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连世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体育科技发展与思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同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体育科技工作始终与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发展道路,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此刻,深入学习和贯彻习总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梳理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的经验、规律,探索未来发展路径,对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回顾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科技在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政策制定、科研机构构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技成果的取得发挥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科技工作始终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紧跟世界体育科技前沿,以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凝练科技目标,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不断推出重大成果,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研究等方面,实现了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为提高我国体育科学化水平和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体育科技同样经历了一个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初期,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体育科技均处于从属甚至是边缘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体育的发展仍然可以说缺乏科技的引领与支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以奥运参赛为先导的竞技体育率先走出国门进入世界,世界竞技场的较量,既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也使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体育科技的落后和科学化训练水平的低下,成为当时对我国体育界冲击最大、印象最深的问题,从中我们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科技”对体育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支撑作用。在此之后,中国体育界高度重视体育科技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全面开启了科技助力体育发展的闸门。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加大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启动了由传统的“师徒传技”到当代的“科学化训练”的转型,将大量以往被忽视的学科,例如生物力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纳入竞技运动训练,重塑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和教育学基础;在群众体育方面,开启了以体育战略发展为主线的系列研究,相继开展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和《体育法》的研究,从体育社会科学、体育经济学和体育法规等方面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上,我们认识到体育对健康促进、体育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多学科和高科技助力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行道。
2000年之后,我国体育科技进入快速发展期。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获得,不仅对竞技体育而且对我国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北京奥运会的办赛、参赛和观赛三大模块为科技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平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体育场馆、参赛佳绩和观赛记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对体育的一贯认识,“科技”开始成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康两大领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体育科技无论在其自身建设上还是在科技助力体育事业的发展上,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竞技体育的科技助力上,我们以奥运和世界大赛的参赛为目标,以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为重点,以教练员培养和科学化训练为抓手,坚持科技引领训练,深化对项目特征和训练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不断引进和创新运动训练的新理论与方法,高度重视运动训练生物学和教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高度重视体能和康复等新兴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和二次创新,支持各类运动队的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我国竞技体育在取得了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等一系列重赛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在体育科技上获得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中国乒乓球竞技制胜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国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理论与方法》等若干国家级科技成果,突显了科技对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在群众体育的科技工作上,我们紧紧把握群众体育事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着力研究与解决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建立并实施了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成功开展了多次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及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状况的调查,制定了各类大众健身指导方案,形成了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引领和科技支撑。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体育科技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医学的紧密结合,主动健康的大力推广,科学化训练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引领,都将改变传统的健康理念和方法。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上,体育科技一直扮演着重要和关键的角色,传统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不断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化建设,不断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
当前,尤其是党的以来,体育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以北京冬奥会为近期目标的竞技体育,还是以全民健康为方向的大众健身运动,都已成为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在为国争光、增强国民素质和提振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尽管我国体育科技工作在不断进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世界体育科技的发展比较,在整体质量和水平上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和不足。在科学研究上,我们还没有或极少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尤其在基础性理论研究和运动设备创新产品上与世界存在较大差距;在科技攻关与服务上,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训练仍然长期处于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粗犷式”发展模式,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体化水平明显不高。
为此,从改革开放40年体育科技的总体发展来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体育科技对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也要总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与世界体育强国之间科技的差距。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不足与差距就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短板”,就是当前“科技助力”奥运、助力“健康中国”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使命。
