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作文热点: 体育与健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精准扶贫脱贫(共13页
如果说,2019年高考语文最热主题是“劳动教育”“劳动精神”,那么到了2020年,在大疫来袭之际,“身体健康”、“爱惜生命”,成为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重要内容,“健康至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体育与健康”主题应当是2020年高考需要关注的主题。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家好!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此次论坛。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青少年体育”话题的主体,我虽是在此抒发一己之见,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听见高三学生共同的心声。
少年何以强,体育强国目标逐步推进的背景之下,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少年之强离不开体魄之强,青少年体育是筑就少年强健体魄的重要一环。我认为,体育不仅是对我们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对我们精神品质的磨练;不仅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利于社会的长足进步。“欲有强健之国格,必先有强健之人格,强健之体魄。”青少年的体育不能缺席,正因青少年体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是牵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然而,就我亲身感受而言,当下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并不乐观。进入高三,书山学海的学业任务迫使运动时间“让位靠边”,体育课从频频被占到最终取消,让回忆中田径场上风驰电掣的身影成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奢望。出于安全考虑,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在校园中逐渐消失,天台球场上没有了扣篮的矫健身姿,绿茵场上没有了射门进球的欢呼,运动会上再也见不到长跑健儿浸满汗水的笑容。更何况,疫情期间连续的网课,加重了视力的负担,居家隔离缺乏运动空间,带来了“髀肉复生”的尴尬,在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之下,这样的境况只会让青少年的体育的形势日益严峻。
我能够理解并共情家长老师的担忧与关切,我也明白学校面对高三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时的苦衷。但是,青少年的体育重要性不容忽视,体育强国建设的步调决不能让青少年落后。因此,我仍然希望在此发出这一份呼吁与倡言。为了少年体魄之强,精神之强,人格之强,我们能做些什么?作为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运动,乐于锻炼,不让电子产品侵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让学业压力成为不愿活动的借口。对于家长,老师与学校,请你们相信我们,支持我们,让我们在动静兼备,劳逸结合的调合之中更加高效地学习,而对于社会各界,青少年体育的现状需要大家共同关注,持续推进,为青少年强身健体提供更积极的支持与更良好的环境。
方才朱女士的发言,让我回想起与同学们一同观看女排比赛视频的时光,十连胜的消息传来,我们为女排的光荣而欢呼,为女排的付出而感动,为国家竞技体育的辉煌而心绪激荡。我们也盼望着,不久之后的将来,少年体育的步调跟上体育强国的步伐,我们以同怀体育强国的梦想,同创体育强国的荣光,以强健之体魄共筑我强健之中国。
标题“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采用“1+1”的形式,表明了“少年强”和“强国”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点明发言背景和发言者身份。第二段阐述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论述了青少年的强健体魄和人格,与强健之国格、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关系,切合“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的主题。第三段结合亲身感受分析了学生体育锻炼不如人意的现状。第四段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呼吁与倡议,希望重视和加强体育锻炼,为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段联系朱女士的发言,再次强调“以强健之体魄,共筑我强健之中国”的希望与决心。
文章结合材料和个会,重点分析了“少年何以强”,即如何解决问题,符合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与目的。分析了“少年强”和“国强”之间的关系,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高度。本次作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侧重分析为什么要加强体育锻炼,忽视举办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抓住了命题意图,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生动,有真情实感。书写美观。
听完朱女士的演讲,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为中国女排取得的辉煌而自豪,同时也充满了对新一代少年健将的希冀。但我在最近的采访中却发现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并不乐观,许多学校也存在一些轻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对此,我的观点是:强健青春之体,澎湃少年之心!
近期,我采访了一些中学的体育老师,他们反映有时考试,拖堂或讲座常常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孩子们的运动也大多十分被动,家长和校方也总因过度担心不让学生们接触强度稍高的体育项目,这些现象显示体育锻炼的不受重视。教育部门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少年们也不应忘记强身健体。校方也应保障学生的额定体育时长,家长需多配合鼓励。
曾说,身体是的本钱。学习与成长也需要一副强壮的体格,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在学校晕倒,呕吐过的?这么多呀,对你们来说,生病不仅意味着身体不适,还意味着学业受到影响,运动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更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比如晨跑,就能让人精神充沛,思维敏捷。
毋庸置疑,运动能锻炼人的意志力,老实说,学生时代的我也不热爱体育锻炼,但后,我发现运动有太多太多好处,我开始接触马拉松、高尔夫、网球,甚至成为一名体育专栏记者,我想告诉大家,运动不仅能改善一个人的形象,更能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马拉松的坚持,篮球的团队协作,台球的耐心等等,都是我们在手足伸展,头脑运转中的心灵的塑造。
当然,培养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例如校方开展更有趣,参与度更高的运动项目,家长老师共同参加,谋划;学生们自组小组,在彼此的陪伴中健身等。近期疫情中的网络体育课就是非常棒的例子。
体育强国,少年以强健体魄为强,以刚毅之心强,在此,希望所有的中国孩子,强健青春之体,澎湃少年之心!
