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逼迫”或“放养”,“双向教育”才能达到管教平衡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说起"严师出高徒",几乎每一位父母都听到过,也有多数父母认同这句话。于是,父母便约束孩子的行为。
一个孩子和妈妈一起去佛堂,孩子在佛堂闹,妈妈一把把孩子拽过来,严厉地跟孩子说:"我刚才怎么跟你说的?有没有一点记性?跟我出去"。孩子跟妈妈出去了,但是并没有改,又跑到另一个佛堂玩去了。
其实妈妈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却没收到她想要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妈妈的这种严厉的态度就是一种"逼迫"的态度,父母希望能够通过逼迫孩子,强制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还有另外一种父母采用的是"放养"模式,这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没有做出一些比较出格的行为,父母就不会过分责怪孩子。
一直以来,究竟是采用"逼迫"还是"放养"的教育模式,成为了很多父母之间的疑问。其实,以上两种方式都不可取,教育是"双向"的,只有"双向"的教育,才能达到管教平衡。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不能单单使用“逼迫”或“放纵”
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小孩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而此时孩子的父母就待在孩子的旁边。有时,我们也会看到,在公众场合下,孩子正被父母严厉地训斥着。
甚至,我们会听到这样骇人听闻的新闻,某某孩子弑母案、名校生弑母案......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这些孩子不正当的行为背后,都与父母的教育形式有关联。
一些父母觉得要放养孩子,要给予孩子自由。父母认为,这是一种信任孩子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孩子肯定能够很好地规划自己,很好地约束自我的行为。
事实证明,父母高看孩子了。孩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心智也不够成熟。要想孩子能够达成自律的状态,是必须要通过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最后,孩子才能够慢慢地养成习惯。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写道: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层普遍实行协作培养,大致可以理解为"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放养"。
原来"放养式"的教育不过是美国底层人民无奈的选择罢了,就像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教育他们的孩子。
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指望孩子能够自觉,完全式的"放养"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手段,也从侧面显示出父母对孩子的无力与懒惰。
虽然"放养"是一种错误的手段,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父母就要时时刻刻约束孩子的行为。约束本身没有错,但是过分约束就会变成逼迫。
当父母逼迫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像是一只被紧紧拴住的羊,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只当父母在"逼迫"和"放养"之间达到平衡的时候,也就是"圈养"状态,才能达到管教平衡。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利用"双向教育"
不管是"逼迫"还是"放养",都是父母的单向教育。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进行双向的言语交流、情感交流,这才能算是"双向教育"。
在孩子犯错时,父母能够及时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且孩子能够及时改正;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鼓励。
举一个例子,孩子与人打架了,"逼迫"型父母、"放养"型父母以及"双向教育"型父母会采取不同的做法,结果孩子反映出来的态度是不同的。
先是"逼迫"型父母,这种父母会把孩子带回家,并把孩子臭骂一顿,一味地给孩子讲大道理,有些情绪激励的父母可能还会打孩子。
结果,孩子通常都有以下这四种表现:
1、 愤恨叛逆:不满父母的行为,觉得父母发反应太大了
2、 反逆心理:你越打我,我就越和你对着干
3、 害怕退缩:孩子会恐惧发怒的父母,时间一长,孩子便会慢慢远离父母
"放养"型的父母最轻松了,虽然父母知道孩子打人是不对的,但是父母会把这种错误的行为当成孩子的无意之失。有些父母会更加关注孩子是不是受伤了,然后便只是告知孩子,"打架是不对的,下次不要这样了",这就完事了。
而"双向教育"型父母不会事先发怒,他们会询问清楚打架的前因后果,找出孩子背后的心理,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比如只是单纯看不爽那个对方,于是就打了对方。那么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如果孩子因为对方出言不逊才打架的,父母就要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我知道你很生气,这也是正常的,但是打人是一个不太可取的方法。打人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你可以和他说清楚,如果他还是不改,那你就不要再与这样的人交往了。"
总之,孩子的每一种错误的心理都需要父母来纠正。
父母应该正确利用"双向教育",达到管教平衡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一身不良的习惯,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孩子就必须要用一辈子来偿还这些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所以,父母更应该做好"双向教育",以便能够达到管教的平衡。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有三个小小的建议:
- 营造积极的氛围,收拾好情绪再解决问题
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习惯,多数的父母表现出来的是焦躁、不耐烦、失
望、无奈的态度。父母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这种态度往往会对我们的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孩子很会看父母的眼色,并且跟着父母的情绪走。当亲子双方都置于一种压抑的情绪环境中,教育的效果是很难达到的。
所以,在开口训斥孩子之前,父母一定要先收拾好自身的情绪,尽可能地让自己看起来冷静一点。理智地分析问题,孩子才能顺着父母的提问回答。
- 不要去逼迫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一些父母总是把握不好管教的度,有少数父母是管教过少,更多的父母是管教过多。管教过多,就会变成逼迫孩子。小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逼迫孩子,孩子越是和你对着干。
父母要弄清楚管教的意义是什么,弄清楚管教的场合与时机,而不是一味地干涉插足孩子的一些行为与思想。
在孩子软弱、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就应该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勇气与信心,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变得坚强起来。
在其他的一些没有那么重要的方面,比如说生活细节,父母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时,干涉太多反而不太好。
- 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说,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长一个教训。这样,下次孩子就能够减少再踏入陷阱的几率了。
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与强大的沟通力,判断孩子的每一个错误的行为以及这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对其进行分析,找对最适合的解决方案。然后再运用说话的艺术,让孩子明白并且接受自己的错误。
这也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就会变得简单地多了。
父母应该舍弃"逼迫"和"放养式"教育,应该是运用"圈养式"教育。运用双向教育,父母才能更好地达到管教平衡,孩子也才会变得更加自律。
我是小E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够有助于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孩子能更好地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