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不敢睡觉,除了贴身陪伴之外,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2-6岁的孩子,普遍会陷入一种对黑夜的无限恐惧之中,而多数大人对此的理解,无非是孩子胆子小或是独立性差。
于是,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家长们要么狠下心来,坚持要“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抗黑能力,要么就干脆和孩子一起睡,打算等到孩子适应后再分床睡。
实际上,这两类做法都是错误认知导致的,并不是有效的解决方式。
而想要真正缓解孩子怕黑的情况,家长就需先了解其中的具体原因,接下来就让媛妈来做领路人吧。
01原因分析
其实,孩子害怕不敢睡觉,并不一定就是胆子小,也可能是以下原因。
1)白天所积累的焦虑,在夜晚被放大
一提到孩子,第一个想到的形容词就是“无忧无虑”,好像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只要负责开心就可以了。
实际上,孩子也有自己的焦虑,来源可能是家长觉得平淡无奇的小事。
比如心爱的小汽车玩具突然找不到了,拼了半个小时的拼图也没能完成,吃饭时妈妈批评他吧唧嘴……
所有会引起孩子情绪波动的事物,都可能带来焦虑,而孩子并不具备完善的情绪处理能力,无法将负面的焦虑、愤怒等情绪吞掉。
但白天时,新鲜的世界对他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
于是,夜晚安静的环境里,焦虑又浮现出来,重重刺激着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外在的表现就是怕黑,需要父母的陪伴等。
2)从前的糟糕体验带来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可能原本睡眠质量不错,可自从某天晚上有了糟糕的睡眠体验之后,一旦进入黑暗环境,就会表现得很害怕。
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他害怕的并不是黑,而是半夜醒来后,需要独自面对记忆中的那种恐惧。
尤其孩子无法预知和对抗这种恐惧时,就会半夜大哭,要求父母可以陪着一起睡觉。
3)丰富想象力带来的“泛灵心理”
有的孩子怕黑,会说“有怪物”,无论大人怎么解释,他都坚持其存在。
这种概念是他们大脑中形成的,通常在想象力飞跃发展之后,一切事物在他们脑海里,都是具备生命和活动性质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表示:3-6岁的孩子普遍存在泛灵心理,即把所有事物视为生命的一种心理倾向。
也就是说,这时的孩子分不清现实、梦境与幻想之间的区别,比如在图画书或是动画片里看到的怪兽,在晚上看到灯光的影子后,就开始在脑海中发酵。
这种心理投射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尤其是那些平时动不动就撒谎“不听话就会有怪物来抓你”的家长,更应该反思。
02解决方案
除了贴身陪伴孩子睡觉之外,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
毕竟陪伴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陷入焦虑与睡不着的死循环中,导致严重的睡眠问题。
1)接纳孩子的恐惧,并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如同前文所说,孩子害怕是由于心里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因而,想要消除掉这种感受,最关键的是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比如,当孩子睡不着大喊妈妈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及时做出响应,并第一时间安抚他们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恐惧,不否定不夸大不批评。
很多家长会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怪物。”实际上,这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正确的做法是,客观地解释并描述孩子害怕的东西。比如晚上被风吹动的窗帘,被孩子误以为是怪物。
那么,妈妈就可以这样说:
“这只是风在吹窗帘,你害怕是因为你看不清真相,试着打开灯仔细看一看,就好多了,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变勇敢的。”
看到事物的真实模样后,孩子也就可以释怀了。
2)用一些有趣的东西帮孩子建立愉快的黑暗联结
除了上述讲的这个方法之外,家长还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和黑暗建立一种愉快的联结。
比如影子游戏,具体方式是:关了灯,用手对着小光源做出各种形状投射在墙面上,孩子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愉快的、有趣的体验,自然也就更理解和接受黑暗了。
第二个游戏是黑屋子里的故事,具体做法是:和孩子一起待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唱歌或者讲故事,让孩子对黑夜形成一个美好的记忆,进而去对抗那些糟糕的体验。
其实有时候孩子一直喊怕黑,可能也只是想让妈妈再多陪他一会儿。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分情况面对。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专注地陪着,那就建立安全感最好不过的了。但如果有些孩子是为了找借口拖延睡觉,且耍赖不听劝,妈妈们也可以不配合。
总而言之,想要让孩子建立起一种愉快的体验,就要用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比如游戏。
父母要记得,陪孩子一起睡觉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这只会让孩子养成依赖。也许长大后仍然无法独自对抗黑夜。
而战胜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恐惧,家长在其中倾注自己的爱和陪伴,就是帮助孩子对抗心理暗示以及焦虑的全部了。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