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东北振兴大讲堂:创新驱动、结构转型的合肥路径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2-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韦伟做客20期东北振兴大讲堂

主讲创新驱动、结构转型的合肥路径

辽宁新闻12月29日电 12月23日,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主办、亿达集团作为支持单位的“第二十期东北振兴大讲堂”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次大讲堂由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主持,辽沈地区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及东北大学部分师生共200余人参加。

李凯指出,近年来,合肥培养了京东方、长鑫存储、科大讯飞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产业地标,成为国内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对合肥发展经验的梳理对于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价值。

本次大讲堂邀请到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韦伟担任主讲嘉宾。韦伟以“创新驱动、结构转型的合肥路径”为题,从合肥市的基本情况,合肥发展的历史轨迹,关于合肥评价的评价,合肥路径的启示等方面作了深入阐释,并提出未来沈阳振兴发展的具体建议。根据现场速记整理观点如下:

一、合肥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韦伟指出,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它是继上海之后国家第二个综合性的科学中心城市。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54所大学,拥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16所、43所,中国通用机械研究院、中建材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等100余家科研院所,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3个国家实验室,8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系统、未来网络试验实施(合肥分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发平台加快建设,59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148家,集聚各类人才190多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35人。

韦伟指出,2010-2020年间,合肥年发明专利增加20余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近5倍。合肥以企业为主体,成立2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全生命周期创新链,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二、合肥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发展背景

韦伟认为,合肥在新世纪之前并不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也未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合肥的创新驱动、结构转型之路是逼出来的,合肥路径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突围之路。

韦伟指出,合肥也存在优势。从上世纪中期到2000年前后,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中电科38所等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搬迁至合肥,合肥一时集聚了大量的科教资源,上世纪80年代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市委市政府认识到科教资源是合肥最大的优势,合肥的发展就是要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驱动发展摆上核心战略位置,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做大经济体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做实经济质量,实现追赶引领跨越,承接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

韦伟认为,为合肥突围之路奠定基调的,是2005年合肥市委市政府经过多番调研论证后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一方面,市场孕育和生长离不开城市,城市是市场发育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作为要素和产业的空间聚集区,为工业化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城市作为资本和人口的集聚区,其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工业化+城市化就是合肥发展的方向。

(二)合肥发展的四个阶段

韦伟认为,合肥的发展轨迹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拉开城市框架、解决发展的容量问题。合肥的大建设大发展是从拆除违章建筑开始的,“拆违”的目的是为城市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大拆违”的成功,一是检验了党委政府的行动效率;二是冲击了人民固有的历史思想观念;三是真正做到了依法治权和依法治官;四是检阅了基层干群的素质和能力;五是震慑了贪官、庸官和懒官。

第二,承接产业转移,做大经济体量。合肥市抓住当时沿海产业的大举向内地转移时机,充分利用合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聚焦供应链上的咽喉点,引进重大项目,帮助合肥完成工业积累。占合肥市三分之一比重的家电产业,正是循此逻辑发展。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以及能够快速匹配劳动者和企业的规模市场等。

第三,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经济质量。家电类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不足以支撑合肥长远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换赛道,充分抓住国家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个阶段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引进京东方,利用其龙头效应,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集聚;二是合资建设长鑫/兆易,彻底改变我国“缺屏少芯”的局面;三是吸引蔚来入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站到了国内领先位置。

第四,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近年来,合肥依托科大讯飞和“中国声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引进中科寒武纪、云知声、商汤科技等项目,在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领域布局发力。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韦伟认为,“十四五”时期,合肥致力于构建城市八大城市链条,即“芯屏器合”和“集终生智”。“芯”是指芯片产业,“屏”是指平板显示产业,“器”是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是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是集成电路,“终”是智能家居、汽车等消费终端产品,“生”即生物医药,“智”指“中国声谷”以及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为代表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以此,形成合肥城市的“产业地标”。

(三)当前合肥发展的瓶颈制约

韦伟认为,当前合肥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瓶颈制约。一是资源约束,主要指土地资源,大量的项目存在着落不了地的困难;二是能耗约束,通过多年努力,合肥能耗强度已降到低点,下降空间极其有限;三是人才约束,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但目前量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专业人才十分稀缺。

三、关于对合肥评价的评价

韦伟认为,关于对合肥评价的代表性观点包括:(1)合肥是中国最大的“赌城”;(2)合肥政府从上到下全面投行化,敢于大胆出手跟投、领投;(3)戏称合肥为霸都,合肥占了其他城市太多的资源。

韦伟认为,合肥路径成功取决于合肥市委市政府以及全体合肥人民对其自身产业定位、发展阶段、科教优势、机会判断的准确把握,以及最终将这种理解判断落地的组织效率。

第一,赌城说法不合适。投资没有弹无虚发的“神话”,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拿一个城市去赌运气,而且这与我国政府现有的决策程序也是不一致的。