本文的题目采用对称式结构,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形式上的美感;关键词“强健”“少年”贴合论坛的主题,表明了写作内容与体育、少年、健康有关,内容上与写作的大方向保持一致。
文章主体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首先从记者视角阐述了学校和家长在观念和行为上对学生体育运动的轻视,并针对此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学校要保障运动时间,家长要配合和鼓励。接着从学生的身体状态并结合自身体验,分析了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最后向校方、家长、学生提出加强体育运动的建议,并升华主旨:体育强国,少年以强健体魄强,以刚毅之心强。
本文的写作身份明确,符合记者的职业特征。有较强的场景感和对话感,如开头表明自己的发言是在朱女士的讲话之后有感而发,讲话时和学生有互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学生交流等。语言有对话的亲切感,表达流畅,书写美观。
不足:一是对“何以强国”的论述不够丰富,对“少年强”和“国强”之间的内在联系只点到为止,缺少深入分析;二是“青春之体强健,成长之路顺畅”“少年之心澎湃,精神之心刚毅”,这两句话单独成段,显得突兀,不如去掉,文章更流畅。
大家好!我是一位学生家长。很荣幸,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论坛中,我能代表万千与我一般的学生家长在此发言。我的发言是:让少年回归少年。
我的孩子,是一名初中生,像千万初中生一样,他的体育课在数理化中度过,我看着他从一位一年进不到三次医院的大小伙子,到如今三天两头便感冒,我无奈,心痛,却又毫无办法;我心痛于自家孩子体质的下降;心痛于不时爆出的学生猝死的新闻;可是阻止一切的源头—体育,却迟迟不被放在显眼之位。我想要我的孩子在绿茵地上放肆奔跑;想要每一个如他大小的少年,有着属于少年的精神及活力。“体者,生之本也。”少年是正待起航的船舟,拥有绚丽而又盈满光亮的未来;而一份好的体魄,是所有未来实现的根本。少年人本就健壮带着朴面的生机与活力,让少年回归少年的体魄,让少年重又带上他们的专属状态,是我作为一名母亲,最期盼看到的将来。
“春风策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拥有着无限可能,集了千万希望的少年,正当是这样意气风发,携着欢乐与恣意的。可我却看到了青少年率的逐年上升,看到了频频上社会新闻的学生跳楼;我惊讶,更是深切的惋惜与哀痛。被囿于考试高楼的孩子逐渐变得麻木,变得脆弱,他们把分数,成绩看得似自己全部般重要;升学,考试的压力一层又一层的叠加,他们需要放松,需要释放。而体育,是他们最有效而又最直接的方法。在跑道上汗水蒸发着难过与失落;在蓝球场边更是不同少年青春的碰撞。我想要我的孩子在该无忧无虑的年记,学会去无忧无虑,为自己而活;在该挥洒汗水的地方痛快汗漓的任意玩闹。体育课不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在活动中收获的友情;在篮球架,足球门旁感受到的队友的陪伴鼓励;在每一次摔倒后抹净汗水的再次站起;在羽毛球网前体会到的公平竞技,合作双打;一点一滴都会注入孩子的心中,塑造完整的他,重燃少年热血。
我想要我的孩子,是一个完整的少年,而不是一个只知学业的人;想要他用属于少年的健壮,勇敢,去他的未来里闯荡;少年强,国以强;而只有当少年回归少年,这个国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谈强国。我相信千万家长也与我一样,想在孩子脸上见到青春朝气而打造的明亮澄澈的双眼及对未来的希望。这是我们都希望的未来。
本文以家长的口吻,寄予了“让少年回归少年”的热切期盼。本文以“让少年回归少年”为中心论点,首先指出了当下青少年极度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堪忧等问题,再以“我想要我的孩子……”的排比句式提出建议。语言丰富,极有画面感。
大家好,我是林先生。众所周知,我国的运动健儿在国际大赛上屡获佳绩,但体育在民间却不受重视,许多中小学体育课被取消,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连年下滑。体育可以强国,对于我们个人与国家都有非凡意义。做为一个体育专栏记者,两个孩子的父亲,曾经热爱体育的学生,我向大家分享我对体育的看法。
