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典故普及:"帽子戏法"源自板球 "德比"为小城
足球比赛,“帽子戏法”精彩至极,“乌龙球”看似特别搞笑也很悲情,“黑马”脱颖而出总能令人激情澎湃,“德比战”却令球迷们看得很纠结……,这些足球赛事中的典故人们耳熟能详,但来历却不一定说得清楚。今天,记者就为大家解读这些典故的由来,那些背后的小故事,有可能读来比足球赛事更精彩呢!
“帽子戏法”源自板球
梅西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帽子戏法”,出现在2007年3月10日西甲第26轮,巴塞罗那3比3皇家马德里。独一无二的帽子戏法,梅西的超群能力征服了包括皇马主帅卡佩罗在内的所有人。
在现代足球中,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中独中三元被称作“帽子戏法”。其实,最早的帽子戏法并非来自于足球,而是源于十九世纪70年代在英国广为流行的板球比赛。自有板球以来,凡进板球场观赛的球迷都严格遵守着一条规矩:一迈进球场大门便须脱帽,这意味着对球场上所有球员、裁判和观众的尊重。一般说来,如果一名投球手连续投出三个好球而将对方三名球员淘汰出局,是件相当神奇的事儿。板球俱乐部碰到这样的情况,便授予那个投手一顶帽子,作为一种至上的荣誉象征。简言之,“帽子戏法”的本意就是板球手连续用三个球得分而获得一顶帽子鼓励。这个词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在印刷品中,后来渐渐被引入到了足球领域中,一直沿用至今。
“梅开二度”是吉兆
梅西巴萨生涯共有58次“梅开二度”。据说,个别略懂中文的西班牙媒体,在中国媒体的体育报道中找出中文“梅开二度”一词之后认为,这个词简直就是为梅西而造的。纵观当今足坛,又有哪名球员能斩获比梅西更多的“梅开二度”呢?
在足球比赛中,经常用“梅开二度”来形容一个球员一场比赛进了两个球,其实“梅开二度”这个词是来自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二度梅》,《二度梅》主人公梅良玉父亲被奸臣陷害,他侥幸被人救出并送到其父好友陈日升家中寄居。陈日升视梅良玉如同己出,常带他在花园的梅树边拜祭其父。一日,盛开的梅花被夜晚的风雨吹打得凋谢了。梅良玉诚恳地再拜,祈求让梅花重开。诚心感动天地,结果真的满园芬芳,梅开二度!这是个吉兆,梅良玉最终学成进京,中了状元,还和陈日升的女儿结为琴瑟之好。
“乌龙球”还有个闪电纪录
1977年1月3日,世界足坛出现了最快一粒乌龙球。在主裁判吹响开场哨之后,剑桥联队球员克鲁斯不假思索地一记大脚球回传门将,正在门前做准备动作的门将猝不及防,只能眼睁睁地目送皮球滚进了自己把守的大门,此时比赛仅仅进行了4秒钟。
“乌龙球”源于英语的“OWN GOAL”一词,意为“自进本方球门的球”。“自摆乌龙”是乌龙球的成语说法,它源于广东的一个民间传说:久旱之时,人们祈求青龙降下甘露,以滋润万物,谁知,青龙未至,乌龙现身,反而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摆乌龙”引用到足球赛场上,指本方球员误打误撞,将球弄入自家大门,不仅不得分,反而失分。“乌龙球”的高危人群应属于后卫和门将,因为他们是距离本方球门最近的队员,当然,在防守对方定位球的时候,好心回防的前锋或中场球员也极有可能弄巧成拙。适时的乌龙球恰如增鲜的味精一样让球迷大饱眼福,然而对于不慎炮制出那道黑色轨迹的球员而言,他们极有可能为自己的一时疏忽付出惨痛的代价。
“黑马”出自《年轻的公爵》
“黑马”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优胜者”。十九世纪,英国政治家杰明·狄斯雷斯在《年轻的公爵》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精彩的赛马场面。比赛刚开始,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良种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全场为之狂呼。不料在接近终点时,忽然有一匹不起眼的黑马从后面奋力追赶上来,风驰电掣地把两匹良种马抛在后面,领先抵达终点,夺得了冠军。从此,“黑马”一语不胫而走,由赛马场上的俚语,发展成体坛上的惯用语,当一个初出茅庐的运动员或运动队拼出了好成绩,赛后的新闻媒体便会以“黑马”加以报道赞誉。
“德比”原指英国小城德比郡
英国伦敦有着最火爆的北伦敦德比,阿森纳与热刺有着近百年的恩怨,至于两队的过节有多深,恐怕得用很长的篇幅才能说清楚,双方在历史上的经典赛事更是数不胜数。
其实,“德比”一词最早被用于赛马场上。“德比”是指英国小城德比郡,那里是英国举办赛马比赛的地方,德比郡出产的赛马更是闻名英国赛马界。1870年,英国的德贝伯爵创立英国大赛马会后,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在伦敦附近的Epsom举行赛马,是英国非常有名的赛马大赛之一,这天也被命名为DerbyDay。在赛马比赛中,参赛马大都来自德比郡,“德比大战”被用来形容“来自德比郡的马之间的比赛”。渐渐地,“德比”被引伸到其他体育比赛领域中,英国人把它引用到了两支同城球队之间的比赛来形容比赛的激烈,这就是“德比大战”。本报记者 丁瑶瑶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