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冬奥把握开局之年:冬奥会场馆 瞄准长远
3月,在送走了近20万游客后,位于河北崇礼的云顶滑雪场结束了这个雪季的运营。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赛场之一,云顶滑雪场将于今年开始修建U型槽和空中技巧场地。
递交给国际奥委会的申办报告中,对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已有详细布局与总体设计。去年年底北京冬奥组委成立后,进一步细化场馆建设规划,成为今年筹办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如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所强调:“冬奥场馆既要满足办赛需要,又要在赛后长期发挥作用。”
部分场馆改造计划初步拟定
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留下了“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赛后通过社会化运营,这些场馆已成为新的城市地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利用”的理念贯穿场馆规划,北京赛区12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中,11个是奥运遗产,其中9个直接使用。
“国际奥委会一般对举办城市遵行场馆最低标准,即符合办赛要求就可以。我们有夏奥会的办赛经验,这次筹办冬奥会,在场馆规划建设中,对科学减少成本更有经验,这也符合节俭办赛的原则。”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表示,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目前正处于基础阶段,场馆建设规划将于11月底全部结束,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提前协调、确定。
按照布局,所有冰上项目将集中在北京城区进行。国家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馆将承办冰球比赛,“水立方”将举行冰壶比赛,首都体育馆将作为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场馆。冬奥会的场馆改造涉及场地制冰、观众席减少、竞赛设施微调等多个改扩建项目。据了解,部分场馆相关改造计划初步拟定,“水立方”改建预算已基本完成。
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将建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这座占地约10公顷的场馆,将利用2008年奥运会曲棍球和射箭的临时场地进行建设,除了速度滑冰外还能承办冰球和冰壶比赛,做到“三馆兼顾”。根据已有规划,国家速滑馆赛后将作为北京首座全年运营的冰上场馆,成为市民享受冰雪运动的又一胜地。
对赛后利用进行整体规划
一些冬奥会雪上项目参与门槛较高,场馆设施的赛后利用备受关注。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在布局规划时,将赛后利用的理念贯穿始终,包括建设方案、运营模式、效益预估等均有明确要求。张家口和延庆的赛区建设已超越体育范畴,纳入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整体考量。
张家口赛区涉及8个场馆的建设,包括新建北欧中心、冬季两项中心和奥运村。张家口市委书记侯亮介绍,目前场馆正处于设计招标阶段,结果预计今年下半年揭晓。赛事核心区土地收储工作已经启动,预计今年年底完成,确保2017年场馆开工建设。“赛后有5个竞赛场馆将作为世界级比赛训练基地和滑雪爱好者的乐园,奥运村则作为冰雪小镇的一部分出售利用。”
拥有35条国际标准雪道的云顶滑雪场,经过一定改造后,将承办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比赛。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这里还计划举办亚洲杯、“沸雪”世界单板滑雪赛等国际赛事,为日常运营增加人气。“我们与瑞士知名的滑雪中心合作,在训练设施、运动理疗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云顶滑雪场市场总监赵琼表示,2020年将完成全部场地建设,由于崇礼冬季气候寒冷,一年只有半年时间可以开工,因此更需要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山滑雪、雪车雪橇受制于运动传统和项目特点,场馆赛后利用的难度很大,这也成为延庆赛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易剑东表示,延庆的3个新建场地在规划设计时,已经考虑到未来大众体验的需要,比如在周边坡度较缓的地区增设初级道、增加一些设施便于夏季户外运动使用以及引入其他旅游休闲项目等,“具体方案正在细化过程中”。
引入环保概念和高科技手段
冬奥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影响要超过夏奥会,大量制冰造雪对水资源、周边生态以及日常生活会不会造成风险?这考验着场馆建设的科学性。易剑东认为,场馆规划阶段就要进行足够的环境评估,不只局限于冬奥会期间,更要把眼光放远。
当初选择延庆小海坨山区作为高山滑雪赛场时,已完成初步的环境影响、环境承载力评价等工作。延庆赛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场地建设过程中,将采用绿色建设标准,使用节能、节水的环保材料,最大化保护周边环境。日后在场馆运营和使用时,也会科学控制人流,减少人为环境破坏,将环境影响降至最小。
实施科技冬奥工程,则成为张家口赛区筹办工作的创新之举。侯亮表示:“目前我们正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加大新能源的推广使用,将能源、交通、安防等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泛能网结合,构建涵盖场馆运行、奥运赛事、运动员生活、城镇发展等的综合管理体系,实现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的目标。”
“云顶滑雪场新建设的冬奥会设施,比如酒店和运动员村,都在规划时专门请设计公司进行改造,力争让整个云顶滑雪场的建筑都实现零排放。”在赵琼看来,贯彻“绿色办奥”理念,赢得的将是长远的发展与实惠。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