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育——展开翱翔的双翅
回首当年第一次踏入清华园,林赟能预感到将接受优势的学术教育,会有众多良师益友,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收获了清华给他的两个翅膀,一个是互联网科技,另外一个是体育。
先说科技。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风潮渐起,当时全国仅有的几个互联网国际出口,一个是中科院,另一个就是清华,林赟因此有幸接受了相当完备的互联网教育。那些年也适逢清华大力推广创新创业,科创大赛也应运而生。在技术和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在校期间他就开始创业,后来加入新浪网,算是踏上了第一波互联网的浪潮。对于这件事,林赟一直对母校深怀感激之心。
清华园无处不在的体育氛围感染了林赟,他成为了体育活跃分子、竞技比赛多面手,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无不留下了他的身影。林赟在校期间养成的体育运动习惯,不仅强化了身体,而且对于他的意志品质、决策力等有重塑之效,他因之获益其中。
2008年林赟创业后面临团队不和、创始人反目等各种问题,他感受到,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对于组织架构、团队建设、财务规划等方面,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他希望培养自己掌控全局的综合能力,于是重返清华,来到经管学院攻读MBA。
在这座向跻身世界优势经济管理学院的殿堂里,林赟深入理解 “综合性大学中的商学院”、“与大学融合”的理念,领悟到“合”的含义。MBA课程体系综合不同专业的知识技能,如《管理思维与沟通》、《伦理与企业责任》、《数据、模型与分析》等课程,分别涉及管理学、伦理学、统计学等学科门类的知识技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此外,MBA教育还包含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的融合。比如《清华新兴技术探究》就是探寻清华在完成国家重大项目时派生出来的特色技术、突显大学融合优势的课程。
读MBA期间,林赟定位清晰,在学习、选课等各方面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增加国际课程的比重。如他所选的《市场营销》课程中即有很多海外客座教授,多为业界翘楚,如迪士尼高管、美国参议院议长前助理等,在营销知识之外,他们还讲授美国的法律环境。
目前在国外有成型的运动科学体系,而在国内体检长期不受重视,体测方法不科学,用户体验不佳。而且,以前国内的体测基本上是为国家竞技比赛提供服务,成本高、周期长。需求潜力孕育着巨大市场,林赟果断介入此细分市场。O+O模式需利用线上的用户资源,通过大数据挖掘信息,将线上信息输出至线下,后期利用穿戴设备加以检测,并借助用户顾问,不断调整,最终根据顾客指标提供建议。例如针对心率异常,给予必要远程警示和指导。
林赟说,新清体育就是要将运动能力的功能测试和风险筛查提供给普通人,这样第三方的机构如康复机构、健身房、教练、运动诊所等才能给予客户准确的运动指导,如针对腰颈疼,采用什么运动方式加以修复等,均有不同的运动处方。
在谈到为什么想重点支持清华发展体育和科技融合创新时,林赟认为,其实在欧美等国际体育强国中,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一直是体育发展的原动力。在人们熟知的北美的一些体育联盟,如职棒联盟,即采用数据建模的方式管理俱乐部,早已成为佳话,甚至拍成了电影;而NBA最早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直播。林赟还介绍说,比利时有一家历史悠久的体育实验室,创始人是他的朋友,上世纪90年代就为阿迪全球零售店提供足底检测的技术,现在已积累了全球几十万运动人群的足底数据。前几年3D打印技术刚有雏形时,他们就联合了惠普和德国的高端机械制造集团一起研发3D打印跑鞋的生产线。去年林赟在美国出差时碰到这位比利时朋友,在兴奋地谈到3D打印跑鞋已在美国商业化落地时,一句话更让让林赟感到震撼,“以后再也不用在中国制造跑鞋了,我的一条生产线只需要一个工人,一年能生产200万双鞋,而且每个人的鞋都是不同,已实现完全定制化。”
中国的体育产业其实刚起步,体育科技创新基础更是薄弱,在传统体育类的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受限于人才和专业,并无法将体育与先进的技术跨界结合。而清华作为世界优势的综合大学,不仅拥有优势的理工类的学科,还保有悠久的体育传统,更囊括优势的经济管理学院和丰富的产业资源。具备了体育、科技产业这些跨界的资源,林赟希望自己应该站出来,在新的体育时代发展的过程中,能起到一名探索者或先驱者的责任。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科技+体育——展开翱翔的双翅
回首当年第一次踏入清华园,林赟能预感到将接受优势的学术教育,会有众多良师益友,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收获了清华给他的两个翅…
-
意大利足球青训教案:简单实用的攻防技术练习
2)边路球员带球向前,中场球员跑动上前接边路球员传球,和边路球员做一个二过一配合后,跑回标志桶进行下一次练习,边路球员带球至下…
- 喜报:九江一中体育教师参加“2020年九江市中小学体育录像课、教案、教学课件评选
- 科技助力奥运竞技更强
- “传承交流发展”2020海峡两岸暨港澳民间青年中华武术文化交流大会视频展演及学术
- 硬核科技助力冬奥
- 征 稿|2022年全国第七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会”暨第一届体育科学创新论坛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