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体育文化系列谈(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主办)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1-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历史的进程证明,社会发展进步,文化是根基和内核。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文化以及文化作用的讨论被提到很高层面。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其文化属性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文化层面的理论解读也正在进行中。为了更好地辨析体育文化,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联合中国体育报,约请了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及体育从业者,从各自的角度畅谈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希望对厘清体育与文化、体育文化等概念以及文化对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体育本身就跟文化紧密相连,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身体本身就是文化的基础,人在竞技体育当中体验到的生命提升的感觉,就是一种文化的感受。体育和文化,两者是水融的,不过我们通常把它们划分成不同的人类的活动。

  弘扬体育文化,实际上就是要把体育的精神作为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向上的要素,这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要让人们参与到体育文化中来,最终使人们把体育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先是了解,然后是参与,熟悉、介入体育的生活。比如说你要打球,你要锻炼,还有观看体育赛事,都是参与体育的形式。参与体育生活,关注体育运动,最终达到通过个体的参与来从整体上提升体育文化。

  公众当中有非常多的体育爱好者,但是很多人的关注点仅仅在国家之间的重大赛事上,这个也正常,这就是我们的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公众对体育生活的认知还有欠缺,其实大家都很重视,没人说体育不好,但是我们的认知往往还是比较浅,认为体育就是夺金牌,要不就是竞技,要不就是观看核心赛事,不是把体育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当然我们参与体育活动还是重视的,但其意义未被更深认知。

  根据体育创作的文艺作品还是比较少。早年还有一些,像《女篮五号》、《冰上姐妹》,现在偶然还是有,但是把体育的东西作为艺术创造的主题方面,展现得不够充分,多数都是宏大的仪式,比如青奥会、奥运会的开幕式。这些放在整体的体育文化中来看也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体育往往是个应景之物。

  体育生活是人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是人性能够得到特别展现的平台,但是我们的创作这些年来没有很好的突破,没有很好的发展。大家平时迷恋体育,积极参与健身、减肥,但是没有提升到文化的层面来关注它。

  我们对体育的理解,第一是缺乏高度。比如电视剧里,俩人跑步认识了,就谈恋爱,我们常把它作为琐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来看待,没作为人类的精神价值来观察。像《女篮五号》,就是通过体育来反映国运,但今天我们很多人没有把体育作为生活的提升。

  第三是不够细致。过去川端康成写个《名人》什么的,他对人性的体验非常深入,比如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这些早期关于体育的经典是非常突出的。而我们对各种体育生活并没有从人性角度更高、更深、更细地体察,缺少以体育为中心的文艺作品,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普通人参与的体育生活是怎么回事,最高水平的世界冠军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都缺少体现。体育里面有大量的人生的复杂性,体育的人生复杂微妙,但现在我们一想到体育就是运动员可歌可泣,缺少领域的素材,这就束缚了表现的丰富性,而事实上表现得越丰富人们才越喜欢。国家体育总局应该在这个方面倡导体育文化,多下功夫,支持艺术的创作。

  同时,应该利用好移动互联网,彰显体育的趣味性,现在体育的传播仅仅是传播新闻。鼓励运动员多开微博,以互联网为入口,积极参与到传播中。目前体育界对互联网利用的深度跟演艺界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公众眼里运动员很神秘。

  微博是维护公共关系很好的渠道。比如我们发布新闻,“平安北京”就做得很好,是最成功的政务微博,但体育系统跟公众的接触比较弱,一旦有负面的东西是需要及时应对的。体育总局下属的项目中心没有一个开微博跟公众互动、发布消息的。

  体育界应该在互联网的文化方面有所作为,这应该是体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文艺创作我们没有让人看到,新的媒介路径也没有有效利用,这样一旦别人批评你,你就没有回应的能力。国家体育总局的宣传机构可以在这方面着重努力一下,现在主流媒体比如人民日报的微博都是很有影响的,主流媒体都把战线放到了互联网上,体育界的主流媒体更应该有这样的责任。体育文化一定要通过互联网来很好地展现。

