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片能碾碎了给孩子吃吗?这7大服药错误不能犯
选择好药物后,服药方式也很重要。错误的服药方式、服药姿势、服药水量、服药剂量、服药疗程等都极有可能让药物疗效大打折扣。
1、服药方式不对
孩子吞咽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有些药品体积太大,不方便整片吞服;有些婴儿根本不会吞咽片剂;一次服用的药量孩子吃不完......在这些情况下,家长们感到困惑:药片能碾碎了给孩子吃吗?
普通片剂在一般情况是可以切开甚至碾碎给孩子服用的,但以下几种剂型不能破坏药品的整体结构进行服用:
■ 肠溶衣: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就是包裹肠溶衣的片剂,肠溶衣除了掩盖苦味外,还具有能使药物不在胃内溶解的功能。肠溶衣遇到胃酸不会被破坏,只有进入小肠后遇到呈碱性的肠液才被溶解,其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在小肠中被吸收或直接起作用。阿司匹林刺激性强,在胃内溶解后会损害胃黏膜,尤其是儿童的胃黏膜更容易受到损害。
另一类肠溶衣片剂虽然没有很强的刺激性,但是遇到胃酸被溶解后则会降低或完全失去疗效,像红霉素、麦迪霉素、蛋白酶等。因此,在服用肠溶衣片或胶囊时,不能将它们研碎。
■ 缓释片剂:缓释片剂的特点是进入人体后缓慢释放,药效保持的时间较长。如果研碎,就不能发挥其缓释的作用,从而影响药效。
■ 双层糖衣片:有些双层糖衣片剂,外层是糖衣,而内层是肠衣,这种片剂的作用是外层要在胃内发挥助消化作用,而内层则需要在肠内发挥作用。如双层糖衣包裹的多酶片,内含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和蛋白酶在外层,胰酶在内层,如果把药片碾碎服用,则会使胰酶失去保护作用,而且胰酶留在口腔里会刺激口腔黏膜,有可能导致口腔溃疡。
■ 胶囊:有些家长嫌胶囊剂不易吞服,干脆把胶囊打开将其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其实这种服药方法是不正确的。有些胶囊具有肠溶性质,肠溶胶囊保护药物免遭胃酸的破坏,到肠道以后药物被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如果把胶囊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有可能还会灼伤口腔与食管,对患儿身体造成额外的损伤。
■ 咀嚼片:有些药必须要整片吞服,而咀嚼片却一定要嚼碎服用。不少人分不清楚吞服、嚼服这两种服药方式的差别。我们一般服用的药片除了含有主药外,还含有崩解剂等辅料,所以药片在胃中会逐渐崩解、溶解、吸收,而起到治疗作用。
因此,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但咀嚼片这种特殊剂型的药物只有嚼碎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例如孩子补钙用的钙咀嚼片,需要嚼碎成更小的颗粒吞咽,钙补充效果更好;
治疗胃酸过多和溃疡病的复方氢氧化铝片(片剂)等,嚼碎后进入胃中可很快使氢氧化铝等药物在胃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减轻食物和胃酸对胃壁溃疡的刺激;
又如酵母片,因为含有较多黏性物质,如不嚼碎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影响药物吸收,所以应嚼碎服用。
2、服药姿势不对
大部分患者服药时,比较注意药物剂量和服药次数,但很少有人知道服药姿势的不同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 直立或端坐方式:大多数口服剂型药物。这个姿势服药,可使药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肠道。
■ 直立姿势:如治疗骨质疏松的双膦盐酸类(阿仑膦酸钠等),可刺激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糜烂。为将药尽快送至胃部,必须以直立姿势服用,同时在服药之后仍须保持上身直立半小时以上,同时饮水200ml以上。
■ 半卧位含服:缓解心绞痛的硝酸甘油(舌下含片),若患者站立含服,可能因产生直立性低血压,头部一时缺血而昏倒,因此最好采取半卧位含药。这种姿势能使回心血量减少,利于心绞痛较快缓解,又可避免引起低血压的危险。
■坐位服药:如使用哌唑嗪、特拉唑嗪等用于降血压时,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首次给药或加大剂量时,应坐位服药后立即躺卧;服用起效快的安眠药(如咪达唑仑、唑吡坦等),应在临睡时坐位服药后躺下,以免发生意外。
卧病在床的患者,如果仰卧吞服片剂或胶囊,一方面药物有可能会贴附于食管壁,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炎症和溃疡,另一方面药物可能延迟进入胃肠道,也将会影响疗效。因此,患儿最好在大人帮助下,采取坐位服药,并随后稍做轻微活动再卧床休息。
3、送服水量马虎
介绍完服药的方式、服药的姿势,服药的水量也有讲究。
■一般情况送服水量:一般的口服剂型通常用150~200ml水送服。送服的水量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大量送服水量:一些特殊药物,为了减弱其毒性,避免对器官特别是对肾脏的损伤,要求服用药物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ml以上。
比如:在服用抗痛风药后,应大量饮水(每日2000~2500ml),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
