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不拘一格的新式新闻文体
新媒体的勃兴和社会多层面的赋权,催生了新的新闻文体出现。它们不拘一格,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其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新闻信息符号化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其形态也发生了演变:各种新式新闻文本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种现象,体现出特有的时代文化意蕴。
1.深度调查体式。近几年来,当国家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媒体人总是在第一时间投身一线,深入调查,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深度调查性报道。这种报道有四大特征:表现手法上的文学性,观察视角上的探幽入微,报道品质上的真情实感,目的诉求上的直取。如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财新周刊》派出了由37位记者组成的强大阵容,深入武汉、北京、香港、纽约等地全线调查,推出了系列封面报道,总计4万多字。还有《纽约时报》纸媒和网站2020年4月12日头版头条刊发6000多字调查报道《特朗普战疫失败的背后:他早该有所预见》,详细记录美国疫情暴发以来各级管理人员如何报警、而特朗普总统如何忽视的事实和大量细节。这篇调查报道一发表立即成为热点,20个小时内,文末评论已达到4611条。①有人认为,深度调查式报道有些像前些年的深度报道。但这种报道没有深度报道那么强烈的问题意识,它不懈追求的是深藏纷纭现象之下的事实。从体式上考察,它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在反映客观事实上,电视的生动形象可感和网络的多媒体属性,文字记者只有靠深入调查、详细反映、生动写作来赢得受众。这种新闻生产理念和方法很快也被电视、网络新媒体反向引入。二是新闻消费变化。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新闻信息消费出现一种悖论:有时快餐式,喜欢碎片化信息文本;有时豪华式,喜欢坐下来慢慢品尝深刻细腻的信息文本。深度调查式报道的出现是对新闻消费变化的适应。
2.短视频体式。短视频是网络媒体平台中的一种传播方式,但同时它又展示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文本形态。短视频这种传播方式,决定了传播内容文本的特殊性。其呈现内容文本的特点是生动、形象、逼线.日记体式。新闻记者用写日记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早已有之。如英国原《曼彻斯特卫报》驻中国记者H.J田伯烈于1938年采写出版的《日军在中国的暴行》。在书中,这名英国记者客观还原等日军暴行,线年间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这本书其实是以记者田伯烈的战地日记作为主体内容编辑出版的。②在国内,也常有记者在战地和重大突发事件一线采写日记体报道。但这种表现形式是个别零星的,没有形成风气,也没有什么影响。近年来,日记体新闻时常出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许多机关媒体如人民日报、人民网、大众日报等纷纷开办了日记报道栏目,一些自媒体人和关注时局的社会人士也纷纷坚持写日记,记录这个关键时刻的点点滴滴。
4.数据图表体式。这是近年来产生于媒介新闻实践领域的新闻文本形态,业界称之为数据新闻。“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可视化新闻样式,在新闻叙事中使用数据呈现原本仅靠文字所难以呈现的内容;或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并进而挖掘出新闻故事。”③数据图表体式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这一新闻体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可视化。受众看到数据图表,就对新闻事实内容一目了然。二是形式简洁。复杂的数据往往让人眼花缭乱,而数据图表文本几个数字或一条曲线,将复杂的大数据简洁地呈现出来。三是具有科学性。文字文本或音像文本的新闻,都不自觉地带有生产者的主观感彩,而数据图表文本就比较理性,只用数据说话。正因为数据新闻具有这些优点,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受到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腾讯新闻发布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肺炎疫情实时数据,是全球阅读量最高的新闻报道,截至4月26日16时,阅读人数达到43.6亿,2209.7万人在看。其数据图表内容每小时更新,从区域、疫情趋势、中外疫情追踪、各地区疫情对比、防控措施等多个维度反映,一图一表反映全球疫情。
5.只言片语体式。网民有个十分有趣的阅读感受:文本越简短,事情越重要。只言片语体式新闻,为网民的这种感受作了准确的注释。所谓只言片语体新闻,指媒体上一句话只是一个由头,接下来有可能发酵成一个新闻事件,再接下来是相应的社会事件,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动态式的事实和意见信息链。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下,这样的语言“蝴蝶效应”事件时有发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荆州青年何某在网上晒帖:“当官老爸派车接我回荆州”,留学生许可馨在微博上辱骂国人的言语,都发酵成为网上和社会上的重要新闻事件。这类新闻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形成强烈的社会效应,给只言片语体新闻留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6.锐评体式。锐评就是媒体对热点新闻事件发表深刻锐利的评论。其特点:一是一针见血,深刻到位;二是将新闻与评论结合,对事实作主流价值观层面的诠释,并以大众化话语形式呈现。从中央到地方,多家媒体开辟相关栏目,锐评新闻事件,引导。
7.交流体式。在新媒体中,一种信息+意见的文本形态正在广泛使用。如微博中的“主帖+跟帖、点赞”“微信消息+留言、点赞”等。这种体式的特点是主、次两部分互相依存,又互相独立;主部分以表述客观信息为主,次部分以表述主观信息为主,两者合而为一,完成信息的告知和舆情的显示。有时候甚至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次部分的效果价值超过主部分,成为影响舆情的重要内容。这种交流体式看似只言片语,不成章法,而整体观之,主次信息形成了一种阵势,它们既是舆情的重要内容,也对催生舆情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上面简析的新式新闻文体,是目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中较为有形有色的几种。此外,还有书信体式、随感录体式、媒体问政互动体式、表情包等。严格而言,这些“新新闻文体”似是而非,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文体。
新式新闻文体的丛生,由、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促成,但最直接具体的原因,应该归结为文本的生产者获得多重赋权。
