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厅论坛·观察|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之道:什么才是有感染力的好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 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中国的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能与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分享机遇?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如何处理与美国等早期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
上述两大问题无疑是2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讨论的重点。包括中国在内的78个国家的政要、专家学者、外国驻华使节、工商界、文体界等代表,纷纷在论坛上发表见解、碰撞思想。
澎湃新闻()记者在论坛现场注意到,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代表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中国的发展给本国乃至世界带来的机遇。但同时,也不乏有嘉宾和观察者指出,尽管“中国式现代化”等中方近年来提出的多项倡议、计划有其吸引力,但由于国际场上话语权的失衡,不少受西方价值观影响的国家很难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对华负面认知增加;也有外国专家直接建言,“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需要以更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在国际上传播。
长期以来,“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俨然成为谈及国际传播问题时常被提及的对策,但究竟什么是“好故事”,怎么“讲故事”,如何让中国的想法更好地通达至世界,尤其是对象国社会各个阶层,是诸多中外研究者试图解答的难题。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21日在蓝厅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道,我们憧憬这样一幅美妙的世界图景,各大文明薪火相传、返本开新,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遍地林立、精神文明的天空群星闪耀。
着眼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现状,论坛上多名国际专家乃至电影导演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思路,大致可总结为:中国要讲的“故事”应来源于本国独特的文化特质,而如何通过故事讲述将人类共通情感蕴含其中,展现“人情味”的一面,达到引发观众共鸣的效果则是关键。
在本届蓝厅论坛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代表均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颇为认可。但多名国内外专家认为,受到语言、话语权格局、价值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想让国际社会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对世界的意义仍面临一些阻碍。
在亚洲协会董事会联席主席约翰·桑顿看来,“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尽管非常具有说服力,生命力持久,且富有启发,是一个很好的愿景,但由于英语在国际传播中占据主导,外加中国在与英语世界的沟通中参与有限,因此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叙事既不准确,也不积极。
桑顿提到,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仅来源于美国政府单一的声音,听不到不同的叙事。而美国政府往往将问题归咎于中国,这就导致美国人形成对中国的负面认知。
对于桑顿提到的问题,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一方面承认这的确是中方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缺陷,有很多很好的理念、思想、故事未能传播好,但他同时也指出,西方本身了解中国的愿望就比较低,这或许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之一。
“对比中国、西方媒体的报道评论,我好像置身于两个不同的空间。”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原副议长翁诗杰在论坛上直抒其感受。他表示,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西方媒体对于同一件事的报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表达,这令读者感到困惑。
这样的缘何而来?翁诗杰认为,背后的原因不只是桑顿提到的语言因素。从结构上来说,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未能改变场上话语权不对称的格局。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传播的效果。他解释称,中方的表述一般都是从自己的文明出发,强调“共商共建共享”“达则兼济天下”等理念。但世界上不少国家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更倾向于关注本国的治理。因而,它们会怀疑中方的“兼济天下”的动机是不是想要称霸抑或是谋取地缘利益。
“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将为世界和平稳定带来更多确定性。中国发展的目的不是称王称霸,中国文化的字典里没有国强必霸。”实际上,在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秦刚已清晰表明了中国为何要“胸怀天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更不是为了本国优先,而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和平注入更多正能量,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新机遇。
而从中国的行动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已给诸多国家提供了公品,也是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开放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为沿线万个就业岗位。全球发展倡议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为加快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助力。
如何增加外界对于中国的了解,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直截了当地说道,“中国应该邀请那些众议院的国会议员到中国,邀请他们到中国各个省份参观,让他们吃吃臭豆腐,这样能够了解、才能够更知道中国是什么样的。”
提高中国在国际场上的声量,让外界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增加对中国的理解,是一项长期性课题。而“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常被提及的实现途径,对于什么是“好故事”,怎么“讲故事”还有待在实践工作中观察与总结。
在本届蓝厅论坛上,除了前述外国专家提及中国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现存的困境,一位来自中央党校的人士也向奥斯卡奖得主柯文思提出了他的困惑:“近十年中国变得越来越好,为什么在一些国家眼中却变得越来越有威胁性?”“从西方人需求侧的角度看,中国怎样才能把我们的故事讲得更好?”
“在讲故事的能力方面,中国其实做得并不是很好。”柯文思颇为直接地指出。在柯文思看来,软实力是实力的一部分。软实力是讲好自己国家和民众故事的能力,不应被低估。
至于什么是好的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柯文思则回应道,要讲好中国创造奇迹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把中国非常有人情味的一面展现给世界。他举例称,自己会在纪录片中谈到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爱恨、恐惧、挫折,这些都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英国导演柯文思曾获得十六座艾美奖、两座奥斯卡奖。在他看来,电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从40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拍片,到成为拍摄记录中国脱贫纪录片的西方导演,柯文思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巨变。他将镜头对准中国普通老百姓,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让更多人理解中国。
论坛上,在提出中国话语传播面临的问题后,桑顿随即建言,“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其他领域,最重要的是,中国要弄清楚如何才能让其内容以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在国际渠道中进行传播。”投射到柯文思的观察视角里,桑顿所言的“富有感染力”大抵就等同于对外展示出“有人情味的一面”。
在与会专家眼中,好故事除了需蕴含人类共通的、最基本的感情,其内核也根植于本国文化。“中国需要做的是相信自己的文化,去寻找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故事,学会去欣赏它。”柯文思称。
谈及中国话语中所反映的文化特质,翁诗杰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品,从10年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 (2021 年),“全球安全倡议” ( 2022 年)和“全球文明倡议” (2023年),其共同元素是“普惠包容”。
翁诗杰进一步指出,在当前互信日趋脆弱之际,中方实有必要以中华文明里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出发,清楚阐释其缘起和初心。“鉴于中外文化有別,单凭文字直译,外方恐难理解,因此接地气且深入浅出的意译和类比是有必要的。”
除了要有翻译上的“智慧”,翁诗杰补充称,在讲述正面或成功的中国故事时,还应超越故事本身,兼顾外方的视角,让外方的受众感觉到“与有荣焉”和“获得感”,这有助于提升对华好感度。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蓝厅论坛·观察|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之道:什么才是有感染力的好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位于上海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行
-
今日头条 - 中国日报网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党的以来,像这样…
- 掌上《南安新闻》2021年12月1日
- 201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冲刺备考:新闻类文种
- 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 半岛都市报 -A12
-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改版有两个重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