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基于用户理念的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构建路径研究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摘  要: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媒体生产关系需要与先进的媒体生产力相适应,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亟待进一步强化用户理念。本文从议题设置、资源整合、平台建设、质量评价和媒体功能五个方面分析了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基于用户理念的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从“共享融通”“人机协同”“三责一体”等三个维度对新型主流媒体的采编机制、统筹调度机制和组织架构进行了重塑设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1],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中面临着重大挑战和机遇。中办、国办2020年9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年11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推行“开门办台”,用好客户端、用户社群、网络问政等联系群众平台,加强深度互动;发展大屏连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连用户等新模式,满足用户跨屏、跨域、跨网、跨终端无缝衔接服务的需求,全面提升用户体验。[3]相关文件有关“用户”的表述,凸显了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工作任务中强化用户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下,媒体生产关系需要与先进的媒体生产力相适应。当前,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仍主要依赖既有的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流程,与全媒体传播相匹配的媒体生产关系尚未建立,各种新闻生产要素没有形成合力,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对社会化和商业化平台异军突起、“主流媒体入口价值逐渐丧失的严峻形势”[4],主流媒体必须增强新闻生产的对象意识和服务意识,基于用户理念构建符合全媒体新闻传播要求的新闻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新闻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更好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社会黏合剂、价值风向标”[5]的作用,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场主动权和主导权。

  在国家宏观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各级主流媒体努力回应时代挑战,积极进入互联网主阵地,媒体融合发展取得一系列突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客观地意识到,一些主流媒体囿于观念束缚和机制阻碍,还未能从用户理念出发构建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新闻生产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新闻宣传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将百姓所思所想所盼和群众关心关切作为议题设置的前置条件。在实际新闻工作中,特别是在主题宣传策划中,一些主流媒体还未能把群众的信息需求作为主要契合点,往往以感性思考代替新闻理性,以主观判断取代基层民声,导致新闻宣传的靶向性和引导的时效性有所降低。

  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主流媒体更多地拘泥于对自身媒体资源要素进行整合,而对其他可用资源关注不够。这种封闭性观念,使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的设计上,仍然沿袭不断自我复制、自我消耗的内循环新闻生产模式,难以从深层次激发全媒体新闻生产活力。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唯有基于开放的新闻生产模式,才能够调动更多积极因素,并将其转化为主流媒体自身的能量与资源。

  鉴于自身传播平台建设投入大、维护难、功能弱、用户少等现实情况,一些主流媒体选择商业平台作为新闻信息发布主渠道,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优质新闻产品拱手让人。从短期看,这种做法能够增加主流媒体的商业平台粉丝,也扩大了新闻宣传效果;但从长远看,容易形成主流媒体对商业平台的过度依赖,“使主流媒体沦为单一、低级的内容提供者,优质的内容所汇聚的流量、数据则成为商业平台的资产”[6],进而严重制约主流媒体自主可控传播平台的建设发展。

  在新闻产品的质量评价上,一些主流媒体将商业平台的阅读量、评论量、点赞量和转发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商业平台本身具有逐利性,有其市场化的推荐“算法”。主流媒体必须“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引导能力”,“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7]如果将商业平台的流量作为新闻产品的主要考核指标,主流媒体在新闻标题和内容制作上将被商业平台所裹挟,动摇自身的内容定力。

  长期以来,主流媒体一直把为社会提供和传播专业化的新闻产品视为自身最基本的功能,而对围绕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衍生社会服务重视不够。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8]。这就要求主流媒体超越过去单一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功能,以新闻元素、政务元素、服务元素和商务元素联结者的身份,“去开辟新的社会空间,成为未来社会组织的工具和关键节点”[9]。

  以用户理念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要求主流媒体把受众转变为用户,从服务用户的角度出发,将新闻产品供给与用户需求相结合,将用户内容生产与专业新闻生产相结合,将传统采编资源与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将新闻产品的质量考评与用户满足程度相结合,将新闻传播功能与满足群众的政务、服务需求相结合。

  全媒体时代,用户掌握着信息接收的主动权,新型主流媒体要以满足用户精确信息需求为导向,加大垂直化新闻选题的策划深度,将用户需求作为新闻选题的重要判别因素。除新闻热线、网络报料、通联系统等常规性新闻选题渠道外,新型主流媒体要格外重视“算法”的运用,通过大数据方式挖掘网络平台中高搜索率、高关注度、高评论量的热门话题,分析研判潜在的民生关注热点,追踪已发新闻产品用户评论中的高频词汇与情感趋势,从中筛选出新闻价值高的用户关切点作为新闻选题。在主题宣传的新闻选题设计上,应避免高冷、生僻、晦涩的言语表达,要注重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契合,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

  全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主体将更加多元、开放,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和MGC(机器生产内容)都将成为新闻生产主体。PGC主要依赖于媒体自身的专业化采编力量,MGC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自动生成新闻,UGC通过建立面向广大用户的“通联部”和“群工部”来实现。UGC“通联部”针对各个行业、各个机构发展通讯员队伍,生产行业机构类新闻;UGC“群工部”则吸引广大用户“提供线索素材、分享交流评论”[10],生产民生类新闻。PGC、UGC和MGC相结合的新闻生产体系,能够把媒体的专业专长、用户的创新创造和机器的海量生产有机融合起来,将显著增强新型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聚合能力。

