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葛亮《瓦猫》:走近那些活在旧时光里的匠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3-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因参与祖父葛康俞教授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得以了解“古籍修复师”这一行业,葛亮写了《书匠》篇,竟入选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最近,葛亮最新小说《瓦猫》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为了写作本书,他走访了各地匠人,考察民间手艺。小说《瓦猫》原型来自西南古镇龙泉,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三个传统匠种,空间跨越三城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从江南、岭南再至西南,时间跨度则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

葛亮

《北鸢》为“匠人系列”埋下伏笔

还记得2016年,葛亮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北鸢》占据各大图书榜单中国文学首位,并入选当年“中国好书”文学类第一名、豆瓣年度中国文学第一名、2016《人民日报》推荐30本书等多个榜单和奖项。

作为《北鸢》中埋藏的命运伏笔,“风筝”这一线索贯穿全书,从而引出了一位风筝手艺人——龙师傅。葛亮写民间的情义,也由此将笔触伸衍“匠人”故事。数年后,这颗种子悄然生长,逐渐枝叶丰茂而为“匠传系列”小说。

匠人精神,是这些年不断引起各界热议的话题,并逐步由专业领域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而成为我们重新审视和诠释文化传统的一个切口。葛亮的最新小说《瓦猫》,也是对这一话题非常好的延展。

葛亮新作《瓦猫》

写作源起对祖父手稿的救护

在青年作家中,葛亮绝对称得上名门之后:太舅公是陈独秀,祖父葛康俞为前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叔公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每次谈到葛亮,必提他的家庭背景,葛亮已经习惯了,“只要在网络中搜索我的名字,几乎每篇报道都会提到我的家族。”

葛亮祖父葛康俞教授

他的家族也给了他丰厚的创作源头。本书的写作源起,就来自葛亮参与祖父葛康俞教授的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工作。

葛康俞是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于抗战期间在四川江津凭借记忆完成的专著《据几曾看》至今仍被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奉为圭臬。因为祖父受损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触了古籍修复师这个行当,并亲自体会了一本书被完整修复的全过程。其中每一处细节都不可预见,每一处工作都具体而微。艰辛所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却不一定能完成,而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才能攻克。这一经历感染了葛亮,启发他写下“匠传系列”首篇《书匠》。

《据几曾看》

写《北鸢》时,葛亮慨叹曹雪芹写作《废艺斋集稿》缘由。《废艺斋集稿》是一本“入世”之书,讲的是谋生之艺,金石、编织、印染、烹调、园林等,曹霑之所以写此书,是为了教授“废疾者”能“谋求自养之道”。匠人之所以不畏时变,是因他们有一技傍身。手艺人学会了手艺,长在身上,与生命体验合二为一,一体浑然。

由此,“匠人系列”的书写命题形成,技艺不仅是谋生之道,更是匠人生命体验的集成。匠人们的内在精神品格牵引着葛亮,不断切近于他们的命运核心。在此后数年,葛亮深入寻访各地工匠,接连完成《飞发》和《瓦猫》等作品。

“匠人系列”小说在杂志刊发后,即跻身“收获文学榜”“十月小说榜”等各大文学榜单,并被《新华文摘》等刊物纷纷转载。其中《书匠》更入选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梁思成1940年代手绘龙泉镇龙头街平面图

对“匠人精神”的新的理解

谈及手艺,葛亮最初印象,是外公家里一只锡制的茶叶盒。“上面雕刻游龙戏凤,外公说是以前经商时,一个南洋商人的赠与。我记事还在用,春天搁进去明前的龙井茶,到中秋泡出来还是一杯新绿。外公每每喝茶,会叹息,说时下所谓真空包装,其实是将茶‘养死了’。在他看来,茶叶与人一般,也需要呼吸。这茶叶罐便如皮肤,看似容器,实则接寒暑于无间。一鳞一焰,皆有温度。而今机器所制,如何比得上手工的意义。”

在参与祖父著作的救护工作中,葛亮对“匠人精神”有了新的理解。

他自述:“我所接触到的他们,会有一种和体态无关的年轻。在神态上,那便是发自内心。其中之一,就是他们仍然保持着丰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现代科学分庭抗礼的立场上,他们需要通过老法子解决新问题,从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这其实是带有着某种对传统任性的呵护与捍卫。如我写《书匠》中的老董,不借助仪器,以不断试错的方式,将雍正年间的官刻本复制出来。”

为了写作本书,葛亮走访了各地匠人,考察民间手艺。小说中非虚构与虚构手法相互交织。葛亮说,“整旧如旧”是他们工作的原则。这是一群活在旧时光里的人,也便让他们经手的书作,回到该去的断代中去。书的“尊严”,亦是他们的尊严。所写的两个修复师,有不同的学养、承传与渊源,代表着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脉络,而殊途同归。“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是藏书者与修书人之间最大的默契。一切的留存与等待,都是岁月中几经轮回的刻痕。

闻一多龙泉镇故居、清华文科研究所旧址(小说《瓦猫》故事场景之一)

本书破题之作,小说《瓦猫》,原型空间为西南古镇龙泉。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龙泉镇既是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亦是抗战背景下西南联大多位著名学者聚居并复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清华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重要研究院所的地点。

1940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在云南大普吉镇合影(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为恰如其分地重构这一文学时空,葛亮作了大量而详实的考察。通过这篇小说,读者既可领略闻一多、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亦可感受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文传统的轴线上,匠人精神与精英文化理念、爱国情怀之间的相濡以沫。

葛亮说,走访匠人,于不同的行业,去了解他们手艺和背后的故事。他们多半朴讷,不善言辞。或许也便是这一点“拙”,建造了和尘世喧嚣间的一线壁垒。只有谈及自己的手艺,他们会焕发光彩,因来自热爱。他们亦不甚关心,如何被这世界看待。时代淘洗后,他们感怀仍有一方天地得以留存。自己经手而成的物件,是曾过往于这世界最好的宣示。

陈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