许多的家长朋友总担心,体育锻炼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常常将“玩”与锻炼挂钩,事实上体音锻炼并不只是娱乐,它也是一堂课。国际奥委会曾说过,体育教会我在规则中取胜,也教会我们有尊严的失败,这是体育最大的魅力。体育倡导公平,竞争,积极,和平。相信每位热爱篮球的少年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时,都会在耳边响起科比的名言,总会有人成为冠军的,这个人为什么不能是我?这是对意识形态的树立。可以挑战篮球技术的极限,怎会做不到去挑战成绩极限?可以顶着困倦早起练球,又怎需要担心不会早起学习呢?体育让我们充满干劲,积极面对生活。
许多高三的同学每天都在面对来自高考的压力,学习难免会让人焦虑,烦躁。快乐的学习效率才高,而长跑时大脑分泌的快乐因子多巴胺跟我们谈相同时间的恋爱数量是相近的,体育锻炼为我们带来快乐,可以让我们持续高效的学习。与此同时,它也在强健我们的身体。身体是的本钱,倘若生病落下了课程想要赶上,花费的时间会更多。倘若高考时生病,十年的努力式许都将前功尽弃。体育可以让我们充满,乐观健康的迎接挑战。
国务院不久前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的中国需要每一个公民每一位市民的努力,营造良好体育氛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努力。健康中国不仅是让中国人身体健康,更是希望中国人在运动中获得心理上的健康。少年强则国家强,每一位少年若都能不畏困难,充满,体魄强健,敢于挑战,国家的强大,计日以待。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不谋而合。热爱体育运动是一件小事,我们正以渺小启程,将以伟大结束!
少年以体健心,将以体强国。我们正站在伟大道路上,正如耐克最知名的广告语一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just doit.。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采取分层论证的方式,每个段落针对不同的主体进行说服论证。首先针对家长层面,指出家长担忧的问题,再将体育锻炼的好处一一摆出,得出“体育让我们充满干劲,积极面对生活”的结论,说服家长。其次针对学生层面,指出学生担忧的问题,接着以锻炼的好处说服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发出呼吁号召。但是本文的论据不够充分,有力。若是能够举出几个典型论据,会更有说服力。
为何有此疑问?众所周知,中国早以摆脱东亚病夫”之名,这与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多次批示青年注重身体锻炼,小平同志时期更是提出体育强目的口号……但如今,我们遗撼地看到,与政府的努力相背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注重体育的年轻人少了,人们体育素质也在持续下滑。
这是一个可怕的事情,须知体育强国家强,张伯获先生作为北洋水师覆亡的见证者,余生都在宣扬奥运精神和体育强目,他深切地认识到身体素质不如别人可能带来一个民族的堕落和灾祸,而少年的体育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少年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和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先生作《少年中国说》指出少年强则国强,五四的星星之火也正由青年点燃,这个问题不得不重视,少年必须强。
亲爱的教育者和市民朋友们,请收起你们的功利之心,为了孩子和国家长远发展,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吧!身体是的本钱,这句教海一直深流传世间却鲜有人重视,文化固然重要,但身体是文化之支撑,若是本末倒置,占用体育课,没有强健的体魄恐难以支撑高强度的学习、积淀。没有这些基石,想成就学术的高楼大厦恐也不那么容易吧!
亲爱的家长们,请收起你们的溺爱,让孩子无忧无愁地玩耍吧!我深知一孩政策曾推行多年,你们都将唯一的孩于视为掌上明珠,容不得半点风雨侵扰。恰当的监管防护是必须的,不能让孩子涉险,但过度的溺爱会适得其反。温室的花朵一旦离开庇护便“受不住自然社会的风吹日晒而枯萎,而生长在室外只是防止重大危险的花儿却不那么娇能坚挺到最后。请让孩子强身健体,让项目回归体育运动会。体育固然有危险,但不锻炼更非长久之计,纵然,护得一时亦不一定能护一世,切记!
