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综合体育  体育赛事

中国古代人为世界天文学的贡献(上)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十万个为什么之遨游宇宙》系列内容由“科学维他命”独家原创,用语言、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带你认识地球,了解星星,探索宇宙,每天几分钟有趣有料的知识,帮你成为科学小达人。


中国古代人为世界天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1:古代天文仪器

关键词2:著名人物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产生最早、发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出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杰出天文学家,留下了卓越不凡的天文仪器,不断更新的古代天文历法,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的天象记录。

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用简单的木杆和刻度尺开始进行日影观测。利用这样的简单的工具,可以进行多种天文和大地测量,例如测定地理位置(纬度)、南北方向、回归年长度和节气以及时刻(当地真大阳时)等。其中,通过观测日影来测定回归年长度和节气,是古代历法研究的重要手段。

圭表测影是立杆测影的进一步发展。其基本结构包括两部分:直立于平地上测影的标干或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在表上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为了改进圭表的测量精度,天文学家郭守敬造出了40尺高表。历史上最高的圭表是明代天文学家邢云路所立,高达60尺。

圭表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日晷。日晷的基本结构包括晷针和晷面。晷面上通常有刻度。古代日晷主要包括地平式日晷和赤道式两种。


北宋的苏颂、韩公廉(11世纪末)制成了水运仪象台。它高12米,宽约7米,分为三层。上层是浑仪,它的屋顶可以掀开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是浑象,即古代的天球仪,装有齿轮,由动力装置驱动每天旋转一周,下层前部是报时机构,有巧妙的木偶小人出来报时,后部是水力驱动机构。水运仪象台的驱动机构有一个直径约3米的大枢轮,上面有等间距的36个水斗。漏壶中漏出的水注入水斗,注满后枢轮转动,枢轮顶部的擒纵装置控制它一次只能转过一个水斗,让新的空水斗继续注水,从而形成等间隙转动。枢轮转动带动贯通上中下三层的传动轴,使各部分同步运转。金兵攻入北宋都城后,水运仪象台被损坏再也未能修复。

到了元代初期,郭守敬研制出高4丈的“高表”和很长的圭面。为使太阳照射高表顶端的横梁影子清晰可见,他又发明了景符(一个装在坐架上可移动的中间有小孔的铜叶),利用针孔成像原理能把横梁平分太阳像的影子留在圭面上,从而能精确定出中午时太阳的地平高度。利用这种高表、景符的原理,郭守敬还建成了留存至今的登封测景台。

除高表、景符外,郭守敬还发明了简仪等多种天文仪器。简仪有上下两套环圈,分别是赤道经纬仪和地平经纬仪,另外还有一个测量时间的日晷。每个环的一侧都设有使用肉眼瞄准天体的装置,由两位观测者在夜晚观测同一颗星,便可立即测得它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郭守敬简仪的测量精度可与300年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古典天文仪器相媲美,而郭守敬发明的高表、景符利用了针孔成像原理,使太阳的定位精度达到了0.5秒,比第谷的定位精度要高好几倍,这是中国人为世界天文学作出的一大贡献。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