  现在一说到体育,就是想到竞赛,谁得了冠军,谁未能得冠军,讲的都是竞技体育。其实,体育本来是健全身心之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身体是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身体不好,什么都谈不上。所以对青年说:“健康第一”。身体健康,其实包括生理、心理两个方面。体育应该加强这两方面的锻炼。竞技体育是必要的,它可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鼓励运动员追求更强、更快、更美、更灵敏。但能够成为运动员的毕竟只是少数人,而且运动员的成长要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涌现。为什么拉美诸国足球踢得那么好?就是因为足球在那里很普及,小孩子都喜爱足球,在大众的基础上就会冒出球星出来。因此,要在学校中普及三大球,我国三大球才有希望。

  对大众来说,体育主要是增强体质。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对体育的爱好也不同。因此,除了最基本的体能要求外,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以我反对用应试教育的办法来测验学生的体育成绩。

  体育不仅锻炼身体白生理机体,还要锻炼心理,培养健康的精神世界。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是分不开的。体育要注意与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进取精神、坚韧不抜的精神、与同伴合作的精神,培养对体育的美感等。有了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精神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这就是体育文化之所在。

  体育锻炼要在青少年时期抓紧,打好身体的基础。到了老年,锻炼就不能太剧烈。我今年已经85岁,身体还灵活,走路很轻松。有人问我锻炼不锻炼?我除了每天做做操和散散步以外,基本不锻炼。我不是反对锻炼,而是主张锻炼主要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我小时候很懦弱,体育课上的成绩并不好。但我喜欢活动,打乒乓球,特别爱踢小足球,课后不到天黑不回家。因此我很能走路,我的研究生走路有时都跟不上我。前几年我每年都爬山,后来膝盖韧带走坏了。医生说,老年人不能爬山,这两年才停止。所以我说,青少年要加强体育锻炼,打好生理心理基础,到老也会很健康。这就是我对体育的看法。

  在国务院提出“把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背景下,怎样去开拓思维,怎样让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能够发展得更好?这是一个新的命题,也是一个刚刚起步、大有可为的命题。文化和体育真正的结合点在于观念。要了解中国人的体育观念,首先要从中国人评价自我生活和幸福指数的标准来看。

  有人认为运动本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过去,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娶媳妇儿要娶胖媳妇儿,老北京人家里的使唤丫头如果有胖丫头,也是有面子的事情。中国人觉得“一白遮百丑”,但今天世界上很多富裕的国家,很多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却不以皮肤白为一种美,而觉得晒得黑是种美。这是中外观念的不同。撬动体育的杠杆,在于和体育相关的生活方式。中国现在处在一种全民亚健康的状态,而我们最严重的健康威胁是无形的精神亚健康。

  凡是做任何辛苦的事,人都要有利益驱动,我们需要体育,就是因为体育能让我们从亚健康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这可以成为翘动体育产业的基础杠杆。中国改革开放用三十年的时间浓缩了西方上百年的历史进程,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计划经济下各种保障的丧失,贫富差距的拉大,都在加剧着这种落差。我们得到的是看得见的经济增长,但付出的是内心的很多代价。这就是我们精神亚健康的根源。

  最好的体育,绝不是让人做一个四肢发达的钢铁侠,而是注重身体健康带来的健康的精神状态,还有对人生的看法和自我把握的能力。

  任何非常状态都是不好的,超常也是一种非正常状态。我们干嘛逼着孩子当神童,干嘛透支自己的生活?只有在健康这件事儿上,我们应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个角度看,人能回到自然中就是健康,这是中国人作为农耕民族带有的朴素的健康观念。我们不能整天过着不见天日,不接地气,塑料大棚式的生活。早晨上班去地下车库开车,开进办公区的地下车库,再从车库去办公室,下班从办公室去地下车库,回到家里,每天周而复始。归于自然是最好的状态,真正的体育不是提供了多少健身器材就算做到位了。

  人真正的自强不息,不光反映在精神上。一个人参与体育锻炼,享受运动的乐趣,并不是很容易的事。现在大家都很忙,每天还要找时间锻炼。说实在的,每天晚上找时间出去走四十分钟的人,我都很钦佩。一个人能够对自己有要求,去过有规律的生活,就是令人尊敬的。唯有持之以恒,人才有能力不断地突破自己,完成内在的突破。内在突破和外在突破不一样。外在的突破其实不叫突破,而是一种不可抗力。就像一个生鸡蛋,从内在突破了,破壳而出就是小鸡,从外在打破蛋壳,炒一盘菜,那就是一个食物。自强不息的人就是能从内在突破,能做到内在突破,才是一个能真正把握自己和建构自己的人。