亲爱的孩子们,请收起你们的娱乐设备,在体育中获得快乐吧,沉湎娱乐令人麻目,失却上进之心还将你们身体拖垮,过度娱乐代价太大,不值得。请听叔叔一言,体育中的快乐
更真实更美好,为了你们身体健康和将来能有美好前途,叔叔希望你们增强体质,在力量、速度、耐力提升中收获快乐!
少年强,国才强,少年体育强,国宁民才有伟大复兴的希望。很高兴看到政府强基计划”对青年体育的推动,也更希望看到更多主体关注并参与到体青强国上来,只有汇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供助推少年体育强。少年何以强体育!各方当助力!
本文紧扣作文材料,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地解读材料,有效地分析“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这一核心问题。
本文中心突出,说理逻辑清晰。考生针对“少年何以强”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论述,从度说理论证。文章主体部分首先以本次论坛的主题切入,引出作文材料中涉及的目前青少年体育存在的问题,让后文的分析论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然后简要阐明少年之身体素质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紧接着从教育者、学生家长、学生本人三个层面重点分析了目前体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呼吁各方“助力”让少年强起来。最后再次强调少年强国才强,少年强各方当助力。文章较好的体现了考生的思维广度,也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本文能够出色地完成所有的任务指令。写作者身份明确,“作为一名资深体育专栏记者”“据我多年的经验”等很好的体现了写作者的身份特点。主体部分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与教育者、家长、学生沟通,写作对象感强,写作情境真实。文章既能言及考生个人对材料的认识和思考,又能提出希望和具体可行的建议,内容丰富充实,语言简洁流畅。
不足:“一名资深体育专栏记者”的身份特征在关键内容中体现不够,身份具有可替代性;“少年何以强”这一关键问题中“何以”的分析还不够突出;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
请大家跟我来回忆一番: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榜榜首的辉煌,中国乒乓球队在领奖台上扬起三面五星红旗;世界杯上女排姑娘们战无不胜、无往不利,以全胜战绩捧回冠军奖杯......我们的中国在竞技体育的最高舞台上已经有逐鹿争锋之力,是实打实的竞技体育强国。
然而倘若把眼光放宽放远呢?当我们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未来的花朵们——我们青少年们,一则一则令人无奈的新闻占据了我们的视线;比之昔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多项指标与十年、三十年前对比产生明显下滑;学习的压力与负担挤占了体育课堂的时间;电子产品的应用让孩子们少有欣喜于自然运动的机会,美食、饮料的丰富造就了更多的“小胖墩”;家长的呵护使高强度体育项目锻炼日益减少......作为高三学子,我也亲身领会到,想要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挤出大块时间进行纯粹的锻炼,的确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
即使我们面临着这样多的困难和外界条件的干扰,体育仍然应该排除诸多困难而进行。“体育强国”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七十年不改的国策,无论是五十年代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提升人民的体魄的需要,还是二十一世纪推动“全民健身”,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麦田里新冒芽的麦穗,是奔涌着的“后浪”。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唯有我们建构起体育强校,强社会,才能建设体育强国。
以我,一名高三学子而言,体育运动挥汗如雨,带来的是纯粹的快乐,解放的是肩上的重压,就我及我的同学们的经历而言,体育运动不必与高端的运动场馆、精巧的运动器械紧密挂钩,它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只毽球的传递可以带来欢声笑语,一双跑鞋和公园绿道的搭配便可以激发内心深处对运动的热爱,一双乒乓球拍、一条跳绳、一个排球......推进体育运动阻碍虽多,但跑、跳、动本是孩子的天性,只要加以引导,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我相信阳光下会有更多享受着的、跃动的步伐。
希望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朋友们,都能领略到流下汗水的单纯的快乐,拥有强壮而健康的体魄。希望我们的新一代能共同筑就全民的体育强国!
