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体育  体育赛事

中国城市为何热恋马拉松 助推全民健身与经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3-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既有“上马”也有“厦马”,既有“北马”也有“南马”,众多城市与马拉松结缘,让类似的赛事简称和众人挥汗奔跑的画面为人们所熟悉。如今,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但“小牛”能否拉动“大车”,并不能一概而论——

2016年的头两个周末,在福建厦门和晋江两座城市,马拉松大赛接连鸣枪拉开帷幕。1月2日举办的厦门马拉松赛被誉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人参赛。1月10日的晋江马拉松赛规模则要小得多,参赛者只有不到2000人。

距离不足100公里的两座城市,接连举办马拉松赛事,正是中国城市“热恋”马拉松赛事的一个缩影。

众多城市竞相拥抱马拉松

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马拉松办公室主任张永良告诉《经济日报》记者,2015年,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了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加上没有备案的赛事,全年的马拉松赛达到了300场左右。

“到2016年年底,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有望达到200场。”张永良说,如果加上没有备案的赛事,全年的马拉松赛事将远远超过2015年。

这就意味着,2016年,我们将在更多的城市看到马拉松赛事。在张永良看来,马拉松赛事已经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电视转播在记录、报道比赛的同时,更是将选手所在赛道周边的各种风光通过镜头呈现给未到场的观众,从而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作用,甚至可以使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城市旅游业、会展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今年51岁的赵翔,是郑州“心呼吸”跑步俱乐部的一名长跑爱好者。2016年元旦,他专程赶来厦门参加马拉松比赛。“厦门马拉松赛道被称为最美赛道是当之无愧的。这座城市的规划也很人性化,是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参赛和旅游。”第一次参加厦门马拉松,给赵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既给参赛选手创造良好的参赛体验,也展现城市品牌形象的亮丽名片,这是厦门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意图之一。”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罗思东说。

罗思东告诉记者,举办马拉松的厦门环岛路,是当年为了更好地开发厦门而修建的。把马拉松赛事放到环岛路上,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事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大家领略沿途风光,对于厦门城市治理能力也是一次重要的检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并不局限于沿海地区,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也举办过该赛事。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杨枝煌分析说,举办这样的大型赛事,可以借机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展示城市的形象,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其实也是一次招商引资的推介良机,这对于中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确实有不小的吸引力。

一场大赛给城市带来什么

举办马拉松赛事,除了能助推全民健身运动,还将给城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张永良告诉记者,在日本东京马拉松赛举办的前后三天,能带来约2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收入。

厦门市副秘书长阮敦梁说,参加马拉松赛的选手和观众在参与比赛之余,也为厦门市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主办方介绍,2015年该赛事给厦门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到2.55亿元。

甘肃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开办以来,到兰州旅游的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5%。2010年至2014年,兰州接待旅游人数由887.5万人次上升到3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63.5亿元上升到268.64亿元。

杨枝煌分析说,在新常态下,服务经济正在成为主轴,加之考核机制的调整,官员更希望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活动,带动全民健身、旅游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举办马拉松一类的赛事,也是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释放‘迪士尼经济效应’,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杨枝煌说,一座城市能否把马拉松带来的正面效应发挥到极致,关键在于城市管理者如何打好马拉松这张牌。这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问题。

“在马拉松的检验中,许多城市功能将更加完善。”罗思东告诉记者,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厦门市把原来城市交通、体育文化的不少短板补齐了,也带动了厦门市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马拉松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政府没有唱“独角戏”,这也是城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应量身打造切忌“一窝蜂”

成功举办一项大型国际赛事,表明这个城市按照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对交通、安全、旅游、住宿、饮食等各领域进行优化管理,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过,也有专家对“一窝蜂”的马拉松热表示担忧。罗思东指出,对于一些国际化程度不高的城市,想利用办马拉松来推动城市国际化,就是“小牛拉大车”了。

罗思东分析说,中国很多城市都想利用体育赛事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但是,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本质上需要依靠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使人员、物流、信息等要素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中,而不可能依靠个别的体育赛事来实现。

例如,厦门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厦门的产业经济已经很自然地处在国际资本流动所需要的产业链条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国际马拉松是“水到渠成”。

杨枝煌指出,在承办国际大型赛事的过程中,城市应该首先对自身有一个评估,确认本地的自然环境、城市管理水平、人才对外交往能力等禀赋因素,是否能够承接相应的赛事,能否让全世界的人才、人口、人气,通过参与国际赛事、领略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从四面八方集聚过来,并做到可持续。同时,也要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特别是抓住国际赛事举办的契机,进一步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城市举办国际赛事,关键还是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行量身打造。”杨枝煌说,从经济负担的角度来看,一个城市要举办一个大型国际赛事并不难,而赛事本身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百姓参与等方面的融合剂和推动力,才是城市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