行,建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打通的一体化行动方案,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自愿、自发、自律的学习和训练习惯。“在初中开设游泳课,也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游泳苗子和教练员,使我国的游泳事业和游泳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东京奥运会女子标枪冠军刘诗颖建议,应丰富体育课种类,将课程开齐、开足,同时让国家培养出来的专业体育人才尽可能地投身到教学行列中来。

  刘诗颖注意到,目前中小学对于体育课的宣传不到位,部分学习甚至取消田径课,以跳绳、踢毽等体育活动而代之,给选材增加了困难,遗漏了很多天赋高、爱运动的孩子。而且,一些地方对体育不重视,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齐全,部分体育老师的专业素养较低,还存在文化课兼体育老师的现象。但与之相对的是,很多专业成绩高的退役运动员,却无法进入校园成为专业的体育教师,导致教学存在局限性或非专业性。

  为解决体育人才储备的“断层”问题,刘诗颖建议,首先改变基层政策问题,多开展体育赛事,让各校参与进来,设立奖励机制,把体育考核也纳入到综合考核里,通过政策让各校把体育重视起来。相信在重视体育后,场地设施等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而参与人数变多、选生范围变广,基层的专业队招生问题也会得到改善。

  同时,让国家培养出来的专业体育人才尽可能地投身到教学行列中,用专业知识为孩子们上好体育课,让体育课上实现更多的专业性、开阔性、多样性。除去课堂外的体育训练,更应该让体育走进课堂,给学生讲解更多的体育种类、起源、规则及发展史,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让更多的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体育运动。

  近年来,体教融合屡屡成为大家关注焦点,那么如何通过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针对基层高水平体育师资不足的现状,全国代表、陕西省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郭文珺建议从“源头”做起,通过多方合力,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增设体育系、体育学院,加大优秀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和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认为,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目前,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身体锻炼和运动兴趣培养的忽视,造成“小眼镜”“小胖墩”等不良健康状态呈现低龄化趋势。

  刘国梁建议,对学龄前儿童运动类课程和课外运动培训内容出台指导性意见,提升体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权重,让每个孩子接触并熟悉两至三个运动项目,帮助孩子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逐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全国代表、山东省单县一中副校长樊董伟走访了十几所中小学后发现,部分学校的体育课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课时开设不足、活动组织滞后、场地设施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成为困扰不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难题。

  樊董伟建议,要加快提升学校体育课质量和体育教师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开设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将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相结合。同时,打造专业体育教师团队,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及实践互动课程的观摩学习的活动。

  青少年参与度不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是我国“三大球”发展的难点。对此,樊董伟建议,一方面,要加大青少年各项竞技体育比赛开展力度。建立健全市、县专项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比赛积极开展。完善青少年“三大球”赛事体系,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县、市、省、国家)的四级青少年“三大球”赛事体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跨区域及全国性比赛。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设学校体育馆、社区球场,提高基础设施普及率。重点支持青少年训练基地建设,强化定点定向培养。准确定位专业场地建设,同时建设高水平国家队训练基地。

  全国代表、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任子威建议推进体教融合,夯实后备人才基础。他提到,建议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自建或共建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实施体育学生单招政策,打造高水平校际冰雪比赛。

  同时,他建议应将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列为我国冬季项目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理顺并协调好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的关系、地方运动队与国家队的关系,确定哪些国家重点抓,哪些各省主要抓,不断创新国家队建队模式,充分调动各省积极性,逐步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新型培养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体育学院院长刘征认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点燃了我国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北京冬奥会后,我国冰雪运动及产业发展潜力十足,但同时也要看到,将北京冬奥会的竞技优势转化为我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让冰雪运动辐射带动冰雪产业发展,仍面临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深度不够、冰雪运动项目全面竞争力不强、冰雪场地设施短板仍然普遍存在、高校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

  刘征提出五点建议:打造世界级冰雪运动研发中心;优化东北地区高端冰雪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激发冬奥效应;强力推进冰雪产业快速发展;构建国际先进的冰雪竞技人才培养新体系。

  刘征建议,发挥北京在冰上运动项目发展的科技优势,设立北京国家冰上运动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沈阳体育学院在雪上运动项目积累的40余年科技助力优势,设立沈阳国家雪上运动研发中心。依托国家冰雪运动研发中心,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机构,推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等学科的融合发展。针对运动训练与竞赛产生的运动表现分析、运动状态诊断、竞技决策、装备优化等实际需要,全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科技化发展。

  在刘征看来,东北三省冬季寒冷而漫长,具有发展冰雪运动的地域优势、群众基础。辽宁省将以申办第十五届全国冬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冰雪产业,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从小众向大众、从区域向全国、从冬季向全年的转变。建议国家出台激励政策,以冰雪运动的广泛开展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

