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体”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1-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文体变革,慢慢割裂了当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成为一种圈子化的内部循环。发展到今天,主流的文学作品、文学期刊、文学批评缺乏足够的力量进入今天的文化生活

  30年前,《百年孤独》的两个中文译本出版,马尔克斯这位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文体,为渴望“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作 家,指明了一条第三世界作家的道路。《百年孤独》式的文体,一时间成为效法的典范。比如《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场白:“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 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读到《百年孤独》后震撼不已的莫言随即写下了《金发婴儿》:“她听到的声音使她在以后的残年里经常像 闪电般忆起,每每忆起这一夜里发生的事,她就感觉到炙人的火焰飞快地啮唾着她生命的蜡烛头。”

  从1984年开始,中国作家纷纷仿效这类文体,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主流。2011年《百年孤独》中文授权版在首发,这本并不容易理解的小说,牢牢占据小说畅销书的榜首;2012年,莫言以“幻觉现实主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不再“孤独”,在这类文体如此受欢迎的今天,我倒是想到了30年前的另一类文体,这类文体并不“魔幻”,就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比如路遥的《人生》。

  1984年是一道关口,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的竞争,以后者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在今天的文学史叙述中,莫言、余华等作家,似乎已经比路遥重要 的多。回顾30年前的文体变革,在当年有合乎历史逻辑的原因:其一,经历了“”的惨痛教训,文学界普遍反对文学的过度化,传统的现实主义文体受到 作家们的质疑;相反,《百年孤独》这样的文学作品,开启了全然不同的写作路径。其二,“世界想象”自上世纪80年始一直主宰着当代文学,当时的文学界 普遍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空间差异,转化为时间链条上的“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勾勒了一条文学的进化轨迹。在这种思维框架中,《百年孤独》就像最新 款的汽车与计算机一样,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学范式。其三,传统的作协评价体系受到公信力的质疑,文学评价的话语权渐渐从作协体系向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转移。

  无疑,当年的这场文体变革,推动着当代文学逐渐成为自律的领域,从某个角度来说,它提升了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文体变革, 也慢慢割裂了当代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成为一种圈子化的内部循环。发展到今天,主流的文学作品、文学期刊、文学批评缺乏足够的力量进入今天的文化生活。 比如说,在城市化急速推进的今天,一个进城青年想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读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他依然只能读路遥的《人生》。《人生》的形式并不复杂,甚至于笨 拙,但就像“人生”二字一样平凡而立足于大地之上。

  何况,《百年孤独》这类作品,其伟大之处,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深刻联系着南美的历史进程。这一点在简单的横移与复制中,被令人遗 憾地省略掉了。当下的文学作品固然有杰出之处,但变成了一种高度抽象的文学。那类模仿着《百年孤独》腔调的作品,和我们的生活有关么?巨大历史转型期的中 国人的喜怒哀乐,乃至于亘古不变的人性的幸福与悲哀,在“魔幻”的文学中,你感受到了么?

  与过于喧嚣的《百年孤独》相比,我怀念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化质地的《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这类更伟大的经典。这不是复古与守旧,文 学不像手机和电脑,最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无论怎样花样百出,当代作家恐怕没有人敢说“我写得比曹雪芹、托尔斯泰、雨果好得多”,扪心自问,我们的作家会 在自己孩子枕头边上放一本新出的同行的作品,还是认认真真地摆上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一二百年过去了,无论是理解过去的岁月还是今天的时代,无论是对于人性 的洞察还是语言的优美,伟大的作品给予我们的教益更多。文学有精妙的小道,作为一门特殊的手艺也不错;但文学更有坦荡的大道,文学和普通人的命运休戚相 关,亘古至今地讲述着民族的灵魂,守护着人类的根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