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闻研究文献综述
科技新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但是,从现有文献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科技新闻人才培养的研究重视不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传播中心的莫扬和孙昊牧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学位授予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重点高校科技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并从发展规模、教学体系、师资等方面与美国进行比较,着重分析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63],对我们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做了系统而详实的研究。
另外,莫扬等人通过对哥伦比亚大学的科技新闻人才培养的分析对我国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培养高质量的科技新闻人才要做到:第一,严格训练,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第二,大量开设科学、新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课程;第三,“案例研究”课程直接深入科学和新闻问题;第四,大量学习中等难度的科学课程,并亲自完成科研项目;第五,让学生在新闻课程的学习中,像记者那样去工作[64]。
首先,研究内容方面,业务研究重采访而轻写作和摄影,理论研究重理念而轻效果,受众研究缺失,人才培养研究薄弱。具体来说,新闻业务研究方面,从文献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研究新闻采访的论文占60%。采访固然重要,但是写作一样不可忽视,如何将科技新闻写得生动有趣一样值得关注。现有对新闻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中,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研究不多,更多的研究者都是为就事论事,将理论融于实践的较少,故而存在重理念而轻效果的现象。纵观121篇研究文献,没有专门研究新闻受众的文章,现在科技新闻的研究中,受众研究严重缺失。需知,只有充分的了解读者,才能写出被其喜欢的新闻。此外,科技新闻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新闻人才,但是目前专门针对人才培养的文章仅有3篇,人才培养研究还未被重视,缺少新闻人才将不利于科技新闻的后续发展。
第二,研究方法方面,质化研究居多,量化研究偏少。由分析可知,现在关于科技新闻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多以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为主,还有一些研究成果则主要是新闻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总结,研究的科学性亟待增强。虽然研究方法本身不存在优劣之分,质化研究可以很好的说明实物的本质和特征,量化研究可以从普遍性上说明问题。但科技新闻研究中量化研究的缺失,可能会造成缺少对科技新闻某个领域整体情况的把握,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更好地把握科技新闻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后期研究的开展。
第三,跨学科研究和与学科相结合进行开展的研究较少。这会导致研究视野和角度单一的问题,科技新闻的研究应该充分和其他的学科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丰富科技新闻研究的分支领域和研究成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新闻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科技新闻对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科技新闻也必然是研究的重要领域,发展前景良好。
研究者在进行科技新闻研究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平衡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关系,加强对新闻及摄影的研究,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和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有待加强。同时,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让科学新闻研究的内容异彩纷呈。
在研究方法上应该多样化,加大量化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的运用。质化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为科技新闻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质化研究本身也存在不足,需要量化研究对其进行弥补,因此,量化研究对科技新闻的研究同样重要。
总之,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且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科技新闻的发展有着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科学新闻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科技新闻的研究必将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3] 郑越华.如何把科技报道做“鲜活”,严谨是前提,贴近是关键,通俗是根本[J].新闻记者,2007(2).
[7] 邹跃华.从意想不到的获奖证书想起——地市报记者如何搞好科技报道[J].中国记者,2001(10).
[9] 陶贤都,沈玉华,李娟娟.网络科技事件专题的特色——以“嫦娥一号”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08(5).
[11] 姚英.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怎样写科技新闻(下)[J].中国记者,2004(4).
[15] 徐腾飞,颜清华,彭兰.信息图表助力科技类新闻的可视化报道[J].新闻界,2013(16).
[16] 潘治,邓海燕.“深度撞击”的“撞击”成果——科技报道与新华社的三个创新[J].中国记者,2005(8).
[17] 张玲玲.2008年我国重大科技电视新闻报道特色分析——央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报道为例[J].新闻界,2009(3).
[23] 田秋生.科技报道三重门:事实、、生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7).
[24] 左朝胜.情感、美感与温度——科技报道可读性的三个源泉[J].中国记者,2012(6).
[28] 王逸涛.从“神舟五号”报道看科技新闻资源的开发与整合[J].新闻界,2003(6).
[34] 王灿发.科技新闻线世纪末新闻媒体与伪科学的斗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4).
[38] 张婷.提高新闻价值、保证传播正能量——科技新闻如何提高传播水准[J].中国记者,2013(8).
[39] 汪令来.从“克隆报道热”看科技新闻报道的导向性和科学性[J].新闻传播,1997(5).
[40] 陈一香.科技灾难的风险沟通:以媒体对日本3?11地震的明义再现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42] 董玉芝.突发公共事件中科技新闻网络传播效应思考一一以2013年3月爆发的H7N9禽流感为例[J].新闻大学,2013(5).
[44] 戴勇,张家骏.210个科技期刊编辑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1).
[47] 朱倩蓉,吴民淑.学术期刊应当重视科技知识传播——《中国药理学报》科技新闻工作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
[48] 贾鹤鹏,王大鹏,杨琳等.科技传播系统视角下的科技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5).
[49] 莫扬.党报科技报道内容分析与思考——以《人民日报》等六家报纸为例[J].中国青年学院学报,2011(2).
[50] 苏青,黄永明.科技期刊科技评论栏目的设置——《科技导报》“半月科技风云”栏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1).
[51] 陈宏宇,郝丽芳,武文.科技期刊编辑如何抓住科技新闻热点快速组织优秀稿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6).
[52] 宋金榜.科技期刊编辑怎样鉴审来稿的科学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6).
[53] 常文静,王宝茹.科技期刊编辑应慎重对待“尚未见报道”[J].编辑学报,2005(2).
[54] 杨小兰,谭英.不同时期涉农报刊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对比研究——以《农民日报》为例[J].新闻界,2008(1).
[55] 杨军.以系列报道深化农村科技新闻——《河南科技报》的办报实践[J].中国记者,2012(10).
[56] 张丽琴,吴四平,廖燕华等.创新发展《长江蔬菜》提高科技期刊传播能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
[57] 颜志森,邓友娥,邵晓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载文量及栏目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
[58] 孔朝霞,王晶,钟紫红等.国际科技期刊的新闻政策及引入我国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
[59] 李殷,钱俊龙.科技期刊相关行业职业道德标准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
[62] 胡光华.研究型大学校报加强科技新闻宣传的意义及应坚持的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05(6).
[63] 莫扬,孙昊牧.中美高校科技新闻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10(4).
庆祝建党95周年 走进党报历史长廊回首过去的95年,我们的党披荆斩棘、开拓进取,我们的党风雨无阻、成就辉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风华正茂,笔耕不辍,砥砺前行。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党报正是95年征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详细】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科技新闻研究文献综述
科技新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但是,从现有文献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科技新闻人才培养的研究重视不够…
-
近期文体活动简讯
为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日前,中北物产事业部在大沽南路院区体育活动中心举办了今年首次员工趣味运动会…
- 南珠中城际西线年南沙段有望更快
- 2018年新闻大事件30条 简短热点新闻整理
- 读新闻学词条20190122
- 我要投稿
- 连队千字新闻写作细节谈(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