本文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文章先写“体育强国”,再写“青少年体质下降”,最后写“何以强”——为何要提高青少年体质和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这是一个紧贴命题的思路,最容易构思成文,也最容易切合题意。
文章用一个文段略写“体育强国”,明确了讨论问题的背景,之后立刻进入“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写作。这两部分都是相对略写的内容。“何以强”是本文详写的部分。考生把“体育强国”和“提高青少年体质”联系起来,谈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解决了“为何要提高青少年体质”的问题,然后解决“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的问题。“为何要提高青少年体质”部分谈“青少年与国家”的关系,体现了文章的高度,是文章的增分点。
本文以学生身份写作,身份感清晰。“作为高三学生,我也亲身领会到……”“以我,一名高三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的身份感。
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场感。除格式语言之外,在行文中也有所体现。如“请大家跟我来回忆一番”“当我们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的未来,花朵们”等等。
本文内容丰富,排比手法突出,语言有个性特点,有文采。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麦田里新冒芽的麦穗,是奔涌着的‘后浪’”。
不足:1.“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强调的是个人的体育锻炼,偏离了题目中的“校园体育”。2.现场感不够强。如原文第三段首句“倘若把目光放宽方远些”,可以改为“倘若我们把目光放宽放远些”。这样就和上一段首句“请大家跟我来回忆一番”呼应,强化现场感。
近年来,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体育强国。但令人痛心的是,中国青少年的体育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屡有发生。中小学生的体质有所下降。我们都知道—“青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体育发展值得社会关注,从“体育强国”到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大国”,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体育运动并非毫无意义的消遣,它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并非学习成绩的敌人,而是与其相伴而行的挚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体育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想要成为体育大国,绝非是少数人的拔尖能完成的,它需要全民的参与。而这第一步要完成的便是思想的转变。
长久以来,选择人才唯成绩,学校因此促使学生一心学习,家长成为“帮凶”的核心循环一直上演着,学生的运动时间并不由自己掌控,被剥夺殆尽,这使得体质下降几乎成为必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若无学校政府配合之下的“体育之魂”,又何谈青少年体育强国的心呢?这诚引起政府学校家长的深思,打破恶性循环,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体育环境。
最后我想对本次讲话的主体,青年学生们说,希望你们负压前行,热爱体育,担起建设体育强国的重担。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是伟大哲人尼采的呐喊。也是每个时代,每个人共同的呐喊。纵使你们身处在一个不那么注重体育的环境中,也要努力去克服它。你们身上有着最珍贵的东西,那便是“生力”。也许就是抓紧课后半小时去跑跑步,利用体育课去打打球,“知其善而孜孜求之”,便是所谓生力。
这是我作为一名体育系专栏记者的社会视角,我衷心希望能见到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正如上面所说的,要想从体育强国迈向体育大国,我们依旧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共同努力,从青年人中小学生开始,打造一个运动体育大国吧。
首先标题扣住“体育强国”题眼。开头点明记者身份和发言主题。第二段指出竞技强国和中国青少年体育现状的冲突,引发“中国由体育强国到体育大国任重道远”的思考。接着考生从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转变旧有思想,体育运动很重要,需要全民参与运动;二是需要政府、学校、家长等协同合作;三是青少年要负压前行,热爱体育。最后以一个体育栏目记者身份再次强调青年运动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全文结合材料,中心突出,重心在写如何做才能“少年强”,扣住少年和体育强国的关系,符合记者身份,代入感强,有情境意识。
不足:命题者强调的是“体育强国”,不要自己再生造一个“体育大国”的概念;要认识到现在我们已经是竞技体育强国,但是不是体育强国;三种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再落实具体些,更有说服力;记者身份体现再明显一些;结尾不需要落款和日期,格式扣1分。
大家好,我是林先生,是一名体育专栏记者。私以为我的职业与经历十分符合今日“体育强国”的主题,故我想在此结合我之所见浅谈我的观点,正如我今日发言的题目《强健体魄铸少年精神》。
自去年以来,体育专栏热点层出不穷,我有幸亲见这些事件中的感人一瞬:2019年12月29日,中国女排在排球锦标赛中勇夺第十一冠,成功奏响国歌。与此同时,我犹记起家中最下面一沓的报纸上印着郎平教练的十年前的宣言:“我们每一场比赛的目标都是升国旗!”;2019年底中国登山极限挑战队再攀高峰,十七人联手共创世界极限登山记录;最忘不了还是中国女篮赛前的鼓励呐喊:“当一个人站出来的时候是勇敢,当一群人站出来时是担当,出现在赛场上就是最大的意义。”......
