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异性相吸,为何电子没掉进原子核内?
真实的原子模型
相信很多人在上初高中时,都有看到过原子模型,一般来说,这个模型就是一个原子核在中心,外面有电子,电子有相应的轨道。这就好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中心有个太阳,外面各个行星在各自轨道上。
然后,老师一般还会说,原子核是带正电,电子是带负电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才会带正电。
实际上,初高中老师讲授的原子结构是经过“特意”简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方便教学。真实的原子模型是和上图中的模型截然不同的。在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努力,原子模型发生了好几次迭代。
如今,最为主流的原子模型更接近于下面这样。
我来给你稍加解释一下:这个模型与初高中所需学的模型之间的区别在哪?
首先,这个模型的比例是和初高中所学的不同。这里的原子核极其小,如果原子有足球场那么大,那原子核最多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粗细的水平。虽然如此,但原子核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原子总质量的99.99%以上。除此之外,电子不存在轨道,而是呈现概率云的形式。那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上世纪20年代,科学家发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是很不同的。你在观测一个电子时,你很难同时获得电子的“位置信息”和“动量信息”。他们发现,只要测准了“位置信息”,再测“动量信息”就不准了,反之亦然。这是因为,观测本身就会影响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基于这个原因,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
但是,在研究原子模型的过程中,科学家一直备受一个问题的困扰。上文我们也提到了,电子是带负电的,而质子是带正电。我们都知道,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想吸引。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电子不会坠入到原子核中?
为什么电子不会坠入到原子核中?
这里其实就涉及到了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定律,这就是能量最低原理。这个定理告诉我们:
所有的能量都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那这个和电子不会坠入原子核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需要引入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物理学认知,这也就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质能等价。如果要问在整个科学史上最出名的方程是哪个?
那一定就是质能方程,也就是E=mc^2。其中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
爱因斯坦在《质能等价》的论文中,开头就写到:
若一个物体以辐射形式发射能量L,它的质量减少L/c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