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纸媒寒冬与你聊聊杂志发展史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08-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学生时代结束步入社会后,不管是谁的小时代到来了反正院办除了找不回的可爱同桌电话号,还丢了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陪伴的青春岁月。

  但二十一世纪初传遍了整个班级翻烂纸张的杂志和漫画单行本的记忆,却在丢失前更早地植入了院办的神经元细胞。

  也许现在的小学鸡们早就不知道课外杂志里藏的广阔天下。但悄咪咪写信留言到杂志后几页和投稿被刷了无数遍的纸媒羁绊,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回忆起2000年初的美好时光。

  杂志停刊了,报刊亭关了,那些被时代发展刷下的优秀杂志刊物还会有人记住吗,人们都会以健忘的形式否认了它们的存在?

  早在上个世纪这个仍属于清朝末期的动荡时期,虽然那会儿我们都还没出生。但出版社联合许多思想家出版的刊物确确实实影响了很多大家,思想界的团建开始了。

  《东方杂志》作为梁启超、鲁迅、陈独秀等很多思想家和作家的早期发声口,它由商务印书馆创刊于1904年3月。它的发刊词直指救国图强:

  《东方杂志》是一本内容涉猎及其广泛的大型综合杂志,在那个思想家们十分活跃的时期,除了探索思想,也尤其和政事、战争的报道挂上钩。

  同一个十年《小说月报》1910年7月在上海创刊,沈从文、戴望舒等作家都在上面刊登过作品,这本期刊到现在还是全国文学期刊月发行量首位:180万册。

  180万的月发行量是什么概念呢,拿后起的优秀文学期刊《收获》来做个对比:它的最高月发行量也就13万左右。

  第一部剧本作品《爱之花》就发表在《小说月报》的周瘦鹃在15年后创办了《紫罗兰》,这本刊物名题写的人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紫罗兰》是一本都市时尚类通俗文学期刊,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单纯是因为创办者很喜欢紫罗兰。你仔细看它封面,是不是还有一串的紫罗兰。

  深受这本期刊影响的张爱玲,她的《沉香屑》刊登在1943年复刊的《紫罗兰》第二和第三期后开启了“出名要趁早”之路,那年她23岁。

  1926年,思想得到大家们的启蒙之后,人们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形象外貌。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良友》在上海诞生,这是一本风靡全球,在华人圈影响力极大的杂志。

  刊登当下流行的发型服装妆容的《良友》在那时仿佛华人圈里的时尚先锋。现在翻些以前的插图都常常能看到这本杂志的名字。如果你回老家翻翻没准还能找到这本杂志。

  同年9月《银星》(The Movie Guide)出版,他们广告称:“我们不敢说是“后无来者”的唯一电影刊物,但在近时代,总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

  《银星》1987年1月封面(左)是刘晓庆,封底是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那时候山口百惠已经引退了,俩人已经结婚

  不知道是不是《银星》给自己立了flag,反正两年后替代《银星》的《新银星》出现了,英文名也改了,叫Silverland。杂志主要内容是明星影星高质量写真图像和八卦、电影剧照、影评。

  在满足了形象外貌的装扮需求,文学、生活、电影刊物也慢慢充实着人民的生活后,纸媒和视觉领域决不可忽略的漫画也出现了。

  1928年4月《上海漫画》诞生,这本杂志刊登了很多风俗漫画、漫画,讽刺漫画极为出名的图画周刊在当时极受欢迎,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们在上海漫画界也慢慢活跃起来,经常批判一些官场风气和政客态度。

  时期同样令人瞩目的漫画杂志还有《时代漫画》,它于1934年创刊,被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代的中心,在那个战争年代也以讽刺漫画为主。后来因为抗日战争停刊了。

  野性十足的《时代漫画》在当时连载了家喻户晓的《金瓶梅》和《王先生》。《三毛从军记》也是在同一时期出版的。

  新中国前作为杂志历史重彩一笔的还有中国第一本女性杂志——《玲珑》,该杂志在1931年3月于上海诞生,也是中国上个世纪第一本时尚杂志,刊登了很多优秀前卫于现在看来也完全不过时的摩登搭配。

  有一本应时事而生的女性杂志——《中国妇女》,它在1939年诞生,目的是为了发动妇女一起参与抗日战争。这本杂志经近代史的几个黑点停刊复刊了好几遍,现在还在发行。

  从朴实的农民妇女封面到现在光鲜亮丽的女艺人封面,这么多年事物变化多大,就它封面的审美没咋变过,一直给人一种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感觉。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因原因,几乎半数以上的杂志都休刊或停刊。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杂志刊物也慢慢探头看清局势诞生了新的东西。

  新中国诞生的第一本电影杂志是《大众电影》,该杂志于1950年在上海创刊,几经停刊复刊,现在也还顽强在发行着。它的顶峰是在1981年,单期发行最高能达九百万册。

  现在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大家都玩儿豆瓣看影评没事还关注几个电影博主,《大众电影》的影响力和发行量要想回到顶峰也很难了。

  《新观察》,这本杂志在1959年的时候还尝试改为散文杂志,矛盾、老舍、巴金、艾青等都在这上面发表过作品。《新观察》啥都观察,什么、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经常在上面刊登些各种各种的名师画作和风格不一的摄影作品。停刊复刊了几遍后在1989年正式停刊。

  《文艺生活》、因新概念作文大赛挖掘很多80后作家而出名的《萌芽》以及由巴金和靳以主编的《收获》杂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仍是图书馆常驻的杂志刊物。

