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辉煌体育特稿:中国体育传媒的飞速跃进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体育专电(记者张寒、黄杰)不久前在一对媒体新人的结婚庆典上,身为婚礼主持人的中央电视台某体育解说员忽然对台下的亲朋好友说:“趁着两位新人换礼服的功夫,谁能掏出手机来看一眼,报一下NBA东部决赛的最新战况?”
这样的场景,即便放在五年前也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更早一些呢?也许,上岁数的人们,还能够回忆起围在收音机前或挤在一台黑白小电视机前收听和观看老女排比赛实况转播的情景……
过去的60年,中国体育传媒的变脸,用“翻天覆地”这四个字来形容最恰当不过。
2009年9月6日,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起的“五星论坛”上,来自中央和京沪两地多家媒体的资深媒体人与体育界的重量级嘉宾一起,探讨了新中国体育媒体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之路。席间,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发表了题为《新中国体育宣传60年》的专题演讲,指出:“体育媒体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把发展体育事业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与体育事业相辅相成的体育新闻传播也随之“动”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6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就对北京人民体育大会作了报道,揭开了新中国体育宣传事业的“大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之后较长一段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匮乏、文化生活也不够丰富,体育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报纸和广播成为当时唤醒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热情的重要传播工具。
1950年7月,《新体育》杂志创刊,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本体育杂志;1954年,第一家体育专业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成立;1957年,第一份英文体育期刊——《中国体育》创刊;1958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张《体育报》正式创刊,后改名为《中国体育报》,至今仍是全国唯一报道体育新闻的专业性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51年12月开设了每天定时播放的广播体操节目。1955年,该台开设了体育专题节目《体育夜话》。体育新闻在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对外广播的常态性内容。
195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体育实况转播,并在此后转播了历届全运会和诸多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而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全面报道国内外体育新闻,在资讯传播欠发达的时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体育传媒不过从襁褓婴儿成长为垂髫孩童,与近30多年的飞跃发展不可同日而语。
1979年,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新中国的体育传媒也在这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夺得了15枚奥运金牌,许海峰更为中国夺得有史以来的首枚奥运会金牌,中国女排则将第一枚奥运会团体项目金牌收入囊中……新华社关于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中英文快讯全球首发,是中国体育传媒界值得铭记的事件。
改革开放带来了体育事业的大繁荣,也为中国体育传媒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全国大部分媒体正是在这段时期纷纷建立了独立的体育报道部门,并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1984年,中央媒体和沪粤两地媒体的40多名记者采访了当年的洛杉矶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采访的记者人数已经超过了50人。
其实早在这之前,新华社在1974年就派出近30人前去采访德黑兰亚运会,这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派记者出国采访体育赛事。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体育报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繁荣景象。据统计,当时全国出版的各种体育专业报纸有30种左右。截至1988年,我国体育类报刊达80余家。
体育媒体的逐渐兴盛,离不开体育记者队伍的壮大。中国体育记者协会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于北京和广州举办了全国体育记者讲习班。上海体育学院则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体育新闻专业,培养专业体育新闻人才。
穿飞跃鞋、跑土操场长大的那一代人,在和木地板上打篮球的“80后”们体坛论道时,难免有这样或那样基于思维模式而产生的意见分歧,然而回顾各自的体育迷生涯,他们往往能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找到交集点,那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波强似一波的体育资讯“大爆炸”所带来的震撼。
“我永远记得1994年世界杯上巴乔射失点球之后那凝固了一般的身影,”供职于国内某电视体育频道的女孩这样回忆她成为一名足球迷的初衷。
那是一个让体育迷们热血沸腾的年代。酝酿有时的中国足球甲A联赛在这一年迈出了中国体育职业化的第一步,打开了中国体育职业联赛的突破口。就是这个如今已更名为“中超”的甲A联赛,在1995年时曾出现北京球迷在先农坛体育场通宵排队买票、成都球迷甚至雇民工连夜排队购票的盛景。与此相对应的,是体育传媒业在短短的五六年内实现火箭升空式的飞跃。
