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以平行视角描摹现实图景
“非虚构写作”在国内已流行十余年,各大文学及学术期刊纷纷倡导与评论。然而,诸多探讨大多脱离不了文论概念的学理化、范畴化,如“现实主义”“公共性”“主体间性”“严肃的作家姿态和作家立场”等,体现出既有的学术体制与文学格局。
非虚构写作已然突破了现代文体的界线,其写作形态与创意写作的兴起类似,是面对社会问题、文化市场及网络社会所生成的写作新形态。更深一步探究,则是与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生活观念及方式多元化、差距化所导致的现实状况相关。当人文学科及精英文学日益被边缘化,写作开始从人文专业领域的写作范式向社会化、实践化、产业化方向转型。非虚构写作面向的问题不仅具有纪实性写作的常规范式,而且深入到行业写作、网络推文、短视频制作等领域,呈现出写作方式及疆域的开拓。
多数评论者关注到,非虚构写作与“虚构”的逻辑关系命名涵义,具有跨文体性特征,并与社会现实有着较强的关联。然而,结合近十年国内的写作生态、批评状况可以见出,非虚构写作呈现出与20世纪以来的纪实性文学创作、既有文体写作不同的形态特征。
在创意写作兴起的大背景下,写作由原来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评判走向行业性(跨界化)、产业化的现实评判。点击为王的时代,在各类排行榜、关注榜的评估标准下,写作也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尽管有作家及评论家依然坚持写作是介入社会现实的立场,但事实上,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正是当代作家无法强势介入社会现实的背景下催生的写作形态。更多行业领域的非虚构写手、各种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推文、反映各类生活状态的短视频等,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和消费点,并制造了超高的点击率及评论互动。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写作已摆脱了专业作家的垄断,不断地满足公共领域中的多元诉求。比之传统的写实作家,非虚构写作者集语言表现能力、专业分析能力、调查收集能力、思想认识能力,以及公共意识于一身,关注点从传统人文思想转向了社会体察。一如人文学科研究的社会化、跨学科化一样,写作实践更加依赖专业技能和科学方法。作家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成就了中国的“非虚构写作”,在于其以社会学式的研究视野与方法书写故乡农村的现实状况,通过故乡与亲友的在地关系以及调查研究方法,全面展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下农村生态萎缩的时代缩影。
不同于80年代的文学轰动效应,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作为一种当代文流,很少在大众阅读层面引发热点效应。作家要成功“出圈”,往往通过“非虚构写作”,依靠社会热点话题吸引大众媒体及读者的关注。所以,非虚构写作者反而需要弱化其的精英属性,更多地展示写作的公共性和技术性,以此吸引大众的关注和共情。传统的作家身份反而成了进入大众的障碍,容易引发大众的误读,需在非虚构写作中淡化专业身份,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在与读者的共情中形成阅读“合谋”,避免受到大众的“反弑”和“围剿”。
非虚构写作的权力与身份转换催生了新的文体写作特质。传统作家往往更注重表达生活之上的情感体验及思想发现,以他者的身份进入社会领域,如暗访者、亲历者、新闻记者等,在写作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资源和话语优势。非虚构写作则需要以普通人立场与视角,如在地人、普通居民等,即便是他者身份,也是以平行视角介入,利用丰富的在地生活经验,或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书写出值得信赖的生活内容。这种大众身份及视角,也应转换成多数人的平行视角,而不是高调的介入姿态。比如历史学教授王笛最新出版的《那间街角的茶铺》,就是站在民众的视角写微观生活史,形成了典型的学者跨界写作的非虚构模式。而更多的网络公众号推文和短视频制作内容也经常展示出普通人视角下的生存形态,如视频制作者李子柒“张同学”的短视频均通过具体可感、鲜活生动的细节,激发大众的生活记忆或生验,从而收获了超高人气。
非虚构写作需要形成一种真切、务实的文体风格,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跨界写作思维。梁鸿在进行创作时,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写作资源,并有意强化科学化的行文逻辑,而较少上升到艺术结构和个人风格层面。王笛是一位典型的专业研究者,他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同样,“李子柒”“张同学”短视频背后也可以看到专业拍摄、剪辑的能力。在社会话题面前,写作者广泛地运用新闻传播学、法律、经济、医学、工程学等专业性知识,积极引导大众探究社会,促进大众参与意识与公识的提升。此外,非虚构写作更多投射于公共领域和公共经验,构建交流性的语言环境。因此,个人经验的书写要与大众建立信息的互通渠道,具有交流的有效性,但又不完全基于实用性和适合于读者的商业式写作。
非虚构写作不是抛弃或削弱文本创作,而是更强调内容的重要性,以描摹现实本身再现客观真实、情感真实、意义真实为创作目的。缺乏真实性的写作内容,无论多好的文字包装和镜头滤镜,也无法建立读者与作者的信任关系。面对社会世相,任何写作者都要承认个人视野的有限性与公共立场的普适性,并尊重写作伦理,承担起相应的伦理责任,要有担当精神,用客观、真实的作品来引导和感染读者。(吴德利)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让每个人的能力、人的丰富性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非虚构写作:以平行视角描摹现实图景
“非虚构写作”在国内已流行十余年,各大文学及学术期刊纷纷倡导与评论
-
新历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新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日历上都是公历和农历并用
- 什么是中国党中国党干什么
- 什么是新闻稿?新闻稿分哪几种类型?
-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与方法
- 英语本族语读者眼中的中国网络英语新闻
- 20217月12日新闻日记(2021年7月10日新闻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