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发布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 (王婧)中国国家体育总局16日发布了《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过去7年中国全民健身事业虽然得到大力发展,但“时间少”和“场地不足”依然是全民健身的主要障碍,参与锻炼的人群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科学健身意识薄弱等问题尚待解决。体育消费水平虽有提高,但“实物型消费”依然是主要方式。
记者当日从国家体育总局获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于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269个街道和乡镇中,抽取8万余居民户。在获得的135229例样本中,6-19岁年龄人群占39.49%,其余为20周岁及以上人群。
《公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度大幅提高。若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体育锻炼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定义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则2014年该人群占比为33.9%(含儿童青少年),较2007年增加5.7%。
如今体育锻炼方式多样,但总体类型集中。据统计,6-19岁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以体育游戏和长跑为主,同时广泛参与篮球、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20岁及以上人群以“健步走”、“跑步”为主。与2007年相比,20岁及以上参与“健身走”和“广场舞”的比例增幅最大,分别提高了12.8%和3.9%。
就体育消费水平而言,2014年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926元。其中,20-29岁人群消费水平最高,达到1162元。但是,目前体育消费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购买运动服装占比高达93.9%,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书刊、支付锻炼场租和聘请教练,以及观看体育比赛。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温文认为,实物消费是第一阶段,当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领域会向体育健身业和竞赛表演业转变。“目前的体育消费情况可能说明群众的实物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表示,健身服务业是亟需补齐的短板,比如,场地设施不足,科学健身指导不够等。此外,政府财政投入严重匮乏,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年龄层健身情况不平衡等都是现存问题。
“当下,我们要争取‘不欠债’。”刘国永指出,新建的户外运动场地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江河湖畔,在解决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上不拖后腿。另外,盘活学校体育设施也是一种途径。(完)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