  那是因为早在1909年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就倡导使用简体字,但在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才正式公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会》也从上个世纪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几块钱,封底的彩铃歌曲大全也随大众潮流换成了仿真娃娃,再过几年不知道会不会改成星际银河一日游。

  1975年,全国著名的青年思想文化杂志《广东青年》在末诞生,专注珠三角流域青年文化成长与交流。1981年改名《黄金时代》。而在珠三角流域成长与交流的青年院办,几乎没怎么听过这本杂志。

  当年十月粉碎了“”。这本大型综合文学杂志包含了剧本、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多种体裁,每月10号出版。

  这种类型的文学杂志总给人有一种深刻沉淀有底蕴的感觉,也特别高冷,对市场一副爱订不订的态度,从不迎合任何人。

  让人费解的是后来互联网时代的开始,那些geek会去买这本杂志来了解知识让自己走在互联网尖端吗?互联网上啥都还没有的时候大家都还是要看书的吧。

  双月刊文学杂志《芙蓉》。说是诞生在花城广州的《花城》,实际上生活在广州多年的院办也几乎没见过这本杂志。但首刊了很多如王小波、史铁生、林白等优秀作家作品的《花城》

  《读者文摘》出现了,这本综合类文摘杂志后改名为《读者》,这本书对八零九零就十分有印象了,别的不说,经常看这杂志就算写不出作文总能瞎掰点啥。

  有天涯网友总结《读者》励志文章的一贯套路:没啥出息的心地善良穷小子设定,经过一番打拼遇到什么贵人,拼命赚钱,最后成了XXX的什么总裁董事长。

  近年丧气十足的青年文化袭来不知道这本杂志还好不好。不管怎样,它封面印的文章标题总是在报刊亭里一堆杂志中脱颖而出映到我眼前:

  香港创刊。刊物不管是封面还是内页,用词都十分大胆,配图也勉强能看出诚意。《龙虎《》配图以香港女性明星和一些东南亚明星裸照为主。但港澳地区的杂志和什么赌场网站的人物总是给人扑面而来的油腻感

  院办不好说,可能是改革开放思想开放有点晚,的性启蒙也跟着晚了。在没有小黄书的八零后院长时代

  《生活周刊》,复刊改名为《三联生活周刊》,以“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为口号,以自己的态度剖析了各种时事,今年也迎来了这本杂志的第27年。

  这本杂志院办第一次接触是在念高中的表哥毕业了给了院办一堆《漫友》,看完那一堆后院办就回不去了,满脑子开启了以漫画家作梦想的不务正业幻想之路,最后把院办从幻想里拉回来是倒数第二名的成绩单。

  这本漫画杂志挖掘了很多新世纪漫画家比如寂地、猪乐桃、朱斌、王小洋等,光是看着这几个名字院办还能回想到他们的画风,王小洋后来还跑去唱民谣了。

  出生在80年代末的院长表示他作为这本杂志的死忠粉,在贫穷的学生时代愣是用最低的过期刊价格不落一本地给买齐了。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某部分群体的精神向往。

  21世纪初的杂志几乎是大伙儿都耳熟能详的那些了,不管买没买过,在分享是美德的年代都有看过的印象。

  同年11月《格言》创刊。院办单方面宣布《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为写作文没灵感必备刊物。一几年的时候这几本是班上(写不出作文的)同学都轮了一遍才拿得回来的杂志。

  说到《青年文摘》,那会儿还在念初一的院办上海在那上面看到篇一只猫跟鸟做朋友的故事,虽然不记得最后是鸟死了还是猫死了,反正当时太感动了是从学校大哭着跑回家的。

  那篇文章院办尝试找但是找不着了,你们如果有看过这篇文章的印象不如告诉院办,好让她羞耻地回忆一下青少年时期的奇怪泪点。

  这本杂志还有分系列的:《知音漫客·锐RAY》、《知音漫客·幻FANTASY》、《知音漫客·萌MOE》、《知音漫客·燃YOUNG》

  但在院办念书的小城市里,十五块一本的《最小说》比《青年文摘》《意林》贵多了,所以买得起《最小说》的同学在班上可倍儿受欢迎。而完全不理解院办时代的院长断言这就是一本纯爱杂志。

  《文艺风赏》创刊。《文艺风象》主打部分伪文艺青年群体和高中生群体。别的不说,冲它的封面甭管文不文艺也是愿意买单的。

  2017年4月,这本杂志休刊。道听途说也好,大家都默认了在这种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做杂志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在邮政局订杂志期刊,在院办看来,连路边的报刊亭都转型做小商店卖饮料和羊城通的时代,大家花在杂志期刊的钱只会越来越少。

  售价仅1块钱的《冯火月刊》也是院办逛杂货店爱随手带几本的有趣读物,里面漫画插图小诗什么都有。很适合院办这种啥都喜欢看又不爱花钱的人。

  独立杂志还有更多,自出版物也随着大众的审美意识多样化发展慢慢多了起来。在以前1978年大家在纸媒时代谈论的互联网,仿佛也到了轮回。现在所有人都在互联网时代谈论纸媒寒冬。

  这纸媒寒冬里院办探讨的虽然还不是最最完全的杂志简史,但也愿意给寒冬里回忆点温暖,希望大众热爱的刊物永远发行。如果你还记得其他淹没在历史洪流和你的记忆里的杂志的话,评论告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