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国际资讯

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应适应全球化挑战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结束,中国体育格局将逐渐调整到产业化和体教结合的发展轨道上来,这是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目前必须深入研究在全球化大环境下,中国体育体制转型期高校体育变革的相关问题,为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日益得到巩固和多样化。在这种全球化的和实践中,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纷纷作出了响应。例如增加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时间和比重、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招聘世界著名教授、学者执教等。国际上起步早、发展水平高的高校体育,已经受到各国高校的研究和借鉴。

  受此影响,随着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的转型,中国高校体育势必发展到世界先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模式上来,走上高校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轨道。然而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始终不能忘记体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受培养的人必定有他生活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条件,一旦完全脱离了这种环境和条件,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基础,即必须重视本土化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思维下,体育竞赛成为了表现各个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竞争力的大舞台。这种竞争在全球化的经济脉络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完全有必要选择性地引进到高校体育中来。在这中间,中国高校体育需要引进和改革的,是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科学严谨的教风学风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种发展和改革,需要在借鉴国外高校体育先进经验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度的体制,需要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这种努力是基于人与人之间深厚而真诚的关系,并在日常的交流、合作中不断磨合、提升。这种关系只能是本土化的,不可能跨越地域从他处引进。因此,高校体育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定不要忽视本土化要素的存在和作用。

  应该看到,全球化的思维模式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认识世界的契机,但同时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社群关系。本土化则让人植根于亲近的人物、事情、文化和习俗之中,但同时也把人局限在较为狭隘的领域里。基于这两种理论,北京奥运会后的高校体育,不是在继承传统和照搬外例中简单地“二取一”,而是要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到稳妥的立足点和发展契合点,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益。

  明确了高校体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规律之后,就一定要探究并实践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对策。中国高校的数量、学生人数、大学生健身和竞赛活动以及中国体育格局调整等因素,都决定了奥运会后,高校体育必须在本土化的基础上,与国际高校体育全球化进行全面而又深刻的交汇与融合。

  第一,要培育和完善中国高校体育管理体系。随着高校体育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逐渐改变以及外来体育文化的全面渗透,中国高校体育必须要建立健全适应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同时,在确定培养目标、设立学科点、师资配置、招生分配、教育拨款以及基础投入等领域,也应该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逐步培植高校体育市场主体以赢得竞争和发展能力。这是中国高校体育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证。

  第二,要树立体育教育产业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使得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最大限度地向世界开放。在这种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体育体制的调整必须尊重其本身的运行规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环节都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但是在高校体育的大众健身、体育表演、健身服务以及竞技比赛等环节,完全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

  因此,借鉴国外高校体育发展经验,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体育产业观,发展中国高校体育中可以产业化的内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体育产业观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市场解决的是效率问题,但无法解决公平问题,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标只能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将市场的效率机制和政府的公平机制完善地结合起来,这是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一条必经之路。

  第三,要制定并实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规划。中国高校体育在北京奥运会后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产业化和体教结合策略的全面实施,也将促使更多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进入到高校学习训练,许多国内外高水平人员将陆续被吸引进入高校。对于高校体育来说,如何发展和向什么目标发展,就成为必须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因此,积极学习国外高校体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发展规划,就成为了保证高校体育与国际高校体育接轨的重要手段。

  第四,在高校中创建多元化体育文化氛围。教育是文化的载体,体育教育是高校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北京奥运会后的高校体育中包含了体育教学、体育科研、高水平运动队竞赛表演、健身服务等多种体育方式,尤其是国外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介入,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形式。针对这种高校体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而不同”将是中国高校体育发展必行的一条道路。因此,我们必须面对高校中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方式,在发展传统精粹的基础上创设多元化的体育文化氛围,凸现中国高校体育的高度开放性。

  北京奥运会后高校体育的内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体育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目标和方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置与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如何协调,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管理、培养目标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往的管理经验和制度措施有可能不再完全适应目前的需要。因此,制度创新成为保证和促进中国高校体育健康成长和蓬勃发展的关键环节。

  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以往的管理方法和制度中强调以德为先,将道德与制度管理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法治观念大大增强,但是中国社会在从“人治”向“法治”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随着北京奥运会后体教结合战略的广泛实施,竞技体育中存在的一些违背体育道德的方面如弄虚作假、服用兴奋剂等,有可能会进入到高校体育中来,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事件出现在高校体育中。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多项关于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按照文件要求去落实,说明这些院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一法规。北京奥运会后,高校对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规格的要求会更高,需要的数量将会更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来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制建设,确保国家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真正落实。

  高校体育改革的成效,完全取决于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完善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因此,制度创新和相应的配套法规就成为了新形势下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资源消耗活动,即使是知识经济也是一样,而这些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管理框架下进行的,在很多的情况下,制度不合理和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的资源浪费程度,比人们日常生活导致的浪费要高得多。基于上述理论,北京奥运会后高校体育工作制度的创新,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针对变化后的工作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彻底杜绝由于制度不合理以及制度执行不到位而造成的各种浪费。

  目前,体育产业化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体育改革的过程之中,体教结合的战略也已经初步实施到部分高校。但是,由于当前的改革实施的幅度、力度以及范围都还很小,这些改变与北京奥运会后体育格局的大变化并不能比拟。而且即使如此,在这些初步的改革中,已经暴露出由于管理缺失而造成的一些问题,比如体育专业学科一哄而上、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混乱、高校体育竞赛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体育招生工作中个别人违法违纪、高校体育产业化管理中存在漏洞等。政府和高校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工作的系统管理,修正由于管理缺失而造成的问题。

  第一,要明确发展目标,确立高校体育发展方向。高校体育作为中国体育体制转型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就应该有预见性地研究其培养定位和发展目标等问题。而高校体育发展目标和培养定位的确立,也必须是在社会需求和政府管理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完成的,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将中国体育格局转型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进行深入研究,制定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校体育发展方针和策略,确立符合转型发展需要的科学健全的高校体育发展理论体系,明确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第二,健全管理制度,保证高校体育健康发展。高校体育中造成管理缺失的核心原因,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等违纪、违法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管理机制。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符合社会需要并与高校体育培养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基础上的。因此,为了保证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符合高校体育发展新要求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创新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第三,合理配置资源,调动高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高校体育改革进程中,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的问题。其中,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影响其他配置以及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首要因素,所有规章制度的确定、改革发展方向的把握、其他资源的协调与配置、具体方针政策的落实与实施等,都是由参与者协调完成的。因此,不论是政府行政机关还是高校管理部门,其人力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着体育改革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具体实施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