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体育与科学
2012年,为了庆祝《体育与科学》荣获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暨入选核心期刊二十周年,我们征集了,时隔6年,重读这些文章,学者们孜孜以求的精神、真实坦诚的剖析、发人深省的感悟、殷切深情的嘱托仍然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些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公开流布,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薪火相传,愿这份学术理想和追求在一代代学人手中传递下去。
编者的线年的金秋,我们组织“《体育与科学》荣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暨入选核心期刊二十周年庆典”,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家群合,鸿儒连云。专家汇至,委实是为了一种道义与理想、信赖与情谊,更为一种事业心所敦促,为一种共同的理想而献力。同仁欢聚,惺惺相惜,体现的是一种为事业而奉献心力的团结精神。
《体育与科学》经历了30余年风雨无阻的发展,承蒙几代专家、学者的厚爱,逐渐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与信赖。今年获得首次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是对我们多年来努力的一种鼓励,更是学界巨擘名士慷慨支持和鼎力支援的结果。没有各位学者对《体育与科学》的竭诚奉献和关爱,本刊不可能取得如此的业绩。
30余年来,《体育与科学》从未偏离来自文化深层的呼唤,在中国潮起潮涌的文化博弈历程中,坚守着一种简约的理念,那便是对文化的深沉敬意。我们知道,对文化的敬意并非易事,因为任何一种敬意都萌发于每个个体或群体所散发出的虔敬之心。体育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理解体育,并在此基础上倡扬一种更为广博而诚实、虔敬而求实的文化理想。
30余年来,《体育与科学》秉承了一贯的人文理想,本着对国家、对学术、对作者、对读者、对刊物负责的态度,努力搭建沟通人文社会科学各界的文化桥梁,并一直试图使学术与国家需求结合,在此基石上,突出文化人的创造性价值,一以贯之地播散人文关怀,始终如一地捍卫一种纯洁朴实的学术风尚。
我们认为,《体育与科学》荣获首次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非一种单纯的资金奖励,也是对办刊理念的一种首肯,更是对《体育与科学》办刊精神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办刊人员的一种信任。1992年首次核心期刊评审,至今20年了,从目前各大数据库组织的核心期刊评审中,《体育与科学》都获得了首肯,纳入核心期刊阵容,且名列前茅,某种意义上讲,从数据评价的角度,《体育与科学》的办刊理念也契合了中国学术的发展。首次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计划入选的一百种人文社科期刊,是从同时入选国内最重要的三大数据库核心期刊的杂志中遴选出来的,代表着中国人文社科期刊的整体水准。
学术刊物说到底是文化的依托物,也是文化人精神的聚合之处。多年来,我们不断地开辟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崭新的栏目,就是为了共同地促进体育文化的多元性话题的拓展与深化。《体育与科学》在办刊的过程中,尽力促成一种多元的文化平衡,不仅要促进体育人文学研究与自然体育学研究的均衡,还要在体育新创学科与传统学科间找寻平衡点,并在时效性与恒久性的对位点上达成新的均衡态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体育与科学》逐渐将组稿重心放到了体育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版时的最初动机,就在于搭建一座可以促进体育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对接的平台,并努力促进人文社科界和体育学术界的无缝对接。尽管我们的工作力度还差强人意,但毕竟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绩,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界的学者,主动地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定位于体育人文领域,我们杂志这十年来,发表了大量人文社科界学者的研究成果,体育学术界也引进了许多人文社科专业的学者,三十年前的梦想,总算有所兑现。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我和《体育与科学
2012年,为了庆祝《体育与科学》荣获首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暨入选核心期刊二十周年,我们征集了,时隔6年,重读这些文章,学者们孜孜以…
-
科技体育扎根校园 航空体育“飞翔”得更高
将“航空体育做产业,科技体育做公益”进行到底,是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主任李正梅的“十二五”规划定位…
- 苏炳添现象的发生是高科技竞技体育的成果
- 海内外科学家:合作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因素
- 湖北事业单位联考考题分析来了:时政内容比重增加党史学习教育入题
- 科技+体育——展开翱翔的双翅
- 让科技闪耀生命之光丨作文训练6原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