于是,我将女排场上奋力救球中的家国情怀刻入心底,将山峰顶端苍白的脸庞与汗水里的攻坚克难铸进脑海,将承载体温的那个篮球珍藏在记忆的深处,写上“团结合作,勇于担当”。这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名为“体育”的有力载体上熠熠生辉,展现出惊心动魄的力量与难以想象的价值,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其中的品质,更何况承载中国希望的各位少年?故我想,体育是助铸少年精神的强大力量。
或许有人觉得,这些离我太远了,我不需要体育。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注重体育锻炼,在我国,体育课被更名不足为奇,运动项目因高强度被移除也是习以为常,可是你们大错特错。
中国早已成为体育大国,体育的发展与中国少年的进步有莫大的关系。疫情尚未大捷,其中著名的院士终南山在多年前的报道中曾评价体育给人的三大财富:培养团结合作能力、培养竞争精神,培养高效率。可见抛开“高攀”的品质,强健体魄也对少年人成长有莫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竞争力。而早在上世纪,就表示在拥有精明的头脑前“必先野蛮其体魄”。可见我们非但不能对体育稍有轻视,还要更加看重,像抢占体育课,移除不合理的运动项目更是万万不可取!
学生们,家长们,看到多年来连续下降的青少年体质指标,是时候将潜在的担忧化为迫切的行动;广大市民们,是时候反思我们对待体育的态度与强健体魄的重要性。唯有大家的重视才能让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发展得到实际的帮助!
本文思路清晰。主体部分的第二段、第三段从一名体育专栏记者的角度列举了当下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种种现象,阐述了体育在当下中国的重大意义,很好的的照应了作文材料中“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为后问的论述提供了背景。接着话题一转,联系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实论述体育之于青少年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希望,提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写作任务完成好。文章结合材料中涉及的谈话背景和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有说服力。对话召力兼具,作者始终具有强烈的身份意识,能够契合体育专栏记者的身份与论坛发言的文体特征,与预设的听众进行平和、得体而深入的思想交流,语言有文采,有温度,感染力强。
不足:前文关于体育强国的内容分析多,后文针对当育存在的问题的论述,尤其是“少年何以强”的分析不够,重点不突出。
1. 2018年,领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4.2019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指导未来十余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文件。
7.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8.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
11.我们希望把人们培养成生活上强有力的、能耐劳苦的和积极的人。因而我认为体育在学校中应占较大的地位,这不是口中说说而已,而且事实上如此。——加里宁
15.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列夫·托尔斯泰
▲在2018年9月10日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18年11月,教育部明确提出:体育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体育作业、体育考试都要有。将体育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8年12月,在GSE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央视新闻中心评论员白岩松发表主题为“教育与更全面的人”的演讲,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引得现场一众好评。他提出要有新的劳动概念,2019全国一卷作文主题就是“劳动”。在他看来,体育远比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更重要。体育重在“育”,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下一代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也在于如何体面且有尊严地输。
▲2019年推出健康中国行动,十五大行动,其中有一项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而对学校方的具体规定中有一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
一直以来,体育课就是中小学课堂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文化课的老师经常缩减体育课时间,以期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这样做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效果似乎不太明显,但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明显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2013年11月,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常常围绕社会热点,紧跟时代主题。而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我们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关于这方面的素材我们必须认真准备,重点掌握。
重在“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脱贫攻坚战寄托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浸润着中国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沉情怀。乡村兴则国家兴。要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乡村振兴刻不容缓。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奋斗姿态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不负好春光,功到秋华实。汗水孕育果实,辛劳换来收获,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40年的接续奋斗,让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只有奋斗一个路径。
乡村振兴绝不是指粮食丰收或村容村貌等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要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效果,光是扶贫还不够,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既要改善经济和生产生活条件,还要加强科技、教育等长期性的投入和改变。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容易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缺乏知识、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必须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
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一些不良习俗和落后观念。比如海南组建10支“脱贫攻坚文艺轻骑队”深入重点贫困村,用琼剧、山歌、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
2.党的以来,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4. 7年多来,280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70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用生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在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中,有大学教授、县委、县长,也有乡镇干部、驻村、大学生村官、乡村医生、退伍老兵……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新时代党人的精神丰碑。
黄文秀,女,壮族,1989年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201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
2018年,她主动请缨到贫困山村担任驻村。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当地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村里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她在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因惦记村里的抗洪工作,在看望完刚做手术的父亲后,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0岁。
评价她:“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李保国,1958年出生于河北武邑县,1981年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现河北农业大学),并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因为学校要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此后35年间,李保国扎根于太行山区,致力于经济林培育和山区治理,先后取得科研成果28项。
