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乡土、熟悉乡土、超越乡土
《扶贫志》
卢一萍/湖南文艺出版社
“这么多年之后,我发现自己魂牵梦绕的还是故乡——一片偏远的乡土。因为贫穷,那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一心要逃离、摆脱的地方……”读完卢一萍将近4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扶贫志》,后记中的这段文字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心有戚戚之感。
在我看来,这是打开此书的重要钥匙:卢一萍既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探访者、书写者,也是一位感同身受的观察者、体悟者。这不仅是湘西大地的扶贫故事,也关涉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都在乡村,我们的乡愁都寄托在那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面对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100个作家有100种感受和书写方式。但卢一萍最与众不同的一点,可能正如本书中的一节标题所言——“且将他乡作故乡”。
在《扶贫志》中,他不是简单地为老百姓写作,而是作为一位老百姓在写作;不是他选择了这一题材,而是这一题材撞上了他——在创作上,这是一种更为难得的心灵呼应和文学默契。因此,我才深深理解他说过的一句话:“我的根在农村,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还生活在农村。我不能去糊弄。”
来自乡土、熟悉乡土最终又超越乡土的人生阅历,使卢一萍“知道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熟悉每块田地里泥土的厚薄和颜色”,也使得本书具备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汉代刘向评《史记》语)的文学特质,使我们读到了一部巨笔微雕“精准扶贫”的百科全书式作品。
《扶贫志》是一场走遍大湘西的扶贫山乡行,全书共分五个篇章,将首倡地的探路者、村干部、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脱贫群众、新乡贤的扶贫故事一一展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讲述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凡人小事,但作者的笔触深入了山乡河流的大地理脉,触及了乡土中国的精神纹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精准扶贫”不仅止于物质层面的发家致富,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淬火蜕变。
评论家贺绍俊认为书名起得好。“小史掌邦国之志”,“志”意味着特定的文体体裁和书写方向,与人类的坚韧精神密切相关。在我看来,《扶贫志》在同类作品中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就在于卢一萍不仅是在讲述呈现,而是在挖掘反思;不仅描写了物质的脱贫,更致力于表现精神的“脱贫”。
比如作者描写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描写“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集体心理,描写有的农民自私狭隘的种种行为……他客观陈述了乡土中国历尽艰辛的自我成长,也如实反映了亿万农民命运遭际的人性光辉。这是一部广阔农村父老乡亲的集体传记,也是一个伟大时代留下的生动侧影。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当下“山乡巨变”的叙事,也是社会人类学“乡土中国”的续篇;它不仅反映了湘西大地的整体变迁,还有对于人性光辉的生动状写,因此必将具有更长久的文学生命力。
感谢卢一萍捧出这样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农村巨变的作品,让人们重新燃起对中国乡村的信心、希望与激情,也让我这个久未还乡的游子,看到了一个回得去的故乡,一个值得期待的远方。(文/王龙)
- 标签:疫情或造成精神危机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南美预选竞彩推荐:巴拉圭 VS 巴 西
平局大师 巴拉圭不惧巴西队 南美预选:巴拉圭 VS 巴 西 比赛时间:2021-06-09 星期三 8:30 欧…
-
世预赛竞彩推荐:哥伦比亚VS阿根廷
世预赛:哥伦比亚VS阿根廷 比赛时间:2021-6-9星期三07:00 赛事分析: 世预赛南美区赛事,哥伦比亚主…
- 大乐透2021065期预测:关注二区开号
- 文旅部发端午出游提醒:假期做好个人防护
- 福建省教育厅:工作失误致一高考考点提前打铃,将严肃处理
- 成都舞剧《努力餐》在京展演
- 桥下、街旁、地下咋打造?“边角余料”变“金角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