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共艺术能为在地居民带来什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11-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2014年10月份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强调在步行15分钟以内的生活范围,基本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今年9月,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发布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上海宣言》,倡导以文化艺术为社区赋能,点亮社区品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静安区临汾路社区是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样本社区之一,11月,临汾路社区携手上海大学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的“此一刻,美好临汾”公共艺术现场,将17组公共艺术作品引入社区,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范围内,处处可见雕塑、插画、摄影、艺术装置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社区公共艺术与在地居民时刻在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他们真正参与、沉浸到到艺术的氛围之中?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还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1月26日,在·文化课的“澎湃沙龙”上,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徐健、上海大学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共艺术项目负责人张承龙就这个话题展开探讨。

将公共艺术引入社区的一次尝试

临汾路街道是上海典型的工人新村,占地面积2.12平方公里,有8万人口,是一个纯居民区。

“临汾路街道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老房子多,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公房。另一个是老年人多,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基本都达到40%以上,是一个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社区。”

徐健表示,针对临汾路街道社区的特点,该社区逐步完善了社区级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社区一直尝试在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的同时,提高居民社区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城市空间艺术季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合作正是这样一次尝试。

据张承龙介绍,“此一刻,美好临汾”的17组作品,是从100多件投稿中精选出来的。“公共空间中的作品,路过这里的所有人都能看得到,公共艺术一定要和其所在环境发生关系。”在策展之前,张承龙多次来到临汾路街道,思考什么样的公共艺术作品,适合植入到当地的社区环境之中。

在实地考察之后,他最终将展览的场地放在围绕临汾路380弄小区的社区环境之中。“这个小区已经改造得非常宜居,老旧公房全部装了电梯,生活也十分便利。作为普通居民,生活在其中非常舒适。”张承龙觉得,发生在这里的公共艺术,也该围绕社区美好生活这个主题去做。临汾路380弄小区,刚好可以集中回应这些问题。

在展出过程中,最受居民欢迎的,也正是和社区关系最为紧密的作品。比如,由3个年轻艺术家创作的装置作品《风的颜色》,由不锈钢支架和彩色亚克力板组成,亚克力板上映射的画面记录了这条街上居民们的生活片段,当风吹动亚克力板的瞬间,社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绽放在临汾路上。

《我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是一组透明亚克力作品,作者以海洋元素融入作品设计,“临汾路社区舒适熨帖的生活氛围就像包容的海洋,将温暖渗透进每一位置身其中的居民。”作者希望把自然融入社区生活,为临汾带来艺术生机。

《一动一临汾》将童年记忆万花筒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以社区logo为灵感,设计了万花筒为原型的装置作品。居民转动万花筒,在一动一画面中变幻出多彩临汾,吸引居民探索身边的美景。在展出中,这是最受小朋友欢迎的互动作品之一。

《美好临汾》和《年代置物架》都是基于楼栋改造主题设置的公共艺术作品。《美好临汾》是位于两栋相邻居民楼上的彩绘作品,刚好位于380弄小区入口处,十分醒目。一条丝带穿过两栋居民楼,连结起老人和孩子的两个家庭,一座桥梁连接起老人社区工作和老人家庭生活的心灵桥梁。社区生活中,为老服务中心精彩的活动和悉心照料使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度过的愉快的杜区生活;家庭生活中,子女悉心照料,子孙健康成长,老人便可度过伦之乐;社区与家庭齐心协力,共同营造美好临汾的幸福生活。

《年代置物架》则是依托楼栋加装的电梯完成的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加装电梯对一二楼采光和空间影响较大,常常产生邻里矛盾。“临汾路社区在解决这方面矛盾上,很有自己的方法。”第一次走进楼栋时,张承龙印象深刻,“社区把一二楼的空间进行重新改造,增加了很多贴合居民需求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年代置物架》也是提升电梯艺术性的一件作品。临汾路街道是一个老龄化社区,艺术家以“年代”的概念,用插画方式把各种老物件装饰在电梯间的玻璃幕墙上,磁带、搪瓷盆、缝纫机……老物件勾起了社区老居民的回忆,获得了很多人的喜欢。

要考虑艺术性,也要考虑居民意见

“公共艺术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70%是在做‘公共’,只有30%是在做艺术。”张承龙认为,公共艺术一定要和当地居民发生联系。相应地,公共艺术要融入到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水平,也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

《年代置物架》最初有一幅图画是闹钟,在作品完成后,就有两个阿姨来反映问题,说“钟”不适合放在楼栋上做装饰。

“我们一开始觉得怎么会有这种要求,但后来也很理解,年纪大的人对民俗是有讲究的。”于是这幅图画后续被撤了下来。

还有更多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就邀请居民参与其中。《根植计划》邀请居民分享自己生活在这个社区的故事,艺术家上门采集故事主人公的手模,和他们的故事结合,做成一件联系着居民的公共艺术作品。这个作品也有线上部分,现场扫码,就可以听到居民讲述自己的故事。

作品《愿景》则采访并收集了临汾路380弄小区居住的12位学龄儿童对于未来的愿景,两位艺术家透过肖像摄影以及2D平面插画两种媒介的结合,将孩子们的“愿景”进行可视化,为“美好临汾”的社区治理愿景更添释意与注脚。

张承龙印象深刻的是,做《愿景》时是上海最热的时候,居委会主任打了电话,不到半小时,就喊来了12位小朋友,大家分享自己的愿望,拍摄照片,每个人都很开心,“这个作品完成后大家都很喜欢,也从侧面上反映了临汾路社区动员能力很强。”

艺术有助于建设“美好社区”

“我们非常尊重居民意见,在打造艺术空间的过程中,也是从头到尾听取居民建议,并让他们参与其中。”张健说,将艺术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首先也是要根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主题,让每个人真正参与其中,感受到文化艺术对生活的提升。

在前期策展过程中,有艺术家想在一个老小区中放置卡通风格的雕塑,不少居民觉得不符合老年人的审美,社区干部就反反复复与他们沟通交流,说虽然社区以老年人为主,但也会带孙子孙女来玩,有了卡通的雕塑,孩子们不会觉得社区更温馨吗,不会更愿意来这里玩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把卡通雕塑的布展落地在这个小区。同时,在布展过程中,‘小手牵大手’,邀请孩子们一起布展,制作雕塑。”张健认为,让居民更多参与到城市空间艺术季的打造之中,才会让他们真正觉得,艺术史有温度的,艺术也属于社区,属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居民。

在打造“此一刻,美好临汾”公共艺术现场的过程中,社区干部也感受到,将艺术引入社区,对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美好社区”,提高社区治理水平,都是有助益的,“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临汾路社区,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解决楼道乱堆物的情况。在打造社区公共艺术季之后,很多楼组空间都布置了美丽的展板、画屏,有些老百姓本来喜欢在楼道中堆杂物,看到楼道中变成了整洁美丽的展示空间,就不好意思再堆了。

“所以,我们也感觉到,通过城市艺术空间的打造,一方面使我们的社区生活的环境更美了,另外一方面也让居民之间的氛围更加融洽,邻里之间更加和谐,也达到了提高居民人文素养和行为素养的目的。”张健说,“空间艺术氛围的提升也会改变居民的这种行为意识,他对社区的归属感也会更强。”

毛川 中国梦之声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10543.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