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科技催生面向未来的新艺术漫谈艺术科技(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提到科技和艺术融合这个话题,人们往往只是举一些轶事。比如达·芬奇设计机器人,爱因斯坦会拉提琴,或者钱学森有位歌唱家夫人。这些事情只与个人爱好有关,并不真正代表两类专业能够融通。

  艺术科技则不然,这个专业要求人们必须既懂艺术,又懂科技,它的日常工作就是用先进科技来表现艺术。国内在2011年才开设“艺术与科技”专业,有的开在清华大学这类工科院校,有的开在中国美院这种艺术院校。这个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艺术,还要学习设计学、化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机械控制和经济学等知识。有些院校开办这个专业,既给毕业生发艺术文凭,也发工科文凭。

  在目前的学科分类中,“艺术科技”放到“设计学”下面。我觉得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归类。长远来看,艺术科技应该归到“艺术学”——它正在催生面向未来的新艺术。

  艺术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艺术包括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又称“文艺”。狭义的艺术则不包括文学,只包括绘画、音乐、雕刻、舞蹈这些领域。在我国,文学家去中国作协,其他艺术归中国文联管理,两者平级。《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增设了“艺术学”,与“文学”并列,这些都体现了狭义的艺术定义。

  文学和艺术有什么区别呢?从科技角度来看,区别就在“意象物化”,就是如何把艺术家脑子里的艺术形象用实物呈现出来。这些意象包括图形、色彩、场景、动作、声音等等,用文字表达它们不算物化,因为读者还要自行脑补。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王子复仇记》搬上银幕后,一千万个观众只能看到一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意象物化的结果,但是拍这么一部电影,从制作到呈现整个过程需要复杂的技术手段。

  文学不需要物化,所以不用专门工具,受科技发展的驱动不明显。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这些艺术强烈地受技术驱动。技术每进一步,艺术表现力也就进一步,电影电视更是完全诞生于技术手段。

  人们通常觉得艺术是创作,不是科研。其实,当代艺术本身就存在研发过程。举个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团队里面,技术组组长叫于建平,他负责让张艺谋导演团队提出的各种创意能够落地。结果,于建平发现导演组提出的创意大部分都没有现成的技术手段,但是经过研发后却可以实现。

  于是,开幕式前人们不仅要排练,还要搞研发。比如,4564平方米的LED屏如何供电?如何增加承重?巨型地球模型用什么材料制造才能折叠起来?这些都必须依靠技术研发来解决。那届开幕式的技术含量不仅创下奥运会纪录,而且留下很多演艺科技方面的创新成果。

  这种研发由创作团队自己进行,属于临时抱佛脚。如今,国外已经有大型艺术科技研发团队,最著名的叫TeamLab,2000年在东京大学成立。该团队由程序员、CG动画制作者、数学家、建筑师和交互设计师组成,最多时有500来人,北京、上海等地都举办过TeamLab的艺术科技展。

  国内最大的这类研发机构叫作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是文旅部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这个所研究舞台技术、声乐研究和古画鉴定。他们在大兴建有科研中心,仪器设备有几十台,看上去就像一个科研单位。

  一是传统文化产业,包括传统旅游业、传统戏剧、传统工艺品等。它们都产生于工业之前,依靠手工作业来完成。现在,这部分文化项目的观众越来越少,很多都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工业到二十世纪中叶形成的一批文化产业,以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为主。在今天,它们已经是常态文化产业,由于我们从小就接触,所以不觉得科技含量有多高。但如果倒转时光,印刷、电影、电视和广播都曾经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高科技。

  三是创意产业,以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突出创意和创新。这里面包含的很多新业态,比如剧本杀、灯光秀、装置艺术、仿生机械。现在,它们的覆盖面还不广,二三线城市可能一项都没有。但是它们都在迅速扩展,未来十几年内有望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