国内大多数中央级报纸及省市报纸都在这前后开始设立体育专栏,近50家晚报设有体育专版,每逢重大赛事,各报还纷纷增加体育版面或推出体育特刊、专刊,都市报的涌现更使体育新闻一跃成为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并列的新闻品种,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战场。也是在1995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体育频道。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体育新闻传播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角色。依托于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力,“第四媒体”的先行者把自己的体育新闻频道变成了人们及时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渠道。而网络时效性、交互性强的特点也为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包括体育类报刊在内的纸质媒体开始寻求自己的另一件“数字化”外衣,众多体育类广播电视节目,也纷纷搬上了互联网。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体育是媒体吸引受众的三宝之一。”新浪网总编室总监曾祥雪每每回顾网站发展史时都不免感叹:“没有体育就没有新浪网。”1996年,当四通利方软件公司为了服务客户而开通技术服务网站时,谁也想不到这个小小的论坛会从体育BBS起步,逐渐将视角扩展到时政等新闻领域,最终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中文门户网站之一。
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全国体育报纸种类达到44种;而到2003年底,全国各地可收看的体育类频道也增至42个;新媒体的成长速度与惊人影响力更不容小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新媒体首次正式成为奥运会持权转播商。更令人感到鼓舞的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也已经在体育报道中崭露头角,本文首段描述的场景正成为中国体育迷生活中的常态。
从建国初的一报几刊到如今几乎每报必有体育版或体育专栏、体育类专业报刊遍地开花、互联网和手机报实现了体育资讯的即时播报,从广播独领三十余年到卫星体育频道24小时放送,互动式、点播式体育节目唾手可得,中国体育传媒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交相辉映,与人民生活大踏步迈向小康目标的进程水融。
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落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出了“无与伦比”的评语。
北京奥组委在总结中写到,评价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五大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媒体表现出的良好的氛围”,而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早就有言在先:“媒体是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最终评判者。”就北京奥运会而言,这场夏季奥运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媒体大战中,有10%的评判权掌握在2400名中国记者的手中。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国际奥委会分给中国媒体的注册记者名额只有40多个,平面媒体之外的电视广播等领域均无从谈起,宋世雄等著名体育解说员只能在香港借用当地电视台的直播讯号进行播报。
此后的16年里,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和悉尼的四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媒体的持证记者人数始终徘徊在百人之下,直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际奥委会授权新华社为东道主通讯社和国家摄影队后,借助东道主之利,中国体育媒体全方位参与到国际体育新闻竞争之中。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副总监张兴在梳理北京奥运会成功报道的背后故事时,谈起十二年前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刻骨铭心的遗憾。他回忆说,中国代表团入住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当时他们赶去奥运村排队领取入村采访的证件,但因为不了解奥运会的采访规程,他们没有事先申请这次活动的单边转播权,于是在自己国家的代表团入村升旗的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电视台在旁拍摄、采访。
而和他颇有同感的前央视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也在那届奥运会采访回国后提出:“要想报道好奥运会,一定要了解它的核心理念,自己要练兵。”
于是199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央视派出了100多人的报道阵容,开始了以奥运报道为标杆的实战操练。
正因为有了从那个起点开始的一系列努力,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一年多之后的今天,张兴才可以骄傲地说:“北京奥运会上,除了标准公共信号之外,我们还以自己的单边信号为观众提供了充分的现场报道,实现了我们对奥运会的全部报道设想,这一成果是我们以12年的不懈努力换来的。”
和央视体育频道一样,许许多多的中国体育传媒机构都在过去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里,以超乎常规的强度和速度付出着、努力着,不断追赶着早我们起步百余年的西方同行们,超越自己,以求无愧于国家和时代。
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的体育传媒还将持续发出中国的强音,去冲击世界的视网膜,去震撼世界的神经。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六十年辉煌体育特稿:中国体育传媒的飞速跃进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体育专电(记者张寒、黄杰)不久前在一对媒体新人的结婚庆典上,身为婚礼主持人的中央电视台某体育解说员忽然对台下…
-
中华武龙全国联盟2018-2021主要大事件回顾总结
2018年10月21日,在世界健康产业大会秘书长顾开元、常务副秘书长潘泳安的指导与见证下,中华武龙全国联盟应运而生,产生了8个委员…
- “互联网+体育用品”推动体育产业智能化发展
- 知行合一——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与改革的践行者
- 新科技强劲助力乔丹体育品牌重塑再战体育用品市场
- 体育遇上科技后一切运动都变的那么有趣!
- 8大体育类专业期刊合辑知网检索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