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充分发挥传记文学的文体优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回顾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发展轨迹,有一个现象特别引人瞩目,这就是传记文学崛起与勃兴。有人作过统计,从1949年到1966年我国内地共出版人物传记500余种;而1984年至1990年7年间,我国内地出版的人物传记就达3700多部,是新中国前17年的近7.5倍!到2000年,人物传记的年出版量已超过令人惊异的2000种大关。以至陈建功同志在《文艺报》上发表了《憧憬传记文学的“黄金时代”》一文,充满惊喜而又很客观地写道:“我以为我们的诗歌和小说的确面临着一些还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而相比之下,作为跨越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文体,传记文学创作则正充分显示着它的文体上的优势,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的确呈现出比其他文学品种更为生气勃勃的前景。”

  这一文学景观可以说正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趋势。从欧美归来的文学同行说,在西方,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文学与写真人真事的非虚构文学,在书店与读者中所占的份额大体上是平分秋色。

  传记文学恰恰是非虚构文学,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上以写人为主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文学要塑造出鲜活、真实、有品格的人物形象,而这是需要作家积累艺术功力的。它需要作家善于挖掘并努力再现人物生命的闪光点,亦即生命的支点与人物精神的亮点,这不仅能使读者畅达地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更能提升传记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启迪意义,充分体现传记文学的文体优势。

  记得上世纪80年代铁竹伟的《霜重色愈浓》曾使我心神震撼。这部传记文学真实记叙了陈毅元帅在那个特殊境遇中充满痛苦忧患的经历,并成功再现了他的精神亮点——临危无畏、耿直坦荡的品格,使一位“刚肠忌鬼蜮,迅雷发叱咤”的老帅形象跃然纸上。

  不久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生命的呐喊》同样令我动容。张雅文在讲述她从一位滑冰运动员历经种种磨难、以顽强拼博成为一位作家的历程中,也呈示出她生命的闪光点。她说:“生命可以承受无尽的苦难和付出,却承受不了太大的不公和轻蔑;因为人格、尊严、权利是一个人立足之本。”而正是这种理念使她的作品中贯穿着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昂扬向上的奋然进取精神。

  若想完美的再现,首先要善于深入挖掘。要写好一位传主,需要不辞辛苦的创作准备与呕心沥血的耕耘,对此我深有体悟。从1983年初与蒋新松初识,到这位“中国机器人之父”1997年不幸辞世,我们曾有过十多年的交往与友情,我曾为他写过《魂系人工智能——蒋新松传》和《科技帅才蒋新松》两部传记。1989年应邀第一次为他立传时我就在思索,他的精神品格特征是什么?他的生命闪光点在哪里?一次他讲起他与某外国公司谈判合作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我。谈判之初,外方认为中国科研落后,态度傲慢,久拖不决。作为研究所所长的蒋新松为了寻求技术帮助与资金投入,焦灼、疲惫,一次谈判后竟然昏厥在楼梯上,被急送医院……当他出院后,所里研制的中国首台水下机器人金鱼一号进入调试阶段,他们邀请外方参观,看到我们的控制系统比他们的还好,态度就发生了180度急转,很快达成了协议。对此,蒋新松深有所感地说:“要想获得别人尊重,首先要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不正是蒋新松这位杰出科学家献身于祖国科研事业的可贵品格和生命的闪光点吗?

  正因如此,我深切感到,面对读者需求与渴望,传记文学作家要以更加深入的挖掘、更加勤勉的耕耘,为读者奉献更多闪灼生命亮色的人物形象,使进入黄金时代的中国传记文学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色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