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发现新闻价值须锤炼眼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有些小事看起来很不起眼,你怎么能从中发现好新闻呢?”有不少同仁问过笔者这个问题。发现好新闻,关键要靠好眼力。记者增强眼力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易被忽视的途径,就是通过树立意识、强化学习、用活知识来锤炼眼光,不断增强敏锐性和鉴别力,进而提升发现新闻、判断新闻、洞察新闻的能力。

  很多时候,好新闻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些看似普通的身边人、身边事。近年来笔者采写的《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公务车停满政府大院“过年”》《海口有个“家训村”》等获奖作品,都是以小见大的案例。

  1.旧纸箱里发现“友善互助”。2015年12月26日,笔者在海口DC商业城三楼看到一位捡垃圾的老阿婆,手里拎着一只大袋子,在过道里走来走去,很多商铺都把自己店里的纸箱子递给她。刚开始,笔者只是很同情这位老阿婆,采访了10余家商铺后得知,她在商业城里捡垃圾已经好几年了,但她不愿意接受别人施舍的钱财,只肯要废旧物品。商户们很受感动,大家一商量,决定以后有卖货剩下的纸箱就替阿婆攒着,等她来了,就送给她去卖钱。笔者觉得这件事情虽小,却很有社会价值,它反映了人们的友善互助,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于是继续深入采访,最终挖掘出600家店铺长年坚持为阿婆献爱心的感人故事。这篇题为《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的消息于2016年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海南新闻奖一等奖,2017年1月作为“短、实、新”作品的范文,被中央宣传部等主办的期刊《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全文转载。

  2.停车场内发现“作风转变”。2013年2月14日大年初五,有读者反映,还不到上班时间,海口市秀英区政府大院里却停满了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笔者随后赶到现场发现,公务车密密麻麻停满了院子。值班保安说,以前每到节假日,院子都是空空的,像这样的情况他还是头一次碰见。笔者联想到,当时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全党上下对标落实,开启了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很可能是在此背景下,秀英区实行了节假日集中封存公务车的做法。经过多方采访核实,预想情况得到印证。原来,当年初,海口市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印发了《关于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洁自律的通知》,“严禁公车私用及领导干部擅自驾驶公车”是其中一条。秀英区委、区政府正是落实上述规定,要求该区党政机关公务车节日期间集中停放在政府大院,不得私用。一篇题为《公务车停满政府大院“过年”》的消息新鲜出炉,荣获海南新闻奖一等奖。

  3.小铁牌上发现“文化自信”。2017年9月12日,笔者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美富村采访时,发现村道两侧民宅的门柱上都有一块小铁牌,上面写着宅院主人的家训。沿途走访几户村民得知,很多村民家里都有代代流传的家训,大家把家训钉在大门口,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教育后代。笔者觉得此事很新鲜,便接着深入采访挖掘,得知该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非常注重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从当年5月开始,村里集中挖掘、整合家训文化,除了让每户村民公布家训,还专门拿出500平方米土地建设家训展览馆,致力于打造成一个家训主题示范村。了解上述情况后,笔者感觉这是一个“好料”,因为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这件事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的保护和传承,是人民群众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个缩影。据此,笔者采写了消息《海口有个“家训村”》,荣获海南新闻奖一等奖。

  1.找准新闻的角度。角度决定方向,经验不足的年轻记者面对一些新闻事件经常感觉一头雾水,判断不出新闻价值,找不到报道的角度。比如《公务车停满政府大院“过年”》报道,如果不清楚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即使到现场看到政府大院内停满了公务车,也判断不出这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点在哪里,不知道该如何着手采访,更挖掘不出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甚至有可能觉得此事没什么意义而放弃采访。而笔者能够发现公务车在节假日集体封存是个“异常”情况,并由此想到中央八项规定,是因为从2012年底该文件出台开始就坚持认真学习、紧盯动态进展,熟练掌握了相关内容及其社会影响,并做到了举一反三看问题。

  2.挖出新闻的深度。有不少同仁反映,走基层发现的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看不到有价值的线索,写出来的报道比较琐碎、零散、肤浅,缺乏思想和深度。上述问题的出现,不排除一些题材本身就缺乏新闻性,但也有很多情况是因为自己“不识货”。就像《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报道,笔者在采写之前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烂熟于心,一看到好人好事就想到了“友善”这一价值观,便顺着“阿婆捡垃圾→店铺送给阿婆旧纸箱→阿婆谢绝施舍自食其力→整座商城的店铺自发为阿婆攒纸箱”的脉络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凡人善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主线贯穿始终,最终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新闻。反之,如果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丰富内涵,便会觉得这是小事一桩、见怪不怪,新闻价值也就被忽视了。

  3.提升新闻的高度。一篇报道的站位和格局,决定了它的档次和价值。如果不了解时事而去采写海口“家训村”报道,会局限在“事情很新鲜”“村民有创意”等层面。笔者将新闻价值提升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高度,得益于在此之前就多次学习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其中明确要求“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海口“家训村”的打造恰恰反映了上述主题。

  4.增强新闻的准确度。新闻报道的底线,是确保导向正确、事实准确、不出差错。在实践中,对稿件的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只要采编环节增强责任心,加强审核校对把关,就比较容易发现和避免;而一些涉及原则、导向、方针政策等内容的性差错,单纯地进行文字校对很难发现。比如,将“台港澳长途电话”误称“国际长途电话”,稿件中出现“市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忙里偷闲观看十九大开幕会”等表述。要防范和揪出差错,需要新闻记者有一双讲的眼睛。

  1.深刻认识讲的重要性。有的记者认为离自己很远,只要会采访写稿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关心。有的记者把讲和做新闻对立起来,觉得讲是一种束缚和限制,影响和妨碍做新闻。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2016年2月19日,习总在党的新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并用“五个事关”阐释了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性,用48个字廓清了党的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今年8月,习总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上述要求的核心与要义,概而言之就是讲。中国新闻奖评选总标准的第一条就是有关讲的要求。可见,讲不仅和做新闻不相矛盾,还是新闻采编工作第一位的要求,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必要前提。新闻工作者应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树立起强烈的意识,为锤炼眼光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大学习培训的比重。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性、政策性、理论性、专业性,记者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笔者在工作中一直注重、业务两手抓,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强化自身及团队的学习。比如,及时把中央主流媒体刊发的重要时政报道和重要文件转发到部门微信工作群供大家学习,针对记者稿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召开学习会进行分析研讨,把党的十九大报告、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报道等重要资料装订成若干个口袋书,分发给部门员工随身携带翻看,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在近期的一次专题调研中发现,新闻界存在重业务学习、轻学习的现象,建议媒体同仁在强化业务培训的同时,加大学习培训的比重。可以结合媒体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多种载体和形式,及时学习有关党中央政策主张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新闻报道,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献,熟练掌握常用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3.强化知识的实践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识、知识要转化为眼光、能力,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上接天线”又要“下接地气”。“上接天线”是指深刻理解、全面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决策部署,“下接地气”是指深入基层调研、充分了解社情,两者是密不可分、有机统一的,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具体体现。然而,实践中将两者割裂的现象比较常见:有些记者忙于跑会议、看材料,很少走基层,只了解宏观层面的政策,不了解一线的具体情况,采写的报道内容单薄、空洞、乏味;有些记者基层倒是没少去,但不关注、不了解时事政策和时代背景,采写的报道缺乏高度和思想,没有灵魂。为此,新闻记者应继续转变工作作风,一方面要坚持认真学习理论和知识,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走转改”、践行“三贴近”,锻造出有思想、有温度、接地气的精品佳作,不断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