  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其实是要推动一种伦理观念下对体育的认知。强大的民族首先精神上是自信的,身体上是健康的,而精神的不健康很大程度上跟身体有关。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在刚起步的时刻,我们要让全民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是有尊严的事情。能够做到身心健康,我们才有能力、有理由向他人做出承诺。

  作为新中国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承担起了弘扬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体育题材的影片是新中国电影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不仅肩负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还有力地促进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中国体育电影,很多人立刻就会想起《女篮五号》、《沙鸥》、《乳燕飞》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经辉煌的体育类励志电影悄悄地消失在了影迷的视线中。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体育电影如何占有一席之地,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出彩?这里面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文化传承。

  中国的体育电影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时间上,我们无法看出我国体育电影走得有多辛苦,有多艰难。但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导演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体育电影终究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体育电影的繁荣,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体育文化的进步和前进。但是深入探析我国的体育电影,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因为思想性不深,无法被广大观众认同,广大观众还是对体育电影不感冒,体育电影的票房和影响力都达不到预期,让很多人对中国体育电影都抱着怀疑态度,这对中国体育文化也是不小的冲击。

  人们熟悉的体育电影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励志,这种励志里通常很热血,甚至有点矫情。“高大全”的固定套路让很多影迷望而却步。体育电影如果仅仅注重比赛、人的塑造,对体育文化理解的不深刻,必然会被观众所抛弃。很多体育电影在电影的选材和叙事上都偏离了体育文化的精髓,电影没有很明显很好地展现出体育文化的魅力。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体育文化不是简单的文化而已,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信仰。体育文化的魅力能通过电影镜头传达出不一样的感觉。体育电影用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和画面展现演绎出体育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根据短跑运动员刘长春的故事向人们叙述了中国人敲开了奥运大门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同时也向全世界表达了一个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赶世界的决心,更加印证了我们国家和奥运间的历史渊源。在叙事手法上,我们突破传统题材的窠臼,在表现立场上由整体转向个体,叙事情景上由精神意志向科学理性转型。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瞬间和国家、民族精神相连,展现了体育文化的精髓。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体育不再单纯地只是体现体育的魅力和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在多元化的经济格局下,体育有了更多的含义。而此时的体育电影则将体育活动的多重含义通过电影艺术完美展现出来。《许海峰的枪》遵循最大还原现实的宗旨,讲述了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如何从供销员成长为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在塑造人物时,我们剥去刻意的“高、大、全”的外衣,以生活化的手法,试图最大力度地、接地气地展示出了许海峰践行中国梦过程中的种种际遇。《许海峰的枪》更多地融入了真情实感,力图做到感动而不夸张煽情,励志而不过分说教,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体育文化是人类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这种文化在人类多样的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体育电影是一种这种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品。所以,体育电影要发展,不能完全受制于比赛或是训练,要有更加广阔的思路。但体育电影在拍摄中也是困难重重,一些电影缺乏体育生活,脱离了体育本身的特色和面貌,更多的是以竞技炫技的姿态来展现体育魅力。这些本不属于体育电影的“特色”,成为很多体育电影的硬伤,也成为很多观众所诟病的地方。电影导演和演员都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完成电影,但是观众不怎么热情,这也是体育电影的一个特有现象。体育电影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鼓励,像农村题材和儿童题材一样,有专项的资金来支持,让更多的电影人拍摄出更多展现出中国体育文化的魅力的体育电影。

  在很多人看来,参加体育活动,应该只是少数人的事,要么他们年轻气盛,精力用不完,需要闲来无事时跑跑跳跳的,自然很正常;要么就是那些想多活些年,退休后再好好地去活动腿脚筋骨的老年人,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那打打太极拳、踢个毽子什么的,也说得过去。而“正常人”,似乎不必跟自己过不去,没事儿歇歇不好吗?所以,那么多的人就原谅了自己,要么在走出青葱岁月后,就收山了,不玩体育了;要么自觉年龄没到必须锻炼的那么老,不用靠体育活动撑局面也能活着。于是,大多数人,就只是在忙忙碌碌地干工作,奔波劳碌,忙着挣钱糊口,虽身心俱疲却总在逃避体育锻炼。