  刘征建议,制定东北冰雪产业发展规划,一体化推进群众冰雪、竞技冰雪、冰雪产业工作,丰富冰雪运动业态供给,建立多样态的冰雪产业发展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刘征认为应形成“国家培养+高校培养+社会培养”的基本模式、多元主体协同的办队体系。

  全国代表霍启刚建议应尽快设立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香港分会,以便善用香港独特优势,推动我国在国际体育仲裁中的地位。

  现时国际体育仲裁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欧美仲裁员人数亦较亚洲为多。无论是在中国内地,还是在香港,乃至在亚洲举办或总部设在亚洲的体育赛事,均需要一个公平、透明的体育相关争议解决机构。《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成为法律服务和争议解决中心。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拥有众多优势,有望成为东西方交流、体育赛事相关的融资、许可平台。

  霍启刚表示,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他认为在香港设立一个解决体育产业相关纠纷(纪律、合同、许可等)的机构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我们不尽快设立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香港分会,其他受西方力量影响的争议解决中心也可能会这样做。”

  “设立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香港分会也将有助进一步实现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的使命和愿景,包括但不限于化解体育领域纠纷、保障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确保体育仲裁活动独立进行、生效的体育仲裁裁决得到履行等。”他表示。

  全国代表、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创办人王嘉鹏建议,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残疾育法律法规,优化体育资源的供给体系和配置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不断提升残疾育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在提案中他提出,应当从六个方面加强发展残疾育事业。第一,应当进一步完善残疾育法律体系。“应当根据残疾人运动的方式和特点,制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育公共服务政策法规,开展残疾育法的立法研究,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体育参与权、体育教育权、运动康复权、自由活动权等。”王嘉鹏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第二,应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供给活力,加强资源统筹力度,实现政府、企业、社区、机构与家庭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机整合,打造满足残疾人多种体育需求的供给网络。例如,苏州成立全国首家企业社会责任助残联盟,190余家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公益助残项目,比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微心愿、小梦想。建议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融资、税收等方面对相关主体提供实质性且灵活性的政策支持,释放残疾育公共服务市场活力;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科研立项倾斜等方式,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加强对残疾质测试标准的研制、康复医疗等方面的科研力度。

  第三,加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普惠式下沉。弱化残疾育“唯金牌论”的理念,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残疾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之中。如苏州建成市级残疾人阳光文体活动中心,规模体量和设施服务领先全国,向残疾群众免费开放,常态化组织各类文体艺活动。建议今后在新建社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对道路、场所、器材等的专业设计,从体育设施建设层面营造无隔阂、无障碍的残疾育活动参与环境。

  第四,加大残疾育资金保障力度。一是通过财政资金补贴等方式对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兜底保障;二是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留存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残疾育事业,支持残疾人运动员参加高水平训练,并根据成绩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引导鼓励社会捐赠。

  第五,优化体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体育资源配置要以残疾人的获得感为最高标准,加大对残疾育需求调查,搭建残疾育公共服务的供需信息平台,进一步解决残疾育需求与供给衔接不畅的问题。”王嘉鹏认为,应当建立残疾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引导资源精准投放、高效投放。

  第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依托高校体育专业开设残疾人康复训练等课程,规范残疾育公共服务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理论培训、技术指导、实践训练等;建立残疾育人才贮备库,加强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积极引导具有医学、心理学、运动康复等专业知识的人员加入残疾育工作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敏豪经过调研认为,应让更多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有机会学习深造,建议将现行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入学条件适时做调整,以便有利于社会影响力较高的集体球类项目快速发展。

  从目前招收的学员看,除女子排球外,还没有其他集体球类项目(包括男子排球、篮球、足球、曲棍球、橄榄球、水球、冰球等)的学员,因为在这些项目上中国队还很难有实力夺得世界冠军。但在亚洲高水平比赛中,有些项目中国队已经具备夺冠实力。

  由此,谢敏豪建议,增加一款针对集体球类项目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免试入学的条件:在近2至3届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及亚洲杯赛中(须与奥运项目一致),获得集体球类项目冠军的运动员(为主力队员),以及冠军队的主教练。从而拓宽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助力集体球类项目水平提升。

  2008年北京残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我国广大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关爱程度持续提高。

  但全国代表、残疾人田径运动员文晓燕在调研中发现,残疾人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要和残疾育事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具体体现在,当前我国基层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不够活跃,适合残疾育运动的场所、设施、器材较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较为匮乏。

  文晓燕建议,在残疾人竞技性体育运动方面,建立贯通式的残疾人运动员教育体系,扩大中职院校招收残疾人运动员力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残疾育运动相关专业,全面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知识学历和职业技能等。

  与此同时,文晓燕还建议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运动全面融入全民健身计划,鼓励国有、民营体育场所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为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包括无障碍环境建设在内的便利,积极引导各地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