  传播平台是否由自己掌控关乎主流媒体的前途命运。目前,部分有条件、有实力的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正在加大投入力度,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网络传播平台。对大部分省、市、县级主流媒体而言,传播平台建设的巨额投入和后续维护费用仍是转型发展难以承受之重。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各省均已搭建统一的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技术支撑的省级技术平台。[11]笔者以为,从资源集约化、发展高效率考量,省级行政单位内各省级和市级主流媒体也应统一接入省级技术平台,以降低主流媒体自建平台的整体成本。除媒体传播功能外,新型主流媒体要用鲜明特色和个性化体验吸引黏住更多用户,在自有平台建设上增添政务和民生信息服务功能模块。

  用户满足程度是指用户接触到某个媒体后的效果主观评价,即用户的新闻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满足与否的结果将影响用户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用户会根据满足程度去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笔者以为,以用户满足程度作为衡量新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比用商业平台的流量指标更适合当下的全媒体传播实际。在“流量焦虑”的驱使下,网络上催生出大量高流量的低质新闻残次品。从用户满足程度出发衡量新闻质量,并非盲目去迎合用户的信息喜好,而是要求主流媒体在新闻内容的及时性、权威性、准确性、思想性上下功夫,在新闻呈现的全息化、互动化、服务化和艺术化上有突破,在新闻表达的“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和“用情用心”上建立同理心,努力生产出既让用户满足,又与主流媒体品格和气质相符的新闻产品。

  全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不仅仅是主流阵地,还应成为信息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新型主流媒体在履行好新闻传播功能的同时,要发挥媒体与用户的强连接优势,以用户为本,积极参与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社会治理大数据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开展舆情监测、收集、建言咨政、公共智库等专业化社会治理服务,[12]为自身发展开拓新渠道、增添新动能。

  基于用户理念构建的新型主流媒体全媒体采编流程能否充分释放新闻生产力,还取决于是否能够匹配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新型主流媒体需要在采编机制、统筹调度机制和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重塑。

  对用户新闻信息的精准推送需要以新闻产品的海量生产为前提,主流媒体之前以频率、频道、栏目、版面为单元的“作坊式”新闻生产模式要向工业化、智能化新闻生产模式转变。对内,新型主流媒体要充分整合自身传统业务部门和新媒体业务部门的采编力量,避免同质化生产,集中优势兵力放大专业新闻生产优势,让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对外,新型主流媒体要分层级构建从中央到省、市、县的新型采编网络,彼此间形成协同高效的新闻生产合作关系,共同壮大新型主流媒体的整体实力。在汇聚PGC、UGC和MGC新闻生产资源的基础上,完成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新闻的制作与分发。

  面对海量的新闻素材与海量的用户需求,单靠人脑智慧去进行科学调配是不现实的。在新型主流媒体内部,负责新闻统筹的总编室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总揽新闻产品生产,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将海量新闻内容与用户个人需求相匹配,进行新闻分发和传播效果监测;负责用户管理的用户数据部需要针对用户设立精准互动入口,制定服务标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用户数据沉淀和转化,形成用户数据资产;负责媒资管理的媒资部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海量新闻产品进行精细化的标签处理以及全媒化的网络信息储存,[13]为总编室的统筹调配提供保障。

  基于用户理念的新型主流媒体组织架构要以全媒体产品和服务的思维进行设计,传统的频率频道制、中心制需要进化为面向用户垂类需求的全媒事业部,每个全媒事业部面向某一个垂直领域开发产品或服务。所对应的部门职能可用“三责一体”来概括:负责运营与垂直领域相关的传统媒体渠道;负责运营主流媒体自有新媒体平台上的垂直领域专业化频道;负责运营与垂直领域相关的外部平台新媒体账号。只要是同类产品或服务的媒介要素,无论是传统媒体资源还是新媒体资源,都将配置到一个全媒事业部内。

  对各级主流媒体而言,能否成功构建全媒体新闻采编流程将决定自身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地位和话语权。风口之上,主流媒体需要以用户理念进行新闻生产与组织革新,突破路径依赖,激发新闻活力,努力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1][7]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

  [3][10]《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4][6]胡正荣、李荃:《重点清障突破,催生深融质变——“十四五”时期主流媒体高质量融合发展进路展望》,《编辑之友》2021年第2期。

  [5]人民日报评论部:《让主流媒体成为“全媒体”——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②》,《人民日报》2019年1月30日。

  [11]赵刚、宋艳、孙萌:《5G时代中国广电新闻业态转型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12期。

  [12]张树伟:《“人民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蓝图与实践——从群众路线视角探析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径》,《青年记者》2021年第1期。

  [13]赵刚、孙萌、姚莹:《人工智能与广电新闻业态发展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年第12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