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扫马路”: 陪伴与分担表达最纯真情感
近日,“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引发网络热议。主人公田俊涛回应称,“他们在河南老家种地,我就帮着种地,他们在嘉兴扫地,我就帮着扫地,这不就是儿子天经地义该做的嘛;保洁员是一份值得尊重的工作,我愿意做,跟我是什么学历没有关系。”(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最近这段时间,“寒门贵子”不断进入公众视线。广西桂林一家米粉店因为歇业通知走红,考上清华大学的儿子暑假有空就来店里帮忙打扫卫生、卖米粉;“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同样是儿子关心父母、分担辛劳。“寒门贵子”之“贵”不仅在于他们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在于他们身上所拥有的脚踏实地、柔软细致的价值之美与自强不息、坚韧前行的精神之美。
在以情感与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里,血缘关系让父母与子女成为不可分割的“一家人”。在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不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也应该是一个情感共同体。懂得生活的现实与不容易,心疼父母、体恤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值得点赞、值得鼓掌。
在利益多元、观念多元的时代里,同样的事情,难免会遭遇“七嘴八舌”。有的人认为,名校博士生作为学习精英,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本,却干着不起眼、缺乏含量、在不少人眼中“没有价值”的保洁员,是否值得?有些人觉得,家境贫困不早点出来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却坚持读博士,是否有些自私?还有人指出,博士生暑假出去“兼职”一下,远比替父母扫地更有“钱途”。
其实,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最直接也最有效的途径。即使家庭经济再困难,绝大多数父母也愿意支持子女读博士。笔者有一位学长,当时在名校读研究生;由于英语很棒,做兼职可以赚不少钱;但他每次回到农村老家,都会帮父母干一些农活,因为他明白——给钱父母也不愿意雇人帮忙,农活一点不会少;只有自己动手干活,父母才会轻松一些。
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许多人习惯用物质和财富来进行情感表达。与之相比,陪伴和分担看起来不够有效率、不“值得”,却是最纯真的情感表达。每年暑假都来陪伴父母,一来就抢着帮父母干活,这位博士生不仅是一位学习精英,也是一个好儿子。
尽管每个人对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同,但学会感恩、懂得回馈、敢于承担、善于分享却是维系一个家庭良性运行的基础。与形式关切、物质满足相比,“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陪伴与分担,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诚意满满的情感表达。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博士生扫马路”: 陪伴与分担表达最纯真情感
近日,“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引发网络热议
-
新闻的三大特点 盘点新闻的三大特点
2、每则新闻在结构上,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 声明
- 环境新闻采写的特点
- 国内新闻滚动新闻-中国新闻网-梳理天下新闻
- 马工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后答案考研重点笔记
- 9月社会民生热点新闻信息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