他为山区农民举办培训班800多次,先后培训9万多人。他一手打造了“浆水”牌板栗、“富岗”牌苹果和“绿岭”牌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他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因此,人们把他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多年的山区生活之后,李保国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黝黑的脸盘下挂着几撮胡子,站在村民中间,陌生人很难看出他是一位知名教授。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主持了山区苹果、核桃等3个项目的验收会,第二天,他因过度疲劳而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
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李保国无愧于“人民楷模”这个光荣的称号。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玉米粒),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民谣曾是黄大发所在山村的真实生活写照。贫穷的最主要原因是——缺水。全村老少常年守着一口水井排队挑水,地里不敢种水稻,只能以耐旱的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黄大发任支书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山修渠。此后30余年,他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10公里,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通水后,黄大发又马不停蹄地带领群众“坡地改梯田”,稻田面积增长了三倍,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进而又逐步实现了修学校、通路、通电的梦想。曾经偏远、落后的小山村,一步步变成了富足、宜居的现代化乡村。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儿时高德荣的梦想与所有大山的孩子梦想一样,总想走出大山。几番寒窗苦读后,他终于跳出了农门,当上了干部。他成了乡亲们的骄傲、同伴们羡慕的“宠儿”,当时他工作的怒江州民族师范学校还准备送他去云南大学深造,然而,乡亲们的贫困总让这位土生土长的独龙青年放心不下婉拒了校长和同事的善意挽留,执意要求调回独龙江。1979年,他回到了那一方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高德荣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族人的命运,他立志要改变整个民族集体为文盲的历史和现状。当时的家乡依然那么穷,孩子依旧那样苦,连温饱都是个大问题,他既当老师又做保姆,很多人都为他放弃大好的前程而惋惜,他说:“我受党的培养,读了书、明了理,独龙江需要我,所以我就回来了。”他说得那么干脆,做得那么漂亮。
独龙族对路的渴望程度可能超过其他所有民族。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龙江仍没有一寸公路,独龙族依然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民族。每年大雪封山半年期间,独龙江就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独龙族人过着“过江靠溜索、出门走天路”的艰辛生活。高德荣为了这条“挂”在悬崖上的“天路”费尽了心、跑弯了腿。为了这条“天路”,他总是“厚着脸皮壮着胆”上省城、进北京,多方呼吁筹措资金。2003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高德荣斗胆向总理“要路”:“总理,我来自独龙江,请您给我们修两条路,请来独龙寨做客。”高德荣的临时“要路”动议,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
1999年9月9日,独龙江公(土)路全线贯通,独龙江人背马驮的历史宣告结束。2014年4月11日,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全线贯通,独龙族人民从此告别半年大雪封山的历史,独龙族真正成为我国最后通车的一个民族。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高德荣时常挂在嘴边,也落实在行动上。“你不干,路就在天上;你干了,路就在脚下。如今,独龙江乡1000余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新房,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遍地开花,4G网络、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到全乡,6个行政村全部通柏油路,大病保险全覆盖……
“全面小康,独龙族没有掉队!”高德荣说。2018年底,云南贡山传来喜讯:在党和国家关怀扶持、社会各界倾力相助下,独龙族宣告整族脱贫,告别延续千年的贫困命运。在这背后,为改善独龙族生产生活条件而长期奔波的“老县长”高德荣功不可没。
4.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
5.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汔:读qì,接近。老百姓太劳苦,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忧济:忧虑救济;元元:百姓。意谓高尚的人不自私自利,他所担忧的是人民大众。)
10.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通达事理的人什么事都能做,可以为关爱苍生而忘记自己的利益。)
12.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唐•白居易(四垠:四边。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百姓们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1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板桥(在衙署里躺卧休息,听到窗外清风吹动着竹子,好像是贫苦老百姓的呜咽之声;我们只是小小的州县官,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14.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对百姓的关心愈深切,为他们考虑得就愈周密。)
15.身为野老已无责,路见流民终动心。——宋•陆游(我现在成了普通的老百姓,已经没有什么责任了,然而一见到路上流浪的饥民,仍然要心生同情。)
16.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明•郭登(只要四海都歌舞升平、安居乐业,我在甘州纵使清贫也是快乐的。)
1.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只要自强而不息、自立而不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就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
2.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3.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更是一场不能输的战斗。近14亿同胞众志成城,正共同用努力拼搏铸就脱贫攻坚胜利的倒计时,也望眼欲穿,等待着喜讯的降临。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华夏大地的殷切追求,也终究会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
4.脱贫攻坚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2020年脱贫攻坚战成功收官之后,等待我们的还有新一轮的“脱贫攻坚”。只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我们就永不停歇,继续朝着人民的美好向往前进。
5.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回答了“谁能使中国长治久安”。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贡献了减贫脱贫的中国智慧。
6.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到紧要关头、任务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
7.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变的是内心的执着和坚定。旌旗猎猎、击鼓催征,需要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行动。历史已经铸就,历史正在创造,历史将铭记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与坚毅。行动起来,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最糟糕的贫困, 莫过于智力贫乏。
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位扶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望他靠养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
所以,“扶贫=扶志+扶智”,物质上的“扶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志”和“扶智”才是关键。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将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敦煌石窟。1963年,北大毕业后的樊锦诗,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她还推动立法和制定莫高窟总体保护规划,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来规范敦煌保护。
2019年,她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勋章和最美奋斗者称号。81岁的樊锦诗一直还在为敦煌忙碌着......