  近年来,国家重视体教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张霞看来,目前依旧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改进和克服。一方面,体育场地还存在限制、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存在重视竞技体育争金夺牌、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够问题。

  全国代表、安徽体操女队主教练张霞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尽快形成当地学校切实可行的政策或具体措施;加大校内外青少年运动场地建设力度,强化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退役运动员、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统筹体育、教育赛事资源,完善各级赛事体系,搭建全新青少年赛事平台,营造青少年热爱运动的良好氛围。

  此外,张霞建议,要紧紧围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全链条发力,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在发现人才方面,要建设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重点的主育基地;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建设以各级体校为重点的主训基地;在使用人才方面,要建设以专业队为重点的主战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吕少军提案表示,在当前复杂严峻的下,体育应充分利用其独特优势,有所作为。他指出,今年下半年在杭州举办第十九届亚运会,是新冠疫情后首个在国内举办的综合性赛事,应以亚运会为契机,促进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特提出以下三点意见。

  一是警惕当局干预阻扰岛内运动员参加杭州亚运会,继续敦促当局和国际组织恪守“奥运模式”。首先,严守国际奥委会《名古屋决议》,确保海峡两岸“奥运模式”行为。其次,继续发挥两岸奥委会在两岸体育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在“奥运模式”框架下增进两岸体育界共识,实现互利共赢,通过中国台北奥委会了解岛内运动员参加杭州亚运会方面的动态、需求,及时沟通信息,保持良性互动,进一步建立互信,扩大共识。

  二是提前邀请运动员前来与运动员共同训练增加互信共识。祖国在竞技体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很多传统优势运动项目保持着垄断地位。建议邀请参加亚运会运动员提前来杭州进行场地适应性训练,并可以与参加亚运会国家队进行联合训练,训练项目以优势项目为主,具体实施可以与单项运动协会协商,提前适应性训练经费由各自的单项运动协会商定。

  三是大力培育发展两岸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发挥其对台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加强两岸基层体育交流合作。随着疫情的结束和备战亚运会的热潮,国家体育总局和相关部门应鼓励、支持、引导两岸体育的交流交往,特别是促进两岸单项体育协会的交流。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进一步规范引导体育交流交往。还可以邀请各级体育社团组织来,观摩在举办的综合性运动会、单项赛事和参访地方省市体育设施、体育科研院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等,并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共同举办适合两岸的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委员会主任鲍明晓在调研中发现,近5年来,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上有了快速提升,但种类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明显,人民群众可以直接方便使用的公共体育场地缺口仍然较大。

  各地兴建的一些开放式公园普遍缺少户外运动专有场地和基础设施,同时,管理者出于对环境、人身安全追责的担心,常与户外运动爱好者发生冲突,引发社会关注。

  鲍明晓指出,开放式公园可为周边居民提供放松、游憩、运动和社交的活跃空间,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安“幸福林带”的动之谷等地,配建了比较完善的运动场地和设施,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做法值得借鉴。

  因此,鲍明晓建议,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开放式公园兴建户外运动中心的指导意见;同时推动已有各类开放式公园开展户外运动中心改扩建工作,鼓励公园增加可进入、可体验的户外运动场地和设施;建立服务开放式公园户外运动中心的长效自愿服务机制,鼓励公园所在地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定点进驻、长期服务等。

  全国代表、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在北京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建议,向2035年体育强国目标迈进,一要在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体育项目上实现竞技成绩一流,二要孕育具有国际或区域重大影响力的原生品牌赛事。

  全国代表、体育总局排球中心主任赖亚文表示,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项目,近年来在全国排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很多发展中的不足和短板。

  赖亚文建议:“我们一方面会积极努力,以国家队为龙头带动项目发展。通过举办各项大众排球赛事来推动排球项目在群众中的普及,同时将大力开展、举办青少年排球集训、赛事,不断创新、调整排球联赛赛制,引导退役排球运动员积极走进校园、走向社会,并将加大基层排球教练员的培训力度,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各项校园排球活动、赛事等。

  另一方面,也希望与社会各界合作,积极整合资源,打通发展难点、堵点,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排球发展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提出在全民健身日益普及的当下,集中精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既是急迫任务,又是长远目标;既是政府职能,也是企业责任;既有文化意义,也有市场价值。

  丁世忠表示,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致力于推进全民健康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增进国民健康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全民健身的需求相比,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丁世忠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以城市更新和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为支撑,植入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和建设,并采取智慧运营理念盘活相关体育资源;二是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园建设为重点,切入体育场地设施布局,有效地将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资源高效利用结合起来;三是以乡村振兴和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国家战略为依托,嵌入体育场地设施这一指标,制定量化指标并聘请专门团队进行谋划和推进。通过这三种路径,可有效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满足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