长期运动实践已经证明,“运动关键环节的重大创新突破”始终是竞技运动水平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杠杆”。从丹麦A. Krogh在20世纪20年代第一台“功率自行车”的问世,到2000年澳大利亚SPEEDO公司“鲨鱼皮泳装”的出现,再到2008年英国自行车和比赛服的研制,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改变甚至颠覆了竞技运动训练,促进了运动训练水平的快速提高。“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是促进竞技运动水平提升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它通过整合和集成现有的科技成果,形成训练、科研和保障“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构建复合型多学科的训练团队,建立大数据智能化的训练平台,提升竞技运动训练的效率。
在科技发展上,“跨领域”和“跨学科”将成为未来体育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追求人类最大潜能的竞技体育,不仅要挖掘和动员自身的科技潜力,更重要的是成为各个领域和学科科技发展的“试验场”和“聚集地”,大量代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新兴科技成果将首先进入奥运训练,人类能力最杰出的代表与人类智慧最出色的成果将形成完美的融合。
目前,科技助力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杠杆和抓手。我们认为,竞技体育科技未来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增强。
第一,进一步加强科技引领训练的“顶层设计”。纵观我国当前的竞技体育发展,必须承认我们在认识、管理和实施等不同层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世界体育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认识上,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仍然抱守传统的训练模式,大量新的训练理论和方法较少甚至没有应用于训练实践。基于这种情况,特别是面对“形势严峻、时间紧迫和任务重大”的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艰巨任务,科学的“顶层设计”就成为我国科技助力竞技体育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在充分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国内训练需求,紧扣世界发展前沿,找短板,寻差距,定目标,自上而下打通科技助力的通道,高效率和高质量推进科技助力工作。
第二,训练、科研和保障“三位一体”的无缝衔接与充分融合。如果说近年世界竞技运动训练出现了什么变化和创新的话,那就是“三位一体”的新型训练模式,它引领了当代竞技训练发展的新潮流。该模式将当下迅猛发展的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融入其中,在数据库和各类模型的支持下,将传统的经验式训练变为可设计、可预期和可控制的训练,“剂量负荷”“精准营养”和“智能诊断”已经从概念成为现实。
第三,构建多学科和高科技的复合型训练团队。高科技和智能化的训练对运动训练人才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学科或单一教练已无法承载和完成运动员的训练工作。例如在三届奥运会取得22枚金牌的英国自行车队就设置了由14个职能构成的训练团队,而在NBA各篮球队的教练团队中,数据分析师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职位。由此可见,科学化训练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高科技,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训练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四,紧扣当今我国竞技训练的主要问题,区别“科学攻关”和“科技服务”两类不同的科技助力形式。在整体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在投入、组织、管理和实施等方面,对“科学攻关”和“科技服务”两类科技助力工作采取差异性对策,充分发挥它们各自对奥运备战训练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上,应充分利用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紧跟国际前沿,选择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大幅度提升我国体育科技的世界影响力;在科技服务上,应紧紧围绕我国训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打通项目壁垒,建立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平台,建立统一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共性问题进行规范性解决,对于个性问题进行协作式攻关,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五,在全面提高科技水平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和有的放矢,着力加强应用性研究,解决训练的实际问题。根据当前奥运备战训练的发展,对我国奥运备战训练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例如“跨界跨项选材”“赛前模拟比赛系统”“训练、科研、保障三位一体智能化体育训练场馆”“冠军模型”和“智能化体能训练”进行重点投入和专门研究,大幅度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的效率。根据不同项目或项群的特点及其在奥运的位置采取不同的科技助力方式。
第一,以科技为手段,围绕健康做文章。通过运动健康大数据,研究慢病的预警机制,建立运动数据与慢病主要相关指标的趋势关联,做到未病防病。开展研究主动健康、体医融合的科学方法,提供健康促进、慢病预防、慢病治疗、慢病康复的精准化科学健身方案。
第二,以智慧为载体,加强服务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智能化智慧化改造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以体育为载体,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将健身场馆运营与健身服务应用相结合的智慧场馆,成为现代群众体育发展的新的方向。
第三,探索体质健康测定、精准化科学健身方案与体医融合的实施路径,连接健身与健康的重要桥梁。在国民体质测试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人群进行精准化科学健身指导,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快速反馈与评价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提高大众科学健身兴趣和参与度,让百姓在娱乐中做到健身,进而树立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第四,以“军”转“民”,提高国民健身水平。将助力竞技体育发展的方法、手段转化到普通民众的运动健身方案和方法中,并不断进行运动装备的技术创新,降低价格,提升装备的反馈能力和娱乐性,让专业的健身运动装备被大众接受,促进健身运动走进千家万户。
社会发展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度、全方位的影响,促使着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体育产业的未来科技发展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增强。
第一,深入研究体育全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化体育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一方面,通过智能体育、体育用品制造的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体育产业的科技元素。
第二,推进“体育+”融合态势研究。未来十年,体育产业将插上“互联网+”“AI+”的翅膀,大力发展“体育+”,培育体育新业态,搭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快车,融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于一体,以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为基本架构,整合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体育+”资源,构建一种全新、高级的体育生态系统。
第三,加速智慧体育在体育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研究与设计,“智慧体育”是未来体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慧体育”战略提供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已出现的某些“智慧城市”的应用案例,如“智慧交通”领域的“自动收费”,“智慧医疗”领域的“个人保健”“医疗监护”等。这些都为实现“智慧体育”积累了经验和技术。
第四,提高体育健身产品的娱乐性、趣味性、个体对抗性,加快体育产业与产品的运动方案/模式个体适应性,提高运动过程和效果的可量化性,逐渐实现反馈指导功能或远程指导功能。
第五,改善体育健身器械的多功能性,将体育健身器械与百姓办公设备、家具、卧床等有机结合,提升健身人群在任何时间、空间得到健身锻炼的机会。特别是应对老龄化社会,通过研发适合老年人的虚拟运动场景健身器材和“智慧屋系统”,进行防摔倒穿戴式运动装备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老龄人群健身环境的安全性,进而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进入新时代,体育科技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创新,助力打好“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和“卡塔尔足球世界杯”三大战役,为推动我国的体育科技进步,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发挥和贡献科技的力量。
- 标签:本站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
-
冯连世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体育科技发展与思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同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我国…
-
入选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培育名单 宁波咸祥谱写乡村共富新篇章
央广网宁波7月19日消息(记者 张雯雯 通讯员 顾一伟)19日,记者从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了解到,该镇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五批省级运动休闲…
- 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
- 猕猴深夜潜入武汉体院逛宿舍 两女子遇袭受伤
- 辽宁体育局宋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2000亿体育大省
- 科普创新5000名选手辽宁竞技
- 沈阳浑南科技城核心区建设开工仪式在浑南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