1.社会赋权:有话说。社会赋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通过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如住房问题、工作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等。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些问题个人很少考虑,基本上由政府按计划组织解决。而现在,这些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必须由社会成员共同思考和解决。第二是社会个体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行使所赋之权,将自己的能力通过社会结构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社会赋权的价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是社会赋权的成功范例。这次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事件,制造了一个充满变数的特殊环境,事件关涉每一个社会成员。特殊时期,每个社会成员都使用所赋之权,积极加入抗疫战斗,为解决问题献计献策,以维护社会的安全。
2.赋权:有话能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明建设力度加大,效果显著,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可以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新闻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行使话语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抗疫。
3.新媒体赋权:有平台说。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是单向的,媒体发布新闻和言论,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要想成功反馈、交流意见,可能性很小。这种局面的形成有许多原因,但重要一点是技术上的局限。网络以及之后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信息传播上的单向流动和媒体对话语权的控制。新媒体构筑了新的话语平台,人们可以对政府和社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1.个性化。在新媒体语境中,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体裁意识不存在,人们在文本生产中,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按自己的兴趣写作,一人一个看法,一人一个样式,甚至一文一个样式。这种个性化写作方式对新闻文体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彻底解构。如日记体式,没有传统新闻体裁上的倒金字塔式,没有讲究5W、没有导语,记录所见所闻,信手而书。
2.情绪化。当前出现的这些新闻文体多是个体生产的,带有个性化的特点。同时,这些个体之所以要生产文本,是要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和心里话。他们的写作完全是情感驱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渗透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如在交流式文本中,主、次部分和参与者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并不是客观事实信息,而是意见和情绪;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不一定是,而是情绪的共鸣和观点的共识。
3.动态生成。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生产,是一事一报,对新闻事实的反映作阶段性的静态定论。一般来说,事件没有结束不作报道,对新闻事实没有完全弄清楚不作报道。而现在的新闻报道尤其是新媒体的报道,将事件进展的时间逻辑链条砍断,作滚动式碎片化报道。在社交媒体时代,事实只是全部新闻事件的由头,文本生产者只要抓住由头加入主观看法,进行信息和意见勾兑,就可以形成所谓“后”特殊的文本。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文本带着潮水般的情绪在媒体中汹涌澎湃,又推动着事件不断发展,新的事件和内容不断涌出,事件催生着情感,情感催生着事件,事件和情感都在作滚雪球式发展。它们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动态的文本生产机制。
一方面是,什么样的精神培育出什么样的文本体式。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特说: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④。苏联美学家莫·卡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语言形态直接取决于“时代社会意识的深刻需求,从而成为该文化精神内容的符号”⑤。
从“新新闻文体”中,我们体会到了人本精神。人本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自然性情的肯定,是对人的创造追求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人性化施政步步深入,人们的开拓进取精神得到展现。“新新闻文体”体现了这种时代风貌,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开放、创新精神,不仅释放了人们的个性,也展示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开放心态,体现出不落窠臼开拓创新的精神。
另一方面是,新的文本体式的出现,必然带来社会精神层面的变化。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五四运动,运动领袖深谙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从语言文本开始变革着手拯救国人精神,提出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这场文动最后变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新主义的序幕。同样,“新新闻文体”的出现也将给新闻文坛带来一个富有特色、更加人性化的新局面。这可能是这次新闻文本建设的最大意义。
但在新闻文体日益繁荣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喝彩,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其存在的不足:情感过度放纵,个性无限张扬。在这个全民生产文本的时代,有时候事实被虚化、被淹没,能见的唯有张扬个性、意气冲天的“雄辩”。这看似澎湃,实则是充实假象掩盖下的一片虚无。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克服一些非理性的浮躁之气,形成一些必要的规则,是保证新闻文体健康发展、不断繁荣的关键。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看看这些不拘一格的新式新闻文体
新媒体的勃兴和社会多层面的赋权,催生了新的新闻文体出现
-
新闻报道应慎用英文字词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外来字母缩略词在报纸文章,甚至在新闻报道里大量涌现…
- 2023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知识点: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 秘书杨耀松袁隆平逝世是假消息 牢记新闻第一原则是真实性
- 我理解的文体新闻报道
- 冠状病毒会在污染物表面存留多久?学英语长知识来看英语新闻报道
- 新闻播报 -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Language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