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修复林徽因上热搜 可她值得被关注的远不止美貌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6日电 题:AI修复林徽因上热搜 可她值得被关注的远不止美貌
记者 宋宇晟
最近,#AI修复的十六岁的林徽因#又让林徽因登上热搜。
微博截图有人感叹林徽因又美又有气质。
微博截图但更多的网友觉得修复过的照片并不像林徽因本人,“按照网红脸的模版去‘修复’林徽因,就是哗众取宠”。
微博截图更有网友调侃,简直是“林徽因遇上林抖音”。
其实除了颜值,人们此前更热衷于谈论林徽因的感情生活以及她与当时名人的轶闻。
但在美貌与八卦之外,真实的林徽因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人们大概不清楚,她一生钟情建筑学,她为考察古建“整天被跳蚤咬”,她在战时颠沛流离又长期抱病,她甚至自认是“糟糠”……林徽因值得被关注的,远不止美貌与八卦。
被“骗走”的童年
在今天不少人看来,林徽因似乎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形象。
诚然,她确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从林徽因幼年时,父亲林长民就时常在外。
有材料显示,林徽因6岁时就已代笔为祖父给父亲写家信了。
在这些信件之中,我们能看出年仅十几岁的林徽因已颇为成熟。
她曾在给父亲的家信中这样写道:“本日寄一书当已到。我终日在家理医药,亦藉此偷闲也。”
林徽因的知友费慰梅甚至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中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其童年生活:“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事实上,由于父亲常在北京忙于政事,林徽因当时除伺候两位母亲,还要照应弟妹,甚至搬家打点行李,都由这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承担起来了。
2015年,梁思成林徽因纪念特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考察古建“整天被跳蚤咬”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期间,受同学影响,她开始对建筑艺术产生兴趣。
那年产生的兴趣伴随了林徽因此后的一生。
1924年,林徽因与恋人梁思成先后赴美,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决定以建筑为职业。
可当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入该校美术学院,但选修的主要是建筑系的课程。
两年多以后,林徽因毕业,获学士学位。1928年,她与梁思成结婚后,回到中国。
当时,中国关于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有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而这正成了梁林二人的研究重点。
她后来在一封信中写道:“这种工作在国内甚少人注意关心,我们单等他的测绘详图和报告印出来时吓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
这段时间,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去寻找古建筑。
她曾在信中这样形容自己1936年的青州考察之旅:“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也是这期间,林徽因同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这些文章中的一些,此后成了该领域研究者必读的文献。
2015年,梁思成林徽因纪念特展在昆明市博物馆开展。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变成了“‘糟糠’的典型”
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这样能专心做研究的时间很可贵。
当战争的脚步临近,林徽因的态度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
她在给自己8岁女儿梁再冰的信中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1937年北平沦陷后,林徽因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位今天人们印象中的“大家闺秀”自认变成了“‘糟糠’的典型”。
西行途中,林徽因“课子,洗衣,铺床”,中间时常还要“来几次空袭警报”。
那年11月,她在信中提到了自己遭遇的一次轰炸:“听到地狱般的断裂声和头两响稍远一点的爆炸,我们便往楼下奔,我们的房子随即四分五裂。全然出于本能,我们各抓起一个孩子就往楼梯跑,可还没来得及下楼,离得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到地上……”
辗转到后方,梁林一家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陷入贫困。对林徽因而言,情况甚至更遭。
1941年冬,林徽因一家搬到了四川宜宾附近的一个偏远山村,那时她已常发烧卧床。
可即便是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梁思成、林徽因仍反复修改并完成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初稿以及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
可后来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完)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