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京沪学者云上共议“体育的使命与担当”
以“疫情之下,体育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4月9日,由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合主办的首届“绿瓦·红坛”研究生体育学术论坛以线上方式举行。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云端,以无限的体育情怀和热切的家国担当,在学术争鸣中体会体育的力量与自我的使命。
论坛主题报告部分,分别由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熊晓正、郑国华和张晓义三位教授做主旨发言。
北京体育大学熊晓正教授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剖析审视,阐释了“举国体制”的实质及由来,从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训练体系和调节机制厘析了“举国体制”的结构,并对“举国体制”的意义及当下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对建设体育强国需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等热点问题做了展望。
基于时疫,上海体育学院郑国华教授梳理了近十年来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在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体育城市的目标任务,进而分析了疫情之下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关注度转向的相关问题。研究指出,受疫情影响,最新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排名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并通过纽约、伦敦和东京等案例研究,借鉴经验,揭示了疫情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关注度转向的内在关联。
当今以及未来的体育发展,不仅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提升国际地位的基本内容。北京体育大学张晓义教授从话语嵌入到话语突围的视角,提出了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的逻辑理路与行动策略。他认为,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全面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时代要求,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亟待弥补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内在逻辑理路和行动策略在微观战术执行层面研究的缺失,切实将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的行动指导落实、落细。
此次“绿瓦·红坛”研究生体育学术论坛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会议前期共收到来自北体和上体等硕博士生投稿论文近300篇。经专家评审,遴选出121篇作为专题在线交流的优秀成果。在“疫情与体育社会问题”“运动与防疫抗疫”“疫情与体育功能”“农村体育健身问题”“新时期我国体育战略转型”等议题的交流互动中,青年学子们辨析体育的使命,思索疫情当前的体育实践。
上海体育学院休闲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岑认为,体育锻炼方案是一种辅助心肺慢性病康复的运动疗法,现阶段,在应急措施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早日步入正常轨道的同时,应重视体育在新冠肺炎后遗症群体康复中发挥的作用,对新冠患者进行早期、合理性、适量的运动干预,使大数据驱动的精准防疫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在“体育关怀与疫情防控”“全民健身发展策略”“体育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策略”“体育与人类共同价值”等议题的汇报争论中,硕博士研究生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路径,深刻解读疫情之下的体育担当。
北京体育大学张文潇着眼于疫情下的全民健身路径创新,指出疫情之下,进一步发展了全民健身,重点之一就在于“全”上。研究分析了居家健身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本较低、隐私性强、内容多样等特点,并提出了扩大覆盖面、鼓励研发适用于居家建身使用的设备器材、营造良好的线上互动氛围、居民住宅设计等具体路径,旨在让更多没有健身习惯或是没有外出健身条件的群体坚持运动,进一步发展居家健身模式。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剖析了疫情之下数据赋能体医融合治理的现实价值、实践框架与行动路径。基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数据流动过程构建了数据赋能体医融合治理的实践框架,并从树立符合数据赋能工作要求的治理理念与思维、加强技术利用与平台建设、强化制度建设、重视数字鸿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路径。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际遇、有自己的使命——“疫情之下,体育的使命与担当”成为所有体育学人共同寻找的答案。体育不仅是一种对美好的憧憬,更是一种对人间的关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疫情之下京沪学者云上共议“体育的使命与担当”
以“疫情之下,体育的使命与担当”为主题,4月9日,由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合主办的首届“绿瓦·红坛”研究生体育学术论坛以线…
-
人民日报:更好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编者按: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为各方广泛关注
- 战疫手记 徐汇体育人的责任与担当——我的抗疫之路
- 以体育人、以体育心!体育课不要再那么“温柔”
- 人民日报:夯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石
- 解读新修订的《体育法》:夯实“以体育人”的法治之基
-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快建设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