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放歌,为祖国礼赞——甘肃省诗词学会赴临洮采风侧记
初冬时节,甘肃诗人相聚在洮河之畔,感悟洮河润泽的生态文明和孕育的历史文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诗以言志,歌以咏情。
11月17日,甘肃省诗词学会组织学会诗人赴临洮采风。诗人们用脚步丈量洮河两岸,在洮河孕育的生态文明和历史文化里,凭吊先贤古迹、对话发展前沿、感受文旅魅力,为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英雄,为诗词创作积蓄素材、激发灵感。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张克复,甘肃省诗词学会会长成文生及甘肃省诗词学会第五届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常务理事、理事40多人参加采风活动。
洮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千百年来,洮河不仅润泽了两岸的秀美生态,还孕育出星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命名地均在洮河下游的临洮县比肩绽放。
诗人们感受马家窑文化
在临洮县博物馆,诗人们通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感受洮河的历史文化。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设狄道。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始筑长城,今临洮县城北三十里墩的望儿嘴是战国秦长城的西端起首之地。”看到这一段文字,张克复感慨道:“从秦朝开辟郡县制的历史看,陇西郡当是西部第一郡。陇西郡也是甘肃在行政上省级建制的开端。”几句解读历史的话,引起诗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大家对甘肃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沿着序厅向前,由现代光电技术展示的洮河灌溉富饶田野的景象图来到诗人们的眼前,图下LED显示屏上“洮水流珠、狄道遗韵”八个字诉说着洮河塑造的生态文明。
诗人们在“洮水流珠、狄道遗韵”展览前讨论洮河的生态贡献
离开序厅,采风团来到了承载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展示区。站在一件件文物前,诗人们从材质、造型、色泽、纹理等方面与数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对话。有诗人现场吟诗:“刀耕畎亩炊沙堰,汲水洮河无有传。一罐尘泥已唤醒,马家窑下花开遍。”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诗人们了解马家窑文化
来到户外,在位于临洮城区的哥舒翰纪功碑前,聆听英雄历史,诗人们感慨不已。此时,临洮的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诗人们离开城区,登上临洮岳麓山怀古。在位于山巅的蜀汉姜维点将台上,大家回望历史的片段切换到了三国古战场。加之姜维是甘肃天水人,诗人们对这位历史上的名将有着更亲近的感情。凭栏怀古中,诗人们对姜维聪明秀出、胆力过人、忠诚担当的品格进行追忆。
位于临洮县城的哥舒翰纪功碑
诗人们一边聆听有关碑刻的历史,一边感悟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蜀汉姜维点将台
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到点将台上,诗人杨克强现场作诗《己亥初冬登临洮岳麓山姜维墩》曰:“久慕英雄气,初登点将台。河山仍壮丽,鸥鹭共徘徊。东峪炊烟袅,西陲德政开。天公知我意,飞雪润诗来。”
诗人们离开岳麓山顶,来到半坡的岳麓书院,凭吊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
采风团在临洮岳麓山上怀古
站在书院遗址的台阶前,诗人们对杨继盛刚正不阿、反腐倡廉、敢于碰硬的精神进行热议。现场有诗人作诗:“明时杨继盛,反腐贬临洮。廉吏弘云气,烨光万丈高。弱身承道义,铁骨助文嚣。我辈吟先隽,擎旗弄大潮。”
穿越沧桑历史,迈过斑驳阶梯。诗人们来到位于岳麓山下的陇右革命纪念馆。这里展示着近代以来发生在甘肃的一段革命壮举。
1943年1月,甘肃南部贫苦农牧民不堪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以临洮为策源地,爆发了震撼西北的农民起义。许多贫苦农民参加起义军,浴血奋战10个月,惩处贪官污吏,铲除恶霸豪绅,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次起义是甘肃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诗人们走进纪念馆,在展出的文字资料、照片、图片、实物前驻足凝望,在回望历史中感受革命精神,在抚今追昔中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中紧扣时代主题,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之后,采风团来到洮河岸边感受生态治理。
洮河生态秀美
面对汹涌拍岸、阔水映天的洮河,诗人们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充满振奋,大家纷纷表示,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洮河及黄河上游将迎来新的重大机遇,黄河上游将绽放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冬日的洮河岸边
“剪一叶风云,将曾经还原。”“采些许诗意观照明天。”
回顾此次采风活动,张克复现场用《临洮即兴》予以总结:
秦併二戎开狄道,
陇西郡治府临洮。
丰隆碑颂怀哥帅,
灿烂文明看彩陶。
岳麓超然集灵秀,
珠河奔涌育英豪。
万花斗艳齐争放,
赏罢心潮逐浪高。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