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媒体:不必急于否定“间隔年”,大学生就业别“赶鸭子上架”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0-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年的毕业生不容易。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学生数量为874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秋季大学生就业报告》,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在春招求职季紧缩甚至取消了招聘名额,近六成的应届生“深感就业压力”。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发酵,学生出国留学、公司对外贸易的处境更为艰难,愈发加剧了应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在这种难就业、强竞争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学生选择“间隔年”的方式进行过渡。

间隔年,是指学生在正式进入社会工作之前,用旅行的方式体验不同的文化习俗与生活方式,增长见识、充实人生。

“间隔年”在国外很常见,不少人正是通过这一年的体验与经历,才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影星本尼迪克·康伯巴奇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在印度僧院志愿教导英文,“他们教会我很多关于人性的东西”,在印度的几个月中他找到了旨趣与热爱,回国后决定进入大学学习戏剧。

在国内,每每提起“间隔年”,不少人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把“间隔年”当成学生想要逃避社会、好逸恶劳、不求上进的借口,不认可“间隔年”存在的合理性——

“‘间隔年’就是没长大的表现;父母供你上学的钱不是你去旅游的经费……”诸如此类的道德绑架在网络留言中随处可见。

目前对“间隔年”的曲解与妖魔化,主要受社会“过分”看重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大学渴求“就业率”;“就业率”成了家长、学生择校时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成了衡量大学优劣的必需参考。

随手打开大学招生官网,不少网站都在显眼处滚动着“本校就业率突破新高”的新闻。但是,98%、99%这些就业率,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毕业生,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就业率的背后,不仅应有求职者的心满意足的笑脸,还应当有毕业生对未来的踌躇满志。

浏览各省市引进人才战略与各企业招聘简章,“应届生”这个硬性标准难倒了不少人。对招收“应届生”企业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本是一桩好事,却也无形中造成部分企业歧视非应届毕业生的事实。受应届生才能更好就业的政策影响,不少学生也不敢选择“间隔年”的方式,让人生的路走得不那么急促,有更多时间思考未来的方向了。

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每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寻找与认同、对于人生的方向的抉择与选定来自思考。“思”才能让大学生不再囿于现状,有着更为广阔、更为多样、也更为本真的人生选择,让“择业而非就业”理念深入人心。

就业不要“赶鸭子上架”,不是把大学生像“烫手的山芋”般丢上自己毫无兴趣的就业岗位就算完事,而是通过思考与实践,让他们去择一个能够实现其价值、长久坚持和热爱的“业”。希望社会不必急于否定“间隔年”的意义,尊重学生们的选择和尝试。

(原标题为《不必急于否定“间隔年”,大学生就业不要“赶鸭子上架” | 每日快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