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综合体育  体育明星

李玫瑾:孩子12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孩子12岁之后显现的问题,折射的都是6岁之前的问题

70、80后的这一代人,是伴随着“劳动最光荣”理念长大的一代。从小吃苦的人一旦自己做了父母,内心就常常发誓,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

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不忍心让家务事剥夺和占用孩子们的学习和娱乐时间,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到了十几岁,各种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家长着急给扳回来,可孩子已经不把你的话当回事儿了。

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说,所有人现在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一定与过去的生活经历有关,这是一种折射。12岁之后显现的问题,折射的都是6岁之前的问题。

所以,孩子教育要分年龄段,不同阶段的方法要不同,绝不能颠倒。

立规矩要趁早

孩子6岁之前至关重要,6岁之前的性格一旦养成,长大以后再想扭转就晚了。因此,要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长一定要在孩子早期就立好规矩。

“父母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感到痛苦,但最多也就是哭,只是哭的程度不同。可是,如果你等他12~14岁之后再对他说‘不’,他不会再用哭来表达不满,而会离家出走,甚至会跳楼威胁……因为他已经有了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父母不要担心孩子太小不懂道理,其实小孩子是最讲理的,只要你提前把规则告之,孩子都是愿意遵守的。

像动画片看多久、几点睡觉、吃完饭自己收碗等等,都可以定出具体的规则。

李玫瑾教授举例说,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不要出声,不要哄,不骂不打,就说“你这样哭是不对的”,然后可以拿一个凳子坐在那。孩子闭着眼睛哭,他会悄悄睁开眼看,想“你怎么还不来抱我”;

第二次继续哭,然后再睁开眼,看看怎么还不理我,然后继续哭;到第三次的时候他自己就不哭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他知道,是他自己不对,哭是没有用的。

等他哭完了,家长可以拿热毛巾帮他擦擦脸,让他觉得父母还是爱自己的。擦完了以后,再坐下来,问他“要哭吗,要哭接着哭,我等你”,这个时候他就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这是无语自威。以后再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只要拉下脸,孩子就明白了。

这个威严很简单,但一定要早做。做完这件事后,孩子哭得很累,家长就可以帮他脱掉衣服,让他睡一会,睡着以后再离开;如果有的孩子不想睡,那就出去喝点水,或者吃一点东西。

吃东西之前,家长可以说“妈妈要跟你说一件重要的事,说一说刚才哭的事”,这么做是为了让他知道这个事没有过去,也是为了告诉他以后应该怎么做。

家长树立威信的过程,也就是给孩子定规矩的过程,难免会有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的严厉而哭闹,当关上门独自教育孩子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不要骂,骂是不好的示范,孩子以后也可能会这样做;

第二不要打;

第三不要在这个时候蹲下来跟他讲道理,因为他在哭,这时候父母说的任何话,都会让孩子觉得这是在求他;

第四不要走开,走开没有教育意义,因为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表情。

青春期,父母学会示弱

李玫瑾教授曾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的身高开始出现明显变化,这时候他会发现以前需要仰视的爸爸妈妈逐渐可以平视,甚至俯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你们大人说的话我也要掂量一下。”

李玫瑾给所有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忠告是,少唠叨,多尊重,学会适度放手。“这时候父母需要改变和孩子相处的策略,要‘客气点’。孩子不想说的事情,不要多问;指出他的问题,也要点到为止,相信他自己有基本的判断。”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中说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有时候,父母适当的示弱,不仅仅是平息争端,而是给孩子、给自己一个思考、反省的机会。

孩子的问题,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每种行为和心理,一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曾有人在日本的地铁上采访一对正在看书的父子,问这位父亲如何让孩子养成看书的好习惯。那位父亲的回答很简单:家长爱看书即可,因为孩子天生就会模仿。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今年高考放榜后,诗词才女武亦姝成为无数家长羡慕的对象。

一时间,“生女当如武亦姝”成为每个家庭的教育理想。殊不知,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奇迹,都离不开背后家庭的奋力托举;每一个优秀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以身作则的父母。

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四点半关闭手机,陪孩子阅读、谈心。

家长自己做好了,就不怕孩子不学好!

在《少年说》节目里,一个4年级的小男孩吐槽自己妈妈:我的妈妈是做酒店管理的,今年38岁了,但这样的你,一直在准备考研。你读书太拼了,简直让我自愧不如。

台下的妈妈心平气和,面带微笑的对孩子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儿子,因为妈妈在工作之后发现,要不断的学习。有很多很多的新知识,每天都会涌入到工作之中。妈妈总跟你说一句话,你记得吗?我们是一个团队,是吧?如果是团队就要怎么样?”

儿子很自然的接口道:“就要一起合作”。

妈妈表示肯定:“嗯,就要一起合作,没有一个人可以掉队是不是?”

儿子再次点头,赞同妈妈的说法。

妈妈接着告诉孩子:我是在我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个学习的风采,所以妈妈才要这样去努力的。你能明白吗?

等孩子点头说明白了,妈妈很温柔的说:妈妈能够感受到,你对我有埋怨。但是你知道,妈妈每一次工作累的时候,还有学习累的时候,都觉得我一定要坚持,就是因为你,儿子。

从这段简短的对话中,真的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真诚和智慧。

她没有“小孩子懂什么”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屑,没有“我都是为了你”的说教,没有“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的悲苦,她只是在有理有据的跟自己的儿子沟通。

尽力去让儿子理解,妈妈跟他是站在一起的,每个人都需要努力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母子俩谁都不能掉队。

父母跟孩子一起成长,父母陪孩子一起进步,这本身就强过了无数的学习方法、技巧,更胜过无数的耳提面命。

写在最后

诗人纪伯伦在《致孩子》里曾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却不要把他们变的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