第二,历史积累是后续发展的基础。合肥之所以选“屏”,是因为当时合肥家电产业已有相当规模,已培养造就一大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且每年安徽省有数十万高校毕业生,合肥周边有蕴藏量极为丰富、品质极为优越的石英石矿等。

第三,投资成功的产业基本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需要多年的发展基础和工作积淀,产业成长需要做大量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

第四,合肥的资本招商策略是全产业链招商模式下精心布局的产业配套投资,并非风险投资。在打造完整产业链、营造产业生态圈的战略目标之下,借助各类基金的组合投资后,具体项目的投资风险可以有效分散。

第五,合肥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如日立等离子面板项目、熔盛造船、赛维光伏、北大未名生物等。好在合肥市及时发现、及时出手,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第六,合肥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借助资本市场,但并不沉迷资本市场。合肥的做法是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双轮驱动,致力结构转型。

韦伟认为,合肥的产业发展,有它的历史联系,并非基因突变。合肥路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围绕产业需求不断攻坚,打造上下游协同、人才汇聚的创新生态圈。

韦伟认为,合肥的快速发展是奋斗来的。合肥的快速发展是不是某一领域、某个产业的局部崛起,而是从表面到内核,从硬件到思想的全方位发展。合肥路径形成的基础条件包括:领导者决策魄力,有足够远见并能担当;引进项目有产业基础,能落地的配套条件;团队人员有高度的专业精神、职业水准;投资有环境支撑,有放心适宜的土壤氛围。

四、合肥路径的启示

韦伟认为,合肥的发展来之不易,它没有深圳的经济特区政策,没有上海的历史沉淀,也没有苏州、东莞的地缘优势。合肥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速发展,“无中生有”实现“弯道超车”,“小题大做”实现“跨越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的“合肥路径”。

韦伟认为,合肥路径具有以下启示:

(一)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是合肥路径的思想基础

韦伟认为,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合肥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世纪之初合肥新一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在思想解放中实现了观念的跨越,在深化改革中突破了思想的桎梏,在扩大开放中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正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多项改革开放举措,实施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先行先试之举,形成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合肥路径的最大动力

韦伟认为,政府行政效率是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综合性标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还表现在,搭建平台让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与资本“握手”,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合肥市每年拿出巨额的“真金白银”,对产业创新发展给予支持和奖励。

(三)发展第一要务是合肥路径的根本遵循

韦伟指出,合肥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真正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合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当地实践,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形成了抓发展的最大合力效应。广大干群自觉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追求、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责任,形成了人人讲发展、人人为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驱动、结构转型是合肥路径的成功密码

韦伟认为,合肥在创新发展上,有着“下好创新先手棋”的眼光和“用心培土、静待花开”的韧劲。合肥围绕提升能力抓创新,突出企业主体,依托大学、科研院所多的研发优势,充分激活本土要素,积极引进外部资源,促进了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实现了高端研发、资源共享、创新服务的全方位嫁接。韦伟认为,科技创新绝不是创新的全部,还需要制度创新作保障。

(五)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是合肥路径的制胜法宝

韦伟认为,资源配置中在“看不见的手”起决定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更好的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合肥路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政府推动产业发展,主要发力点是在产业培育初期,通过国有资本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最终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市场。

(六)更优营商环境是合肥路径的不懈追求

韦伟认为,营商环境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合肥牢固树立“环境比投资更重要”的理念,尊重市场规律,顺应企业需求,着力规范政府有形之手,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七)人才为上是合肥路径的精髓要义

韦伟指出,合肥快速崛起既取决于物的因素,也取决于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合肥坚持“城市养人”“科研引人”,出台“创新之都20条”和战新产业“333”人才集聚工程实施意见等人才政策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合肥形成了一支人员众多、结构合理、氛围宽松、机制灵活的人才队伍,人才为上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各级各方的脑海之中。

五、对沈阳振兴发展的具体建议

韦伟认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放缓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相关,也与各地区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以及市场化进程相关。对沈阳等东北地区的城市的转型发展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同时要有足够的信心,要把南方开放创新的精神与北方城市的特点结合,更好发挥沈阳的比较优势。

韦伟认为,沈阳市的转型发展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要真改真革;二是要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三是要在营造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上下功夫,真正意识到企业家和科学家一样,是沈阳最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四是要发展数字经济,在推动实体经济优化升级上下功夫,用数字经济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要在不断提升政府效能上下功夫,强化规划引领、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商务成本、增加人力资本、培育创新文化。

据介绍,东北振兴大讲堂关注东北全面振兴,聚焦东北重大问题,通过邀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做专题报告,为东北地区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改革思想、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案例。作为本次大讲堂的支持单位,亿达集团是一家集软件园投资运营、生态科技城开发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物业与园林、装饰装修、建筑、软件信息、教育、组合机床制造、冷链物流等产业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是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理事单位,为东北振兴政策研究和社会活动组织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中国好声音巅峰之夜下载 http://www.xinzhiliao.com/sj/qiuji/19649.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