  其实,体育的核心精神,是为人提供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练个健康的身体那么简单。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就是积极人生的首要因素。常年坚持参与体育活动,人的心理愉悦感会比不爱参加体育锻炼强很多,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也要强于一般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征服自己是第一要务,而只有征服了自己,你才能获得更大的快乐。而体育,就是可以提供快乐动力的重要源泉。它对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对于人生态度的改变,都有着非凡的奇妙效果。

  当每个个体生命质量提高了,心灵充实了,那么他所处的群体就会更有凝聚力,更有活力,更容易形成群体共识,进而会促进社会更加成熟,更有行动力。

  这种效应,我们可以称之为体育的“心灵激励效应”和“快乐传递效应”,每个人,其实都可以从中获取精神的欣快感,获得成功感。即便如老年人,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恐怕也不仅是活动筋骨那么简单,而一定是享受其间,才有长久的参与动力。就像有那么多老年人挑战马拉松那样,那其实是一种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是在向个体生命极限挑战的同时,也在为人类的群体价值做着个体生命价值的贡献。他们个人快乐了,那整个社会一定会从中受益。

  对于一般人而言,马拉松比赛就好比登天,能够跑下来的,就都不是一般人。然而,就是有那么多的人,却不想只做“一般”人。看看这世界上,竟然有些年龄足以做我们的爷爷奶奶的人,敢于挑战全程马拉松。曾经有一位美国老太太戈莱蒂斯· 布瑞尔,在她92岁时,参加了夏威夷檀香山马拉松赛,用时9小时53分。还有一位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92岁的老太太,名叫哈丽雅特·汤普森,更是好生了得,她参加了2014年6月3日举办的圣地亚哥马拉松赛,全程用时7小时7分42秒,而她还是一位癌症缠身十年的病人!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这世界上参加马拉松赛年龄最大的人,竟然有100岁了!2011年10月,一位印度裔英国人辛格,以百岁高龄参加了加拿大多伦多海滨马拉松赛,全程用时8小时25分16秒,是那天参赛选手中,第3850个完成比赛的,在他身后,还有5位选手,这百岁老人,竟不是最有一名,而他的年龄肯定是最大的!这几位已经很老很老的人,其敢于挑战生命极限的行为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体生命的生物体含义,而是在社会价值层面,对人类的更深刻的精神价值,进行了最好的诠释。而且,在人们为他们喝彩时,他们的精神示范性意义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播,这种精神,会激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就是体育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深入人心的结果。

  我们看了那么多的人间壮举,常常会感叹人家是怎样做到的。但其实,壮举对于具体的实施者而言,只是做到了坚持。体育文化的精神,除却口号宣传,大力倡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它真正地化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认知的价值尺度。这样才能形成恒久坚持的动力,才会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艰辛和困难。就是那位92岁的戈莱蒂斯· 布瑞尔老太太,在其一生中有过非常多样的挑战尝试,她做过飞机驾驶员,也去登过大山,做过穿越大沙漠的壮举,当过马术师。参与马拉松赛,只算是她的一次新尝试,这样的人生态度,真的是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的戈莱蒂斯· 布瑞尔说,其健康长寿的秘诀是,走出家门去参与户外运动就足够了,这样才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实,对于她而言,生命的长度意义已不那么重要,而生命的厚度和力度才更重要。

  而那位百岁辛格老人,是从89岁始进行长跑锻炼的,而且强度不低,每天都要跑10英里以上。他说,要“感激你所拥有的一切,远离情绪消极的人,保持微笑,坚持跑步”。他们的人生,就胜在“坚持”二字。

  既然体育的生命意义那么重要,那就行动起来吧,何时开始,都不算晚。让体育文化精神深入人心,让体育成为你生命决不能缺少的因素,这样,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会伴随你的一生,这可能就是体育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