【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员们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处与大火搏斗。因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干部群众不幸壮烈牺牲。
痛失患难与共的战友兄弟,一起出征却没能活着一起回家。大队营区的笑脸墙上,每一张年轻的脸庞都笑容灿烂。牺牲指战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为有牺牲多壮志,为国捐躯重如山。让我们向这些可爱可敬的扑火勇士致敬!
【颁奖词】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
顾方舟,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正式投产的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推广向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顾方舟借鉴中医制作丸剂的方法,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糖丸疫苗的诞生,是人类脊灰疫苗史上的点睛之笔,发病人数逐年递减,上百万的孩子免于残疾。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从1957年到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这条不平之路,顾方舟艰辛跋涉了44年。
2019年1月,顾方舟在生命最后留下两句话:“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43年前,浙江嘉兴人朱丽华因伤失明,受张海迪事迹所感动,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着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嘉兴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工作30余年,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
1991年嘉兴福利院为她安排了一处诊所让她经营,她招收徒弟一律免收学费,免费安排吃住,先后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职位。同时,她坚持做慈善,从1991年到2019年,朱丽华捐助的资金已达373万元,帮助了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她说:只有奉献才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颁奖词】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2018年11月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采集信息,一位退役老兵的物品震惊了现场所有人,红布包裹一层层打开,人们发现94岁的退役军人张富清,竟然是一位战功显赫的人民功臣。
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颁奖词】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尔。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1949年10月1日,濠江中学老校长杜岚在校园中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1947年,杜岚接任濠江中学校长,她始终坚持爱国教育,赢得澳门各界的敬重。她说“我们的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澳门回归祖国当天,87岁的杜岚放下拐杖亲手升起国旗。
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他从幼稚园开始对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将宪法和基本法纳入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尤端阳提议澳门的语文教材应该使用内地版本的教材,在他的努力下,濠江中学率先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他将爱国情怀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
【颁奖词】濠江上升起游子的梦,凌乱中的骨气、志气,归来后的元气、锐气,你们为它养成了浩然之气。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五星红旗下不灭的薪火,飘扬吧!这面旗留下澳门最美的记忆。
伍淑清,全国工商联副、香港企业家。伍淑清一家人爱国爱港,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在往返内地和香港3000余次中,她亲力亲为帮扶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成为乱港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2019年9月,伍淑清现身瑞士日内瓦联合国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在这次演讲中伍淑清揭露了香港的,指出极端者举着“”大旗,破坏公物,使用暴力对及市民造成身体伤害。
【颁奖词】四十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你说有些事必须做!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爱青年,更爱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
黄文秀是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硕士毕业生,面对精彩的世界,这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女孩作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总是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黄文秀驻村笔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颁奖词】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4年后,他申请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他还荣获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中国“友谊奖”、“厦门市荣誉市民”等称号。
2019年,潘维廉出版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领袖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颁奖词】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赢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颁奖词】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你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历程。奏国歌,升国旗,你们超越了体育,是国家的英雄。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2020作文热点: 体育与健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精准扶贫脱贫(共13页
如果说,2019年高考语文最热主题是“劳动教育”“劳动精神”,那么到了2020年,在大疫来袭之际,“身体健康”、“爱惜生命”,成为人们…
-
免费使用!长治市首批智能健身器材“亮相”
近日,长治市体育公园引进的一批智能健身器械正式开放使用,标志着长治市首批智能健身设施惊艳“亮相”,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多样化…
- VR技术在体育传播的运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 当代体育灌篮杂志订阅【2020年当代体育灌篮杂志订阅优惠】
- “运动促进健康——我和体育运动的故事”征文活动开启
- 科技赋能体育24小时健身触手可及
- 日渐成熟的VR体育 但总是那么不尽人意 I 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