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ml,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
■少饮水或不饮水:有些药物在则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
比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药,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否则影响药效;
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这些镇咳药,服药后也不宜马上进水。
4、注射、口服分不清
有些人认为注射剂药比口服药纯,肌肉和血管里都能打进去,吃下去肯定没有问题,于是自作主张便把针瓶敲开口服;还有的孩子打针怕疼,家长就把针剂药让孩子口服。殊不知,这种注射口服不分的鲁莽行为,非但不能起到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注射剂相比口服剂型,可以不经过胃肠道吸收过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迅速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对于急、重病儿的抢救作用较快。
药物是否制成注射剂型,是药物本身性状决定的,注射液绝大多数不能口服:
1.有些药物成分容易被胃酸和消化酶分解破坏,若口服则会降低药效,影响治疗;
2.有的药物成分对肠胃有刺激性,口服会引起恶心、呕吐,甚至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或过敏反应,制成注射剂后就避免胃肠道反应;
3.有的药物由于给药途径不同,治疗的病症不同,如硫酸镁注射液用于抗惊厥、镇静,口服则相当于泻药。
5、服药剂量错误
家长看着孩子生病,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疾病早日痊愈,盲目给孩子加大服药剂量。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
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吃药前,要仔细检查药袋上的名字、日期及用量,注意是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药量。
6、服药疗程错误
当病情得到控制,有些家长认为缩短服药的疗程,孩子可以少遭受药物的不良反应,于是当症状得到缓解时就立马停止服药。
虽然药物长期服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某些药物在长期服用时骤然停药,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反跳”,甚至发生意外,严重者可造成死亡。服用药物是否能直接停服,应遵从医嘱,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减量或停服,避免直接骤然停药,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如癫痫患儿需长期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癫痫常用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药物长期使用后骤然停药,会导致癫痫频频发作,甚至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另外出血患儿连续应用抗血凝剂,骤然停药后则可出现反跳性血液高凝状态及并发血栓形成。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长期服药突然停药或者减量过快时,可使病情出现“反跳”现象,患者发生感染、创伤、出血等,诱发肾上腺危象,甚至发生意外导致死亡。
7、服药期间要忌口
服用中药要忌口这是大家熟悉的,在服药期间,食用了忌食的食物,有的可降低药物的疗效,有的可加重病情。其实不少西药也是如此。
服用阿司匹林时忌果汁混服,果汁会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引发胃出血。
服用布洛芬时忌饮咖啡和可乐,咖啡和可乐会加剧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刺激,易使患儿发生胃出血或胃穿孔。
服用抗生素的时忌饮牛奶与果汁,牛奶可降低抗生素的活性,果汁可加速抗生素的分解。
服用钙片时忌食菠菜,菠菜中含有草酸钾,使钙离子沉淀,不仅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
服用抗过敏药时忌食奶酪和肉制品,因为奶酪和肉制品会造成组胺在人体内的积蓄,使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
服用止泻药时忌喝牛奶,牛奶不仅会降低药效,其所含的乳糖成分还可能使腹泻症状加重。
服用苦味健胃药时忌吃甜食,由于苦味健胃药是依靠其苦味刺激人的味觉和胃黏膜来发挥药效,若在此期间食用甜食,会掩盖药物的苦味,降低药效。
服用某些利尿药(如呋塞米)时忌食香蕉,由于香蕉含有丰富的钾,其血钾浓度会变得很高,易出现乏力、呼吸困难。
服用益生菌时忌喝热水,酶中的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失去其消化作用。
内容来源:《龙猫药师漫话儿童用药安全》